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文化节】摄影主题作品欣赏
作品一:
《默》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胡思龙

作品理念:
凋零并不意味着死亡,蛰伏以抵御冬日的料峭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春日的暖阳。(我从未感到孤独,因为我明白你一直陪伴着我,树枝对树叶说)
作品二:
《蓝》
传艺学院 新闻传播学 刘伊慧



作品理念:
蓝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世界是蓝色的,你看到的我也是蓝色的。
作品三:
地球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李东山

作品简介:
该摄影作品是我拍摄于2021年夏季,景点位于青海省乐都区北山林场,当时正值晚霞时分,远处停留这我来时所搭乘的车辆,而车的不远处有两头牦牛在悠闲地吃着草,远处便是落日时的红色云彩。
作品理念:
此次文化节的摄影主题为“我与自然的故事”,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大气污染、生物数量减少等问题接踵而来。而在我国大力的推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之后,我国的环境问题开始逐渐变好。此摄影作品就是拍摄于我国一系列措施之后的2021年,从照片可以看出,天空不在雾霾遍天,而是能清楚的看到鲜红色的云彩。高山草原不再是一片荒芜,而是漫山遍野都是鲜艳绿色,牦牛也在悠闲地吃着青草,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作品四:
《新潭湾的六点四十分》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 孔令钦


作品简介:
这是位于海南省万宁市的新潭湾,与其他广为人知的湾不同,她存在而恬静,没有过分的打扰,保留着自然原始的气息。人少浪宜,依山傍海,走在松软的白沙滩上,看海水退潮,赏紫色的晚霞染上天边,这是新潭湾的六点四十分。
作品理念:
摄影是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当阳光划破黎明前的黑夜,太阳刚刚升起于地平线,用镜头可以永恒的记录他所带来的能量和希望。深处于远山静林,雾气弥漫,用镜头可以永恒的记录此刻的静谧和深邃。旅途之中的新鲜感,特定节日的氛围感,摄影都依依记录下,并激励着我们下一次的发现。
在我看来,摄影的重点是相机背后的眼和心,眼用来观察,用来寻找,而心用来感受,用来等待。摄影是光和影的诗,过于在乎华丽的词藻会使诗看起来矫揉造作,而过于在乎追求光影角度会使相片看起来像是精心设计,唯有重感受,重等待,才能拍出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相片能量的作品。
作品五:
《冬夏》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 叶婉芝


作品简介:
作品名为冬夏,拍摄地位于苏州博物馆,馆内设置的窗前种植有石榴树,两张图片分别于2021年7月和2023年1月拍摄,摄影主体为石榴树。
作品理念:
时隔一年半游览苏州博物馆,我与石榴树的再次邂逅。石榴树年复一年的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夏季烈阳透过苍翠的树叶,冬季干枯的树干挂着灿灿的石榴。游客来来往往,我步履匆忙,而自然始终匀称、和谐、统一......
作品六:
《光影-心桥》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化学 段博瀚

作品简介:
此照片拍摄于成都理工大学砚湖的心桥旁,当时本想借着春意漫步一番,步于桥边,发现光打在桥上正别有一番风趣,于是便拍下了这张照片。
作品七:
《花未眠》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罗伟文

作品理念:
深夜,失眠。一时兴致骤起,便踱步于阳台,惊喜发现一株茉莉亦未眠,花苞微张,纯洁可爱,纯净的白与油亮的绿相互照应,在黑夜中悄然绽放,独舞,独戏,我竟一时可怜起他,便拿起手机留影此景,拍摄后,才发现自己不止可怜于他,更是独怜自身,辗转未眠。花未眠,吾亦未眠。
《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品理念:
傍晚散步,路过公园一湖,忽见天空触手可及,竟是水天一色,又惊喜发现如镜般的湖面上载着一只小舟,略显荒颓破败之色,霎时极静,故留影此景,仿佛天水相接,晚霞的流水之象与湖面,小舟的平衡宁静形成对比,而我的心境也流连于此景之中,好像自己也置身于小舟之上,在平静与变化中矛盾,观望许久,方才离去。
作品八: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王羽阳

作品简介:
该图片拍摄于湖北神农架地质风景区,冬日时分神农架地质风景区银装素裹,茫茫雪原与蔚蓝天空交相辉映,其中山川连绵起伏装点着独属于神农架的美。
作品理念:
在神农架地质风景区中偶然发现形似原始人居住的低矮草棚错综排布,草棚的人文气息打破了神农架整体的自然气息,同时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紧密融合,形成了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一派景象。拍摄时以山川草木为廓包裹着代表着人文的草棚,突出人文与自然的故事。

作品简介:
该图片同样拍摄于神农架地质风景园区,在高海拔地带,云杉林成片分布,山间小溪在林中肆意游走,好友与我漫步林中,用脚步在雪与林中留下我们与自然的故事。
作品理念:
行走于山林之中,享受山中幽谷回响,倾听自然的低语。领受受自然中的一切皆为我,我为自然的独特心境。行至中途倚树冥想,仿佛自己也是山中一木。
作品九: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严丹镭

作品简介:
图片摄于四川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内,距成都市319千米,距康定49千米。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贡嘎山主峰的东坡(贡嘎山座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雪山脉的中南段,位于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东西长约29千米,南北宽约17千米,面积350平方千米。四川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世界上仅存的低海拔冰川之一,森林植被类型为冰川与原始森林。
作品理念:
冰川之白,森林之青,天空之蓝,党旗之红
吾国万疆,人民信仰
作品十:
地球科学学院 行星科学专业 白晓琪

作品理念:
该作品拍摄于早春时节成都某公园。海棠花傍水竞相绽放,彰显蓉城春日的勃勃生机。战疫三年,人们终于得以外出赏春。远处古典的鸳鸯亭和人们赏春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湖中,宁静而安详。近年来,成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公园成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成都在行动
作品十一: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陈晨


作品理念:
牛羊低着头,咀嚼来自草原的甘甜。一缕炊烟升起,是午餐时间到了。没有他人的打扰,一家人过着宁静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草原。所有人都一样,一切都从自然中获取,还得向自然说一声谢谢。
望着飞鸟的少年,可以在向往着飞翔,或是感叹着城市里飞来了一股自然的气息。而飞鸟,馋着他手上的小面包,可能为人们在城市里给它们一个家而开心。以路人的视角,1/60秒的快门,将飞鸟模糊化,路人望了一眼,恍惚了整个画面。也许,慢下来才能看清飞鸟和少年,看清人们建设城市的成果,看清城市里的自然和人们的和谐相处。
无数个小我,组成人类。我只是在用我自己的眼睛,记录着不同个“我”与自然的故事,毕竟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母亲。我们从她那里不断获取物资,应当和她和谐相处。
作品十二: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刘金山



作品简介:
该摄影作品拍摄于2022.7.1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附近景点。这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脉纵横,隐天蔽日,重岩叠嶂,绿树成荫,一时百感交集,拍下了这一组震撼人心的山脉照片。
作品理念:
拍摄的照片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成为了永恒,但是这里的风景如果不加以保护,也许多年以后只能在照片里重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再也无法感受自然带给人们的浩瀚,温暖。我们不能抱着都想要树林却没人种树的心态,地球是所有人共同的家,需要携手来呵护。因此拍摄美景不仅仅是欣赏她,更重要的是呼吁人们一同去呵护这样一片瑰丽的山河
作品十三:
《朝阳》
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 李佳英

《落叶》

《晚霞》

作品理念:
该组照片由朝阳与晚霞、以及落叶组成,展现了自然界的兴衰更替,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现象,却有着不一样的美,总是让人着迷。朝阳与晚霞的更替,恰似人类源远流长的生命,生生不息,于是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象征着人类几千年来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人类与自然相辅相成,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
作品十四:
《家乡的松花江》
商学院 会计学(中英) 张赫



作品简介:
松花一泓水,凝结万顷冰。
每年十一月末,松花江出现冰排流动由此进入冰封季节。波光粼粼的水面裹挟着丝丝片片的冰晶,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象。落日浅浅的余辉,映射出凌冬柔和的光芒。
我的家乡黑龙江,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作品十五:
商学院 市场营销 李菊

作品理念:
清清绿绿的河,郁郁葱葱的树;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庇佑下,和平共处,自由自在~

作品理念:
暖暖的光透过花簇,懒懒地洒在身上;是大自然的关切给了人极致的享受,我们应维系这不易的美丽~

作品理念:
心形的云朵稳立于空中,不知还会飘向何处将爱播撒;大自然无声却深情地诉说着对人们的爱,我们也应抱以爱护之心~
作品十六:
《快门下的山与湖》
文法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吴晓宇



作品简介:
一年四季,春来秋往,古宇湖的四季有着不同的风光,图片1摄影于2022年夏傍晚,夕阳西下,一幅宁静自然景象;图片3摄影于2022年冬,湖光一色,一幅悠然自得场景,每每到此,看到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都能感到十分治愈。图片3摄影于2022年夏的川西,绿水青草白云,一幅安然祥和景象。
作品理念:
在拍摄过程中,利用湖泊倒影创造出一种广袤的视觉效果,宁静湖边,画面不断延伸,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作品十七:
地球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陈学文


作品理念:
这两张图片拍摄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乡滦河神韵风景区,图中的河流便是闪电河,它是滦河神韵的源头,蜿蜒流转,九曲十八弯,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韵之笔。
我的故乡沽源县拥有广阔的湿地面积,而闪电河所落座的湿地湿地总面积达34.3公顷,是全县60万亩湿地草原的代表,为国家湿地保护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作品十八: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黄深川

作品理念: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东风渠的桥上,当时正值秋季,微黄的树叶随风摇曳,与河水的缓缓流动交相辉映,别样的美。


作品理念:
第二张与第三张拍摄于银杏园,已是11月份,银杏簌簌落下,带走秋日的诗雨。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原来不知不觉就已经来到成理这么久了,时光流逝的感慨不禁涌上心头,更加坚定了我要在成理兢兢业业学习,实现自我理想抱负的决心。
作品十九:
《玉龙雪山》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化学 邓博文

作品理念:
玉龙雪山:冬天的时候,万木萧瑟,天地一素,连绵的雪山巍峨又壮观,看雪一片一片落下,灵魂在路上一遍遍被唤醒。

作品理念:
泸沽湖格姆女神山:瑟夫·洛克说道“狮子山(格姆女神山)是永宁风景中最显著的景致,这山名副其实很像头安睡的狮子,头面对着湖,倾斜的横岭是狮子的脚爪,在绿色湖水中休息。”

作品理念:
蓝月谷:云在天上,天在湖中,湖在梦里。一步一景,一眼一画,岁月的柔情与旖旎就藏在这湖泊里。
作品二十:
《我与自然的故事》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 董玮琳



作品理念:
七月伊始,地科学子走入溜溜的康定城,书写探索地下热泉的故事。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战略决策,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川西地区地热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景评价”等相关成果,聚焦川西康定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科学子赴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组织开展了“双碳目标背景下地热资源助力川西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前往二道桥村、榆林村等温泉点展开勘查,对鲜水河断裂活动性、水热蚀变特征等展开了地质调研,对温泉温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电导率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相关技术人员就温泉成因和下一步勘探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地科学子用所学知识深入结合此次实践,发挥专业特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调研成果为康定市自然资源局撰写了资政报告并收到了感谢信。真真切切为“双碳”目标的践行和康定地热发展贡献了一份青春力量。
作品二十一: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段宇

作品理念:
仰望一棵大树,
无论何时都经得起风吹雨打,
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绿色的叶子在半空中婆娑起舞,
给附近的小树做个榜样!

作品理念:
谁道枯树无风光?
鸟栖于上,亦可成花。
作品二十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管理科学学院 中英工商管理 任依玲

作品理念:
照片拍摄于假期的某一天,拍摄当天是早起准备学习,学习间隙就记录了日出瞬间,清晨的阳光是宁静淡雅的,没有那种喧闹气息,让人感到心平气和心旷神怡。
《夏阳映照》

作品理念:
照片拍摄于去年夏天,阳光透过树叶瞬间,树叶色彩鲜亮尽显自然之美。
作品二十三:
《春日》
商学院 市场营销 曾群



作品理念:
春来无声,送人间芳菲卓绝,融蚀白雪下的沉梦,诞下新一岁的期待。春用燕迹做序,以轻云为诗,在每个人心中写下一季旖旎。
春不仅是轮回中的时令,也是意蕴万千的诗意符号。春的轻寒与和煦、匆匆与迷人都让人沉醉。
作品二十四:
商学院 中英会计专业 黎嘉琪


作品理念:
成都理工大学校歌中的第一句歌词是“砚湖泱泱,慧园苍苍”,砚湖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处,集文化、学习、休闲于一体,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标志之一。
同时,学校定期开办的“砚湖之秋”文化艺术节、“砚湖论坛”学术报告会等文艺、校园活动,均以“砚湖”为主题;湖心岛每周由学生自发举行的日语角等活动,都围绕“砚湖”展开。我认为“砚湖”十分契合“我与自然的故事”这一主题,故选取三张拍摄砚湖的摄影作品提交。
作品二十五:
《烟雨轻舟》
文法学院 法学 周鑫

作品理念:
“一晃两三年,匆匆又夏天”,上次见到烟雨孤舟之景是在2019年的乌镇,江南水乡自古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小桥流水、古镇小城,是每位游人心中难以忘怀的风景。2021年7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与高中室友相见,路过此烟雨泊舟之景,不禁驻足,是谓天府之江南。
作品二十六: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谢毅枫

日落时,夕阳及海面上的余晖

乡村里,绿水青山与阳光交相辉映

游船上,透过一面窗,看向海水及岸边
作品理念:
以“我”为观察者视角,拍摄自然,每一次快门声都像是和它们对话,诉说着“我”与自然的故事。
作品二十七:
《时间》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行星科学) 蔡鑫瑶

作品理念:
“海枯石烂”常常用来形容历时久远。这个作品拍摄了一块立于海边的岩石。黑白的色调,弱化了其他事物,更加突出岩石本身的特征,若干条显眼的裂缝仿佛在述说着这个海岸的曾经,潮起潮落,风起云涌。一明一暗的对比,背景的云似有若无地流动,时间消逝在这个作品里变得更加具象更加深刻。岩石的研究从来不是无意义枯燥的,岩石碎屑在岁月不断压实和风华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神秘的岩石,岩石蕴含的信息让我们对地球的了解更加清晰。无论是生物圈还是岩石圈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对地球的探索往往充满困阻但同时也充满趣味。
《在城市过冬的海鸥》

作品理念:
宜宾,一座江边城市,金沙江岷江在此汇聚成长江。这座小城利用便利的水上交通渐渐发展起来,成群的高楼拔地而起。除了发展以外,随着《长江保护法》以及“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也拥有了更好的适合生物栖息的环境,成群的海鸥迁徙在此越冬。去合江门码头看海鸥,也成为了宜宾市民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城市中也可见。这个作品,以海鸥为中心主题,用城市作为背景点缀,将人类发展和生物生存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品二十八:
《冬日春色》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 郭蒙

《小岛黄昏》

《天光乍泄》

作品理念:
花花草草、黄昏日落、山川湖海...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美丽的地球。
作品二十九: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 李茂芸

作品理念:
该作品摄于杭州西湖,意在展示西湖水天一色的美景。

作品理念:
图中为红耳鹎,该鸟在中国曾经较为丰富,但由于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特别是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善于鸣叫,食性杂,易于饲养,可作笼养鸟而常遭捕猎,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成百只的大群已很难见到。该图意在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家园。

作品理念:
该图摄于海南三亚,落日余晖,游船晚归,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渔船、货船、客船每日络绎不绝,即带来了繁华也带了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愈发严重,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管理下脏乱差的情况改善许多,但重要的仍是海南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自身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作品三十: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 宁博瑞

作品理念:
乘船泛江,紧挨的山上是不知何时所留下的古建筑。造型奇特,虽无人居住,但江面上的倒影也不显破败。再次看,便看见现代建好的建筑,是“古人与现人的故事”。更是我与自然的故事。

作品理念:
此照片为一个小山村旁的高山山顶时所拍摄,“我与自然的故事”是我在闲暇时攀登山峰,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零散的村庄。经常说的水天相接,但高山亦可连天。以巍峨之姿俯瞰人生百态。
作品三十一:
《塔》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廖小婷

作品理念:
这个作品创作于珠海的海边。一座白色蓝边的灯塔伫立在海边,不远处是港珠澳大桥。世代居住在海边的渔民靠着人类的智慧与大海和谐相处合理利用着丰富的海产资源。
作品三十二: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谢伟浩



作品理念:
这组照片是我在奶奶家拍的。实际上,我已经五六年没有回去过那里了,好不容易疫情放开,春节假期我随爸妈回到了那里。原来奶奶家是在广东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如今现代化的浪潮已经一点点将这里改造。在我的记忆里,那里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我在那里烤地瓜,挖田鼠,做着我如今难以再次经历的事情。我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游子在外游历多年,择日回到家人身边,看着他们不断的翻新变好,心中很是感慨。现代与自然共生,好比家中年迈的老人耍起了微信,发着新潮的表情包,竟是如此的令人眼前一亮。这组照片记录了山村之中的原始与现代的共生的画面,为了展现我对国家的农村建设的感谢。图1中左边的一排电线杆子是最令我惊喜的地方,因为以前的电线根本不会有这么先进的供电基础设施,都是依着墙壁的。图2中晚霞下黝黑的山如同父亲的肩膀,厚实有力,托起多少人的家。图3山之大与村庄的小形成的视觉效果,大自然的壮丽,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些对自然的敬畏。
作品三十三: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王琳林



作品理念:
从乡野农家走到钢筋水泥,飞速发展的先进生活卷进迷人眼的沙尘风暴。我们举步蹒跚,又忍不住开始怀念从前的人间,有闲散的自然生活,有生机的烟火文化。趁着这个假期,我与家人一同踏上了享受自然风光的旅途之中,远离这城市的喧嚣,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我看到这一群群房屋镶嵌于这绿水青山之中,不由的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和谐共生的一幕。这里的人们依山傍水,黑白瓦房就成了点缀,天空中的云仿佛都为这美好的一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映入眼帘的这一幕显得格外美妙,这可以说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做到了淋漓尽致:人们依靠自然建设房屋与田地,大自然给予人们最惬意的生活,这不正是自然与人类最美好的相处方式吗?我想,任何看到这幅美丽的画卷的人,都会不由得感叹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之美,因此,让我们共同为呵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尽出绵薄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吧!
作品三十四:
商学院 经济 蒋兰菱

作品简介:
该图在三亚海边拍摄。在楼上休息看海时,正巧碰见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便将这份海边的美好爱情记录了下来。
作品理念:
以斜线为分割线,人物占比小,身后的海洋占比大,人类独有的意义性事物在干净蔚蓝的海洋之景下衬托得愈发美好浪漫——大海浩瀚,在人间最美好的岁月里,我愿与相伴,观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

作品简介:
该图于傍晚在三亚海边拍摄。在路边等待另外小伙伴时发现天色垂暮之景如画,落日的光为天空增添了橙黄色,还将蓝色的天空染成紫粉色,美不胜收
作品理念:
以无光照的椰子树为近景,同时作为一个斜分割线还起到框架的效果,海边日落作为远景,像一杯微醺的鸡尾酒,明暗对比柔和,充满氛围感。
作品三十四:
《夜上海》
体育学院 体育学类 高素娟



作品理念:
今年我在上海过年,其实上海原来也很孤独,不是人山人海,因为大家都在陪着自己最爱的人在过年呢,自从失去爷爷之后,我已经不爱过年了,我走在上海的大街,不禁感叹,原来这个城市也不爱过年啊!
所以我拍了很多照片...........虽然这不是自然的故事,但我想把它写下来。
作品三十六: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谭凯升



作品三十七:
地球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徐怀杰

作品简介:
“绿木林荫间的曙光总令人心情明媚“---摄于成都理工大学六教前林园

作品简介:
“青山碧水,那是自然之绿;翠草丛生,那是生命之绿;望绿水青山常留"---摄于峨眉山景区

作品理念:
“愿地球环境永远能唤起花儿的芬芳和美丽“---摄于天府绿道一公园
作品三十八:
《我与自然的故事》
地球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宋雨微

作品理念: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2年8月19日,在峨眉山参加地质认识实习时。图中是洪春坪的牛心亭,亭下有一黑色巨石,水击石上,银花飞溅,似古琴抚弄。这是我在大学参加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那天的阳光很好,我左手拿着地质锤,右手拿着实习指导书,紧紧地跟着实习大部队。眼睛耳朵都闲不得,陈老师风趣横生地给我们讲解山川河流,讲解鱼鸟虫迹,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大自然,爱上大自然!
作品三十九:
地球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陈樱

作品简介:
立于求真广场,左右身倚东区新图书馆和艺术大楼,背靠东区教学楼。一眼向上,便可瞧见写有“岭南阁”三字的牌匾挂于檐边,此字由我校前身成都地质学院院长张倬元老教授所题。简洁古朴的亭阁,如同成理一般,低调沉稳、正气凛然地伫立在原处,听一草一木生长的声音,观望着你我的来往身影……
作品理念:
阑珊将近,前程远大,目标是星辰大海。在校园内,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它虽然不大,但是却见证了许多奋斗的时光,我无数次在它那里晨读、静思,它庄严站立在那里,像一位老友一样静静地听着,我也无数次在那里忘却了时间。它无数次看着我走来,又目送着我离去。他为我在酷热下留得一处荫蔽,在寒冬下造得一方心灵净土,让我能够时常思考,时常真正地面对自己。我的这位朋友就是坐落于求真广场正中心,由校友捐建的岭南阁。这里承载了我无数的回忆,每当我遇到挫折、心情难过时,就会一个人来到这里坐一坐,而岭南阁就仿佛有魔力一般,每次都能化解我心头的伤心和难过。我爱在这红柱与绿瓦组成的小天地里流连忘返,因为它不仅是矗立在校园里的一方典雅亭阁,更是我投桃报李的深刻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