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欧莱雅互撕,天下品牌商苦大主播久矣?
11月17日,李佳琦的一纸声明断绝了他与老东家欧莱雅多年的合作。
起因很简单,双11期间,李佳琦卖的欧莱雅面膜不是最低价,李佳琦直播间卖379元,欧莱雅旗舰店卖257元,差价达122元。
愤怒的粉丝先是淹没了李佳琦的微博讨要说法,作为淘宝头部主播,“李佳琦=最低价”的公式早已成为粉丝们的共识,李佳琦也以此为卖点,确立了“直播人设”。
粉丝们闹得沸沸扬扬,李佳琦一纸断绝合作的声明便将责任甩得干干净净——不是我的责任,是欧莱雅自己不遵守协议降价的。但自己会负责到底,欧莱雅不补偿,自己掏钱补偿。
粉丝们的矛头迅速转向欧莱雅,“店大欺客”“不尊重中国消费者”“虚假宣传”质疑声占领了欧莱雅的微博。黑猫投诉上,已有27000多人对欧莱雅发起了集体投诉。
而欧莱雅客服的一段回复揭开了整个事件的真相:“亲,李佳琦说低价就是低价吗?李佳琦也是个打工人而已,优惠是官方活动策划决定的。”
此话看似平常,却道出一个事实:什么时候商品价格由大主播说了算的?
欧莱雅不该承担所有骂名
欧莱雅风波的根源在10月20日的双11预售。
当天,李佳琦在直播间承诺,现在下定金购买379元的欧莱雅面膜是全网最低价。欧莱雅微博跟进表示这是“全年最大力度”。
预售结束后,欧莱雅旗舰店又发了一张“999减200”的优惠券,依旧可以叠加在预售的379面膜之上,导致了11日当天结算时,最低价变成了257元。
回顾整场事件,欧莱雅先为李佳琦站台说379元是“全年最大力度”确有不妥,后来为了顾及淘宝平台的要求,又搞了张“999减200”的优惠券,有点“会做媳妇两头瞒”的意思。
欧莱雅策划夹在李佳琦和淘宝中间左右为难,都是流量入口,谁也得罪不起,结果就乱价了。
很明显,欧莱雅活动策划犯了错误,并发了声明致歉,保证调查清楚后会妥善处理。但依旧被李佳琦的粉丝指着鼻子骂,承担了所有骂名。
“准备倒闭了吗?还在这发微博?雇不起客服就撒泡尿照照自己赚钱没底线的狗脸吧!”点赞2400;
“垃圾欧莱雅,再也不会买!”点赞1400;
“大家跟我一起喊:此生不买欧莱雅!”点赞1000;
一款商品的定价权什么时候从品牌方移到了大主播手上?欧莱雅不仅要满足李佳琦“最低价”的要求,还要搞定淘宝运营发布的各种活动要求。
没办法,谁叫流量都在大主播和淘宝手上呢?自家生产的面膜,自己不能决定价格,那些在实体店得不到“最低价”支持的经销商的利益,又有谁在乎?
当年,国美和苏宁搞价格战,逼迫各大家电品牌降价,不降价就不给进场。
格力董明珠不愿意给国美和苏宁单独降价,损害中小经销商的权益,直接退出了大卖场。国美和苏宁的行径与今天大主播和淘宝的行径,没有区别。
等出了问题,为了讨好粉丝,一纸声明就跟欧莱雅切干净了关系,自己的人设没损失,责任全是对方的。欧莱雅承担了所有粉丝火力,黑猫投诉上为什么没有粉丝投诉李佳琦发布“最低价”的不实信息?
说到底,大主播本质是“渠道”,卖的是“人设”,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零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反而加重了品牌商的交易成本。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李佳琦与欧莱雅的合作是“坑位费+销售提成”,品牌商不管卖得怎么样,先付一笔坑位费,据说双11坑位费高达200万,外加每单20%的提成。
那么好玩的来了,欧莱雅官旗发的“999减200”的优惠券,不就是20%的优惠吗?等于说,欧莱雅只不过把给主播的销售提成还给了消费者而已。
欧莱雅没有任何损失,消费者还得到了更低的价格,何乐而不为?
大主播们的“坑位费+销售提成”的模式,没有降低任何交易费用。主播只不过利用了“直播”的工具,改变了销售渠道而已。
谈不上为了粉丝利益与品牌商互撕,诸如“没了李佳琦这些人,品牌商会肆无忌惮地赚钱”之类的言论,放大了个人的作用,忽略了市场机制。
事实上,没有李佳琦,品牌商可以把价格卖得更低。
天下品牌商苦大主播久矣
粉丝在李佳琦直播间买东西感到便宜,其实是李佳琦团队与品牌商协商的结果。例如,一款面霜成本80元,日常零售价200元。
要上李佳琦直播间,李佳琦会和品牌商商量好卖150元(最低价),不过由于有20%的提成+5%的坑位费(摊平坑位费后的每单成本),落到品牌商手上的实际是112.5元,李佳琦一单赚37.5元,品牌商赚32.5元。
品牌商配合李佳琦,一口咬定不再降价。给外界造成,李佳琦给粉丝争取来了福利的错觉。殊不知,李佳琦赚得比品牌商还多!
里外里都是降价,品牌商为什么要通过李佳琦降价?直接卖112.5元算了,何必好人李佳琦做,骂名自己来背?
原因还不是,淘宝把流量导给了李佳琦,李佳琦手里有天量流量吗?想要流量吗?那就留下“买路钱”。
直播带货风风火火搞了三年后,品牌商们算过账来了,纷纷设立自己的品牌直播间,试图摆脱李佳琦们。握在别人手上的流量都是假的,自己有流量才是真的。
主播与品牌商的关系正日趋紧张,欧莱雅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被李佳琦抛弃的品牌。
李佳琦曾说:“我把直播事业拆解为两步:先尝试给国货赋能,再考虑成立美妆集团。”他最终的目标是做个人美妆品牌,打到供应链上游去。
有点像滴滴出行。刚开始赋能全国出租车,补贴用户和司机,两头都夸滴滴“仗义”,燃烧自己照亮市场。
等到用户养成使用APP打车习惯后,滴滴“图穷匕见”推出了直营的专车服务,一脚蹬了出租车司机。一位出租车司机感叹说:“现在我才明白滴滴不是什么好东西。”
现在的美妆品牌为何要给自己培养一个强劲的对手呢?分道扬镳对大家都好。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