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普格·螺髻山·20180927 (3)


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西南地区的高山上生长的山药,可生存的海拔下限大概在2000米。图中的球状物是薯蓣属常见的珠芽,很多朋友可能吃过。

莎草的难度略低于它的亲戚禾本科,但种的辨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解剖,根据照片判断其实是不够准确的。
据说莎草科植物是某些高海拔分布的蝴蝶的寄主。

被当地人伐倒的小乔木,原因不明。国内大部分城市居民日常接触的冬青是浑身带刺的枸骨和其实并不是冬青的冬青卫矛,其实这种不带刺的冬青在野外有更高的多样性。

花很漂亮,主根膨大,适应能力强,本来应该是常见物种,但是挖中药卖钱的人比它的适应能力还要强一些。

南方常见物种,藤蔓状,多见于有一定高度的草丛或灌木丛。实际上并没有让盲人复明的离谱功效,也不能治疗近视。
千里光属多样性相当高,内部变异复杂,有些藤蔓状多肉植物也是本属成员。

较为稀有的种类,资料不多。
这东西和很多其他的菊科植物都有几分相似,在野外几乎无法分辨,这也是一些自然教育导师不喜欢菊科植物的原因之一。

在当地相当常见的种类,但美国的园艺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抱怨它难养且容易暴毙。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高海拔物种顶不住那边的高温。

不太常见的栒子,分类上与苹果近缘,但果实太小,不值得吃。
栒子属偶尔用来观赏,以水栒子为主。

不太常见的蔷薇,我去的时候也不是花期,所以有可能出错。需要注意的是,宽阔的皮刺不是本种特有,峨眉蔷薇等其他蔷薇属植物也有类似的结构。

南方的柽柳科植物,叶子比真正的柽柳发达。不太容易被认成柏树,反而更有可能与天门冬科植物混淆。

比短梗柳叶菜稀有一些,多见于水边,比柳叶菜本种小得多。
雌蕊形态是柳叶菜属比较重要的分种特征,但是那张照片拍得不好看,所以没放上来。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