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一词从诸葛亮之后,就成了聪明的代言词。
看看民国时的白崇禧,就因为军事谋略水平高,被称为“小诸葛”。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氏是琅琊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算是出生于官吏之家。
在诸葛亮3岁时,其母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又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只好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豫章太守。后来,诸葛玄因职务被取代,只好带着诸葛亮兄弟俩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开始隐居于南阳城外的卧龙岗。
南阳卧龙岗,人杰地灵。岗西部出了个西周名相姜子牙,岗北部出了一个先秦名相百里奚。
甚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因被王莽追赶,也曾在卧龙岗有过一段传奇的俯卧经历,故而得名卧龙岗。就在诸葛草芦偏北,旧有“汉王台”,又称“光武台”,传为刘秀当年的阅兵台。
“南阳卧龙岗,一岗托三相,风水好,龙脉旺。隔不了几代,不出丞相,就出帝王。”民间的一句谚语,更形象地介绍了这块风水宝地。
卧龙岗,隆中对。三顾茅庐,天下三分。“宛中,宛丘,中央隆起比较高的丘”。说的是“宛”这种地形,因中央隆起,四周低凹而称“隆中”。南阳是盆地,隆中即卧龙岗。
诸葛亮隐居于卧龙岗时,好为《梁父吟》,并自比管仲、乐毅。世人皆以为狂傲,惟有博陵崔钧(字州平)、颍川徐庶(字元直)、颍川石韬(字广元)、汝南孟建(字公威),以及襄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和庞德公(字号不祥)等数人信其所言。其中庞德公更是最早称呼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的人,可谓知人。

刘备三顾茅庐,迎到诸葛亮,收到“隆中对”。“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方向。刘备后面的战略行动基本按着“隆中对”展开,并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虽说因为关羽失荆州,执行得不是十分完美,但能让刘备后来居上,跟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已经属于极大的成就。要知道,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还因为髀肉复生而在与刘表喝酒席间伤心地哭了起来。“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备,却还寄人篱下,壮志未酬,不禁潸然泪下。哭的不仅是功业未成,哭的也是前途不明。
诸葛亮的出现,不仅为刘备献上了“隆中对”,也让刘备万事如鱼得水。因刘备心软,不忍夺同宗基业,待荆州降曹后,因兵微将寡,城小粮缺,不得已率军南逃。因百姓相随,不忍抛弃百姓,不久便被曹军追上并被击溃,损失惨重。
刘备军被曹操逼到夏口后,诸葛亮亲赴东吴,智说孙权,孙刘联盟在赤壁以少胜多击退曹操。趁曹操北退之机,诸葛亮设计夺得荆南四郡,使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益州刘璋受张松怂恿,派遣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诸葛亮当机立断,劝说刘备应允。在刘备进攻受阻时,又亲率大军协助刘备顺利拿下益州。平定益州后,诸葛亮坐镇成都,逢刘备出兵,便足兵足食。并最终支持刘备平定汉中,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的目标。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内政后勤堪比西汉开国相国萧何。
关羽大意失荆州并身首异处之后,失去理智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倾国力东征孙吴,大败于夷陵之后,病逝于永安,并托孤少主刘禅于诸葛亮。刘禅年少,大小事务均依赖于诸葛亮,诸葛亮权利到达顶峰。诸葛亮恪守臣道,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
南中之地因刘备逝世趁机反叛,诸葛亮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七擒七纵孟获,收服其心,稳定南中,并组建了无当飞军。
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五次兵出汉中,北伐曹魏。虽多次因粮草不济而退,却也有攻占武都、阴平之功。虽有马谡失街亭之伤,却也有降服姜维之幸。并震慑得司马懿见之如鼠,畏惧不出。
诸葛亮因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终因劳累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虽未能完成克复中原的伟业,扶三国时最弱的蜀汉于不倒,并时时给强大的魏国施压,已实属不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对刘备的知遇之恩。
诸葛亮不仅理政、治军、经济上是把好手,还精通书法、绘画、音律。不但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名篇传世,并依八卦图创有八卦阵。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发明家。不但发明了孔明灯、诸葛鼓,还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
诸葛亮的才能举世无双,真乃千古大才。又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诸葛亮的出现,让三国的历史更加耀眼。诸葛亮的存在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