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人大法学考研失利后上岸广州检察院】
前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师妹于去年二战人大失败,振作起精神,最终成功上岸广州某区检察院。人生中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后再也不站起来。

又到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月份是很适合做决定的时间点。相信不少同学和去年的我一样,在考研结果出来后面临焦虑和选择,回顾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希望能够给面临选择的朋友们提供一点点的参考。
先交代一下基本情况,去年2月26考研出分,3月中旬参加广东省考初试,上岸广州市某区检察院刑检部门,工作氛围很好,工作内容单纯,每天都在实践中学习,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脱产二战带来的心理压力太大了,等成绩的那段时间,如今想起来依旧觉得很痛苦。看着周围同学要么校园生活多姿多彩,要么经济独立有滋有味,待在家里没有创造价值这个认知差点把我击溃,即使爸妈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对我有求必应从未表示任何不满,甚至对我充满信心,但他们和我聊天时小心翼翼生怕踩雷的样子让人心疼。其实考完就意识到自己考砸了,那段时间想得最多的就是没书读,又浪费了一年。调剂落差太大,不想花三年时间待在不喜欢的学校,所以完全没有考虑。之前一心考研,没有做任何留学方面的准备,也没什么实习经历,没给自己留退路,前途一片灰暗。有一段时间没有头绪也不想行动,大抵是考研失败的挫折感加上一年与外界社会脱节带来的不安使我陷入自我怀疑。
但问题总得解决,两次备考让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学术,也缺乏坐冷板凳的定力,大概花了一整个下午,和爸妈坦诚地聊了我的困境,很幸运的是爸妈理解支持我的一切想法。当时自己还是不想放弃读研,但重心已经从做学术变成了提升学历,认清这一点后,前路似乎就明朗了。首先达成共识,为了身心健康绝对不能脱产三战,一定要融入社会。我们讨论了两条路径:1.参加省考,省考能上岸则在职复习继续准备考研,喜欢工作就读非全,不喜欢就报全日制。2.省考没上岸就找律所实习,提升背景,立刻准备语言,下半年申请香港新加坡llm,压缩时间成本。
现在可以很确定地说考公充满了运气成分,最重要的步骤在于选岗。当时把考公作为一个过渡选项,因此对岗位没有很高的要求,又怕去了与法学无关的岗位,会把基础都忘掉,因此选岗基本只看法检,听说法院比检察院忙,所以瞄准检察院。特别感谢知行班主任师兄的建议,从现实因素考量,好城市的热门区域竞争压力极大,在仓促备考的情况下,大概率会失败,师兄建议报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非核心区,毕竟北京的郊区那也依旧是正儿八经北京户口,况且以后还有机会借调遴选。由于去年广东省考在三月份,抱着以考代练的想法,没有包袱地选择了广州某个郊区,限制条件是“应届毕业生,法学,本科以上,过法考”,限制条件越多,竞争越小。
我就参加了一次考试,并没有太多经验,只记得考场上做题时间不太够,把自己最薄弱的图形推理放在最后,凭感觉选(没想到考完出来一对答案居然大部分都选对了)。申论我听了李梦圆的课,那年广东省考申论不难,在考场上基本是概括材料+运用考研政治背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虽然申论考得不是很高,但也没给总分拖后腿。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无比感谢自己为考研政治而背过的大题和积累的话术。另外,看考场时各个机构会发押题小册子,建议认真看看,尤其是申论的素材和押题。
省考笔试结束我开始专心准备雅思,直到半个月后出了笔试成绩,排名岗位第一。接下来就是手忙脚乱地报面试班,紧张地进行面试、体检、政审等一系列流程,这些都是后话。当然,经历了复杂的流程和漫长的等待后,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珍惜。仔细想想,自己即使读研,毕业后大概率也会选择考公,如今一步到位也算殊途同归求仁得仁。不过如果是研究生,就可以报中院市检等更高的平台,过了一年试用期后一般是副主任科员待遇,工资也会多一些。但最近几年考公门槛卷得飞起,两年前招收本科生的岗位,两年后就只限研究生了(一线城市某些热门基层法检甚至只收博士)。
回望来路,二战失利固然遗憾,但二十出头的年纪,拥有无数机会和无限可能,别把自己局限住,每一条路,都能看到好风光。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