「二期不遇」原因何在?

前言
2012年12月17日,乃木坂招募二期生。9年過去,當初14位當選成員將會剩下3位。二期在團內發展公認不順利,「二期不遇」甚至受到官方「肯定」。二期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讓人更容易了解乃團發展史。不去了解「二期不遇」背後的原因,這個標籤只會變得無謂,乃至成為批判後輩的工具。

召募二期目的何在?
在乃團結成一年後就火速招人,除了增員幫忙握手賺錢外,當時乃團面對某些困難需要透過招生解決。一期各半成員有藝能經驗,更有不少成員為地方偶像出身,故此遭戲稱為「地方偶像明星隊」。面對這種窘況,二期招生中出現大量素人也不足為奇。透過二期素人稀釋掉團體經驗者成份,避免一個新團給人過於老練的感覺。可惜,二期素人感過於強烈(白石等人多次公開批評二期沒有專業意識),加上缺乏機會,隨著時間越發拉遠與一期之間的距離。原本作為賣點的素人感卻成為二期的絆腳石。
招募二期原意為解決一期畢業危機,但一期發展出乎意料,最終限制了二期發展。招募二期的時間為4單,此時以御三家為首的年上組逐漸成為團內人氣指標。偶像平均畢業年齡若為20歲,年上組隨時畢業的機會並不少,所以二期招募大量年下組成員以備不時之需。從後來發展我們得知一期年上組非但沒有在短時間內畢業,還多少推高了偶像畢業年紀。
另一個為團隊帶來畢業危機的是96組。乃團早期很多成員以學業為由畢業,順序為93組美雲(2013畢業)、94組柏(2013畢業)、95組市內(2014畢業)。由此類推,96組有人畢業不足為奇,尤其96組三人成績優異(97組日奈成績也不俗),生田在9單時休業考試更加證明營運沒有多慮,需要未雨綢繆。難怪二期首推為96組的堀與北野,就是防範96組畢業造成年下組戰力真空。但一期96組非但沒有畢業,生田與中元更成長為團隊主力。原先為了解決年上及年下組畢業危機的二期發揮不了作用,沒有人畢業的情況下反倒成為夾心階層,發展路上越發崎嶇。

二期受制度之苦?
乃團草創少期借鑒AKB制度,奈何東施效顰。乃團沒有劇場,但又將二期編配為研究生,沒有劇場二期基本上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自然普遍人氣低落。研究生時期的絢音甚至可以往返秋田上學,可見研究生有多空閒。另外,研究生制度十分混亂,例如相樂升格與餘下Border組升格只差1個月。提拔相樂入選拔才將她升格尚能理解,但在這之前升格的新內與卡琳又未能入選拔,可見研究生制度之混亂令二期生無所適從。
另外一種令二期發展受限的制度為期別制。二期首次全員合作為13單Under曲,真正的期別曲要到二專。二期最初發展並沒有以期別形式,營運傾向二期各自融入選拔與Under(或者軍團與Unit),但選拔、Under及研究生之間發展機會相差甚遠,難以培養默契及凝聚人氣。當三期加盟後,期別制主導乃團發展,但二期多年來習慣各自發展,忽然間又要重新集結,多少難以適應營運新的「遊戲規則」。期別曲上二期只以堀為C,多少反映營運對二期這個期別發展並沒有完整的規畫,嘗試推廣二期內不同成員。

結語
二期所受之苦與乃團早期發展根基不穩有很大關連。當團隊發展成熟,已經有效避免閒置成員。或許有人希望二期延後加盟,待遇可能更好。但正如上文所述,營運在那個時間點上需要新血加盟。再者,時間往後我們一定認識不了新內等年上成員,。從這個方向出發,我多少也對「二期不遇」釋懐,因為我們能與這幾位二期相遇,也是一種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