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填报志愿也得学会“望闻问切”
填报志愿也得学会“望闻问切”奕东 | 17岁 过本科线4分

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很激动。因为按照几次模拟考成绩还有考后估分,我就是个读大专的料,但没想到高考分数竟然过了本科线。虽然只超了4分,但也意味着,我有可能成为一名本科生。
然而,惊喜之余,我又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微妙”的分数,因为我根本没有更多的选择性。我在关注的高考超话里发帖“刚过本科线,物理科省排名23万,能上什么学校?”收到的回复有好几个,但大致的意思都是,“这个分数只能上民办本科,要不就考虑下专科。”
就这样,报考本科还是专科院校,成了我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从文凭含金量来说,必然是本科学校优于专科。但从经济情况以及专业情况考虑,后者优势更强。因为如果坚持上本科,我只能选择收费更高的民办院校,而且热门专业也没得选。 家里人表示虽然四年下来十几万的学费生活费开销有些大,但也在承担范围内,所以经济问题可以搁置一旁。况且学校也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上,所以填报志愿还是以我为主。
手里突然握住填报志愿的“权利”的我,还有些许不习惯。但一想未来确实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开始更卖力地研究各项报考政策和学校选择。我甚至将中医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法都运用其中。 “望”指的是观察,我要将报考规则了然于胸。“闻”是聆听,我要多请教师长的意见。如就“本科和专科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是否存在很大差距”、“什么专业会更适合未来就业”等问题,多听听过来人的经验。

“问”就是咨询,对于意向的学校就上网查询到该校招生办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咨询。或者通过微博超话、学校贴吧等途径找到“组织”,询问一些诸如“分数报考稳妥不”、“要想求稳录取应该选择什么专业”等等。“切”这一步,还得过几天才能做决定。
我现在还只是在前面三个步骤循环进行。 在学校和专业挑选的基础上,我还想到应该将学校环境也纳入考虑范围。我这两天看的外省学校,有的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独立沐浴,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这些我都不能接受。好在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贴吧、微博超话、小红书,只需要随便检索下关键词就能直接找到答案。 在一所心仪大学的微博超话里,我发现该学校平常在管理上十分“奇葩”。不仅有军事化管理,还会随时抽检宿务情况,这一系列操作直接给我劝退。还有一所专科学校鼓吹自己的“动画专业”厉害,设备先进,但当我与该校同专业学长在微信“接头”后,这位学长直接让我“快逃”。 一通操作之后的经验之谈则是,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打破信息不对称困境,给自己多一些“备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