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简述》(九)从统一兴盛到分裂割据(下)
思考: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立,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但为何却只盛极一时?唐朝前期出现了怎样兴盛局面?唐朝又是怎样衰落的?我国为何在其后又进入了一段大分裂时期?隋唐时期的制度和对外交往有什么变化?(注:《中国历史简述》从统一兴盛到分裂割据 大致为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部分内容,分上(七)、中(八)、下(九)三回,本文为下,即最后一回 )
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今北京西南)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的衰落与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朝,各节度使之间开始互相发生兼并战争,战乱不断。唐朝内部也开始朝政腐败。唐朝的一些统治者开始实行一些政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唐代宗曾任用郭子仪击破入侵唐朝攻占长安的吐蕃,平定仆固怀之乱(唐代宗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反抗,为太尉郭子仪所败,病死于鸣沙城。),又重振朝纲。780年,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藩镇军阀朱滔、李希烈、朱批等叛乱,发生了持续五年的奉天之难。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为条件使其取消王号,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805年唐德宗死后,其子李诵登基,即唐顺宗。顺宗身体状况很差,任用一些大臣展开“永贞革新”,但因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顺宗在位不到两百日后被迫禅位于其子李纯,即唐宪宗。宪宗经常阅读典籍实录,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勤勉政事。他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宪宗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十五年间,在政治上有所改革,政绩较多。在军事上,宪宗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唐朝获得再次统一。这一短暂的成就被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晚期,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党争局面。这两个“朋党”在后来分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其斗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涉政,史称“牛李党争”。835年,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宦官掌握朝政的现象越发严重。
唐朝后期期,统治腐朽,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黄巢最终失败。黄巢死后,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唐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之后,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唐朝的统治变得岌岌可危。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
907年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后迁长安)。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在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921年,李存勖率军于镇州之战击溃后梁军队,又夺得河北三镇。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最后灭掉后梁,定都洛阳。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本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937年,起兵造反的石敬瑭的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后晋军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改国号晋,定都长安(后迁开封)史称后晋。按约定,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晋向契丹称臣,石敬瑭被称为“儿皇帝”。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承了皇位。石重贵想脱离对契丹的依附,双方最后开战。 947年契丹军打败了后晋的军队,后晋覆灭。随后后晋将领刘知远抓住了契丹占据中原却烧杀抢掠,大失民心而北撤的时机,在太原称帝。六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948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祐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郭威夺取皇位,改国号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后汉就此灭亡。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励精图治,改革朝政,对外征战,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而“十国”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江南以南吴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那时候,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缪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后汉刘氏后裔。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而且统治残暴,尤其是北方地区。有些皇帝和军队将领甚至以食人著称。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即使在一朝之内,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文为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部分内容。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