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致命短板
近期以来,因为我本人在投资一个项目,所以跟很多供应商和外部合作伙伴打了很多交道。这些交往对象中,有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有很小的个体机构。从交往合作中,我特别深的一个体会就是,尽管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民营企业中真正讲究信用的企业占的比例还很小。这是真正妨碍中国民企发展的关键短板。 所谓的讲究信用,先不要求过高,只是按照正常的要求,就是“按质,按量,按时”交付。这三个指标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领域,一直是一个底线要求。如今,经过40多年的改革进程,当下,我仍然发现我所遇到的多数的民营企业,竟然还做不到这三个底线要求,也就是按照双方的约定,本该做到按质,按量,按时供应,而实际执行中却做不到。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你要求的时间太紧了、要求太高了呢?”对此我也实际的采取了充分协商的方式,充分给予对方时间期限,让对方来决定能够确保按质,按量,按时交付的时间节点和标准,以及付款的条件。这样做了之后的结果呢?多数企业仍然是失信。 事实上,当我给予了这些企业充分的时间和预先付款的条件,而对方也做出了承诺之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会把一些他们认为更紧急的单子不断的插到这个时间段。于是,当他们面临要向我“按质按时按量交付”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他们的任务,也没有真实的计划来保证兑现承诺。 这反映了当下民营企业的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企业CEO到业务人员、客服人员、生产人员,他们并没有形成一种坚定的“要信守承诺,要讲究信用”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企业上上下下,表面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这两者是分开的,是自欺欺人的。 第二个问题,由于企业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要讲究信用,坚决做到诚信”这样的意识,于是他们在制定计划、安排时间表的时候,这个所谓的计划和时间表是不真实的,不诚实的,是可以随时进行变动的。这就导致他们的任何一单业务,都是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中。 第三个问题,由于缺乏自觉的诚信意识,这个企业内部的岗位和岗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不守信用,不诚信的状况。生产部门答应销售部门的事情,可以不去做到。反过来,销售部门答应生产部门的事情,也可以不去做到。最终当他们要去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扯皮,欺骗,推脱责任。最终闹的不可开交,就变成由老板来协调这件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够反映到老板这里。于是,对外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在很多业务上失去基本的信用。 那么,有这么多的企业不讲究信用,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有业务在做呢?那是因为很多企业都习惯了应对这样一种不讲求信用的状态,为此耗费额外的精力斗智斗勇,牺牲了高效率。 而对于一些想讲究信用的企业来说,在选择的时候,也一时很难去找到真正讲信用的供应伙伴或外部合作伙伴。 这就使得一家企业,如果要想在当下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做到诚信经营,做到按质按量按时供应,甚至还要进一步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快速的迭代创新,那么,它就必须被迫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方面是,要尽可能的去进行垂直整合,像比亚迪所做的那样,把相关供应链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等方式把它们变成一体化企业。 另外一方面是,去向国外寻求诚信合作伙伴。 所以,我在此强烈的呼吁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团队,必须树立“坚决做到诚信”的自觉意识。这一点出发,去促进企业多个方面的进步,促进各项工作的计划性,促进企业制度和规范的严格遵守,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诚信协作,因此实现企业的诚信承诺。 再进一步,当多数民营企业都能够做到诚信经营,那么,就可以共同打造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乃至于去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 我,作为中国公民,我要坚定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诚信,并且尽己所能的推动自己的相关合作方,做到诚信。这条路确实比较难走,也耗费很多精力,但还是要坚定的走下去,因为只有诚信的体系才是可持续的。 由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企业,能够有充足的休假时间,同时又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生产效率。”我想,长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他们认识到,企业要想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的做到诚信,并做到相关的计划性和高度的协作性。我认为,这是他们致胜的秘密法宝。 (兆古德雪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