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到底是什么?健步清言饮一方解决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什么
共济失调是指在肌力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姿势和运动发生的协调障碍
同时共济失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并且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很多地方的医生没有足够丰富的治疗经验,只能够依靠以往前辈的治疗总结或者是一些医案来进行尝试性治疗,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案,这就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导致很多病人在治疗上失去信心。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患病率为每年4-8/10万。由于多数患者于出现症状后3-5年内死亡,因此,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本病的发病率在30岁后开始上升,发病风险高峰位于50-75岁之间,之后则逐渐下降。家族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散发性患者为56岁。一般来说,在不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5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期比45岁以前发病的患者短39个月。本病在男性中比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为1.2~1.5 :1

中西医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西药治疗一般是“缺什么,补什么”,很多人患病开始服用西药按部就班地治疗,比如服用丁苯酞,辅酶Q10,甲钴胺片,维生素,谷维素,卵磷脂,胞二磷胆碱肌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西药虽然效果快,但治标不治本,依赖性强,有时需要终身用药,一停药会反弹,长期用药对身体内脏,(肝肾脾胃)有极大的危害。用外源性的西药补充身体多巴胺。但不能防止该病发展进程,且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功效衰减,很有可能将会带来较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那么中医方面怎么看待呢
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肾三脏。

肾虚骨摇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而致崎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痹不用 .
阴虚风劫 肾虚为本病之本源,肾精亏乏,则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其振摇抖动,尤以动作之始末为剧,书写之动作也使之协调,均系肝风之候,且肝失所荣,而可兼有目琉色盲,月经不调等。
脾虚肉痿 肾虚则脾阳失健,脾虚则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体动作力缓,肌张力减低为其主要表现。故初病之时,以肌肉无力、步态蹒跚为主,并努力使用双上肢协助以维持身体之平稳,以解摇摆不定之势,是为特异之行态。后期脾虚,发为肉痿,且与骨枯而髓减之骨痿并存,遂成痿蹙之症。

健步清言饮中有关肝主筋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因而整体治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健步清言饮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开通脑窍,从而使脑萎缩的肢体功能和其他功能的障碍得以恢复。 脏腑受损导致气血阴阳的不足可聚湿而生痰饮,或有形,或无形。中医素有重病皆由痰而生,若痰迷清窍则可见神昏、痴呆、健忘、语言謇涩、步履不正、行为异常、啼笑皆非; 若痰浊上犯于头,清空被扰,浊阴失降则可见眩晕、昏冒等症状。

健步清言饮中有关肝主筋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因而整体治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