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 明明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却总没有伯乐给自己机会?

职场 | 明明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却总没有伯乐给自己机会?
参与:冷芸时尚10群群友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庄主:冷芸
参与者:Noon-上海-9群副群主、Sammi-上海-女装品牌推广、阿敏-深圳-箱包设计、阿豆豆-上海-二群副群主、Amon-上海-女装设计师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很多职场人士觉得命运不公。为什么好机会总轮不到自己。到底是命运不公,还是自己不会抓住机会?
|一|
职场现状
你自觉自己在职场上是否获得了应该获得的机会?为什么?
在讨论时,大家分享了各自的职场情况。有的芸友觉得自己想获得的机会目前都获得了;也有芸友感觉还没有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机会,总觉得差一口气,事情做的不少,也得到了一些认可,但就是没有升职和涨薪;还有的芸友认为相比于工龄更久的“老”同事,自己的工作显得量少,可替代性更高,明显感觉上司的培养重心不在自己。
当被问到大家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总体满意吗?如果满分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为什么?芸友Noon给自己打6分,因为目前自己还处于职场发展初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内容。芸友Rachel会给自己打5分,因为自己以前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具体,自觉相比其他人,自己的进度慢了很多。
|二|
机会为什么没青睐你?
1.你是一个靠谱的人吗?
在职场,“靠谱”无疑是一个正向的评论。什么是“靠谱”?关于“靠谱”的定义大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结合几位芸友的解读,大家普遍对于靠谱的定义是事事有着落,事事有回复,言出必行,且还能主动深入需求。我来分享下我对靠谱的定义:
(1)守时守信。大家自觉自己是这样的人吗?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你是否都会只要答应都会做到?如果做不到也一定会主动给对方打招呼,让别人把一件事交给你时会感到放心?现在守时守信的人并不多。在工作中,很多人连基本守时都做不到,时间观念极差,经常用“忘记了”,“太忙了”来搪塞。虽然偶然忘记没问题,大家都可能会忘记事情,但是发生频率太高,别人就失去了对你的信任,而这就是典型不靠谱。
(2)有一定的专业度和能力解决问题。有的人人品很可靠,但能力不足。比如不会判断人的好坏,无法预判一件事情可能出现的问题,碰到问题手足无措,这些都是难以让人信靠你的方面。
人品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能力包括辨识人的能力、预判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其实是很多人缺乏的。我碰到很多执行者就只会听话,但听话不意味着可靠。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只会听话的人。只会听话的人做事很机械,如果上级有一点工作细节没交代或者碰到一点新情况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听话的人并不可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更喜欢有自己思考力的人,不用什么都交代得那么机械。芸友花九朵提到自己在实习期的时候,为了避免错误,基本有问题还是会向上级报备,但同时会说出自己的解决思路,我认为作为职场新人这样做很棒。我不喜欢什么都来问“怎么办”的人,在下属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也会要求他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方案。
现实中最多的情况在于,聪明的人会耍小聪明,老实的人又不够聪明。企业找到又聪明又踏实的人不太容易。
绝大多数人踏上职场时都是白纸,没什么坏心眼,但是被所谓的前辈带“歪”的人却有很多。在职场交朋友也很重要。一个人在小时候靠父母教育,成人后主要看你的朋友社交圈,你的朋友圈的质量决定了你人的质量。我自己很看重朋友圈质量,一些不靠谱的人会逐步被我从朋友圈删除。
2.你是一个该被看见就会被看见的人吗?大家怎么理解“被看见”以及“该”被看见?
“被看见”的意思就是你不能让自己完全没存在感,“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发言就发言,该挑大梁就出来挑大梁,不要总是沉默。很多人喜欢说自己“社恐”、“害羞”,无论你是不是真的如此,但请反问自己一句:害羞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吗?其次,什么是“应该“?
芸友Amon认为现在自己没有足够的逻辑和掷地有声的观点支撑自己的发言,所以在大型场合,还是保持沉默为主,然后记在笔记本上,常看常新。但沟通表达力是可以训练的。所以平时开会,该说话就直接说。工作群也一样,该你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冒泡,不要老害羞,只愿意私底下交流。特别是在公司需要建设性建议的时候,多发言,说些实际有用的内容。这些都是要练习才会提升的。长期保持沉默,总想等以后自己各方面成熟了再发言,那大概率你的沟通表达力很难得到提升。
我碰到的许多人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发言,是因为害怕说错话被人笑话,或者觉得自己会班门弄斧。给大家举一个我曾经在群里分享过的例子。
我早期做过翻译工作,有一次,我的公司(美资企业)的全球CEO计划到中国来给所有销售商做一场演讲。但临时他取消了行程,给自己录了视频,寄到中国。开会前这个视频录像刚到,所以没有人能提前知道录像里说了什么。当时观众规模大概五六百人,我们当时部门总监都是外国人,所以每个人都配有翻译。我也是其中一个部门总监的秘书兼翻译。像我这样的翻译大概当时有十几个人,中国区总裁翻译也在现场。当时这个视频录像需要有人现场担任翻译,中国区总裁把每个翻译轮流叫过来问是否可以做现场翻译,几乎每个人都和他说:“我没提前看过录像,没把握能翻译好。”
我当时是这个翻译组里年龄最小,学历最低(中专学历),进公司时间最短的一位。当问到我时,我直接说了“YES”。后来这次翻译很成功,我几乎是一气呵成。整个公司高管及销售代理商瞬间记住了我这个“英文很好的人”。后来公司总部还升我去总部,但是我因为不想离开上海就没去。后期全球CEO来中国访问,以及公司召开董事会,公司直接让我全程做翻译。而且我的工资一下子被涨了50%,岗位也被晋升一级。
我碰到过不少专业能力够硬,但是缺乏勇气的人。以当时的翻译水平来说,我虽然也不错,但我的专业肯定不算最好的。我们当时有个专业翻译,他专业比我好,相同的内容他的用词比我更优美,但也正因为可能过于讲究翻译的韵味,不适合做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口译,所以后来他专注做笔译,我做口译。从口头翻译的角度,我当时确实有一个优势是我的反应很快,记忆力好。当时的翻译场景是拿着话筒直接说,不是可以做速记的。这种方式其实很考验记忆力和反应力,但因为我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我也有自信能够做好。
所以学会挖掘自己的优点很重要。同时,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勇气”是我能获得机会的很重要的因素。我是那个其他人说“NO”,我会说“YES”的人。所以我老板有新任务都喜欢找我,我也因此抓住了很多机会。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我完全不怕失败。好多人因为担心丢面子,害怕失败,放弃了很多机会。我是把每次尝试新东西都当作学习,失败了也没所谓——我学到了新知识、新经验、新能力,这些都是一辈子跟着自己的东西。
不过,一方面要有勇气发言,说YES;但同时说话忌夸夸其谈。所谓夸夸其谈的意思就是只谈口号和空话,只讲大道理,没有实质性解决方案。
3.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吗?
首先大家不要误解“乐于助人”。大家能区分什么是“乐于助人”?什么是“纵容他人的懒惰”吗?
区别两者很重要的点是要帮的忙是否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外。如果明明这件事对方有能力有时间处理,却要你帮别人做;你做,是在纵容对方的懒惰,反之应该帮忙。举例来说,我们经常碰到不阅读就提问的人,“白纸黑字”上写清楚时间地点,还会问你时间地点是什么?如果你还要去回答说具体几点,什么地点,你就是在纵容对方的懒惰。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请对方仔细阅读。
但如果对方正在做一件工作,这个工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那么你应该帮助他。时间上有时候也会有所限制。比如同事确实忙得飞起来,需要你帮忙,我觉得这些情况都应该去帮助。
4.机会来了,你会主动争取吗?
当公司有某个机会,你们为自己主动争取过机会吗?主动的意思是你老板没找你,你主动要机会。
再和大家说个我自己的经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第一学历不高,我是从18岁开始工作的,但是我很幸运因为一个偶然机会进了美资企业(主要我英文不错)。当时刚进这个公司,我只是一个部门经理的秘书兼翻译。后来我们公司总经理秘书调去做HR经理,这个总经理秘书位子就空出来了,我就想去做这个位子。我就主动告诉我的部门经理我想毛遂自荐,幸运的是他也同意了,后来我也做了总经理(美国人)的秘书。
5.你是一个会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吗?
你们有谁为自己创造过机会吗?也就是这个机会原本不存在,你让你老板创造出这个机会?比如我个人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长期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我就会感到乏味。所以我会经常主动问我老板,公司有什么规划?有什么可能要发生的新项目,能否让我来做?或者我会根据公司发展现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告诉老板这些问题应该做成一个项目,我对这样的项目就很感兴趣。
不过尝试新任务不能超过自己健康极限。健康是底线,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一样,虽然人的抗压能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提高的,但是要循序渐进。另外每个人的抗压力确实不一样,大家不必总是和他人比,主要看个人的极限。
当时我有的朋友觉得我这样很傻:老板又不多给你一分钱,你何必这么认真?也会有人认为我这种争取是一种爱表现,凡事爱争先的体现。我在公司的时候,也是喜欢我的人和不喜欢我的人一直都存在。可能这也是很多芸友在面对机会时不想主动争取的顾虑之一,但我认为碰到什么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面对这种顾虑的本质在于考虑你为谁工作?很多人认为自己在为老板工作,所以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我不对这些观点反驳,我只用事实来说明:我今年50岁了,至少到今天我没有中年危机感。选择哪条路取决你自己。它们不存在对错,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建议做自己相信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眼中以为正确的事情。
6.性格内向的人,就没机会了吗?
其实性格外向、内向和是否能获得机会没有必然关系。我们要特别区分一点,性格内向并不一定等于不善言辞。有的人只是惜字如金,并不一定不善言辞。所以我觉得区分性格与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人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我碰到过不少优秀的人,性格内向,但涉及到正题,表达力堪称一流。
所以这里与其说性格外向、内向(很难改变),倒不如说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力。这个是可以训练的,但前提是做大量的阅读,一个没有大量输入的人说话再多,你也听得出只是夸夸其谈,没什么内涵,经常阅读书(不是刷手机)的人表达力都不差。
|三|
如何为自己赚得更多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说的就是两点,一是先让自己成为那个值得他人托付的人;二是做好个人品牌建设: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在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刻意与无知都很糟糕。
我发现很多人缺乏这个意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自己争取机会或者让优秀成为自己的习惯,这不代表你需要刻意表现什么,而是习惯于做什么。习惯是长期的,刻意是短暂的。刻意为之很容易让自己露馅。
职场上,有的员工会当着老板面一套,背后一套。面对同事也如此。一个人的修养是骨子里的习惯,还是表面做给某人看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拿平时在朋友圈发言,以及工作群发言或者像我们这种交流群发言,你从一个人的发言中就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思维是否严谨?教养如何?反应快慢等等。我也曾分享过,我面试主要做笔试,在做猎头招聘时笔试也是第一关。笔试可以高效淘汰掉绝大部分人,大大提高面试效率。
我还有一个习惯是把每次公开亮相都当作唯一的机会去做,要以最好的状态去做这件事。你用这样的心态去做每件事,你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有的人面对领导安排的事情很用心;面对其他人的安排会敷衍了事。这种无法表里如一的表现都有可能会让自己丢失机会。你怎么知道小活动不会隐藏着大机会呢?
我读博的时候,有一次在大学里做一个很轻松的分享,分享去国外学习交流的经验。当时现场的观众不多,大概有四、五个人分享心得。其他几个人都是真的做了“随意”的分享,什么准备也没做,也没有准备任何幻灯片。我认真准备了一份幻灯片,把我在国外交流的经历和图片分享给大家看。做完后,主持人和几个观众对我说“看得出只有你认真做了准备,谢谢你”。所以当你认真对待每个观众时,你的观众会感受到的,没有人愿意被敷衍对待。你的认真,一定会带来更多愿意认真对待你的人,当他们有机会时会想到你。
再比如,我们冷芸时尚圈就是一个小社会。虽然大家都彼此不认识,但你从一个人的文字可以看出TA的性格、修养与专业。但如果你在群里只是潜水(所谓的观察),或者无事无人,有事有人,大概率你在群里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社交本身是需要成本的(时间、精力),并且社交大多数时候是相互的。你一方面希望得到机会,得到他人帮助;但另外一方面又从来不关心其他人的需要,那怎么可能得到机会的青睐呢?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