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C42 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穷人” 鲍曼《工作 消费主义 新穷人》

2022-05-10 17:25 作者:元凤鸣  | 我要投稿

鲍曼从生产条件、劳资关系等方面阐述后现代很多人如何成为“新穷人”。

•过去的穷人是不能解决温饱,鲍曼新穷人指后现代社会那些“有缺陷的消费者”。

•生产型社会(工业化早期),大量的工业生产亟待需要劳动力,当时已经习惯传统手工艺、农业的人们无意愿成为工厂里不断工作的螺丝钉——于是工业时代出现了“工作伦理”

•鲍曼认为工作伦理一方面吸引传统穷人到正规的工厂工作,消除贫困并保证社会安宁;另一方面束缚人们,向他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服从性。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作伦理会告诉人们:①工作是道德义务②想过得更好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赚钱

•所以在增量时代、生产型时代,上升空间大,只要勤奋、忍耐,奉行优绩主义,实现成功的机会就会非常多,那时工作伦理社会盛行本身也是好事,解决了贫困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后来,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整个发达社会劳动力过剩,进入了存量时代,物质空前繁荣,上升空间变少,人们难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早期的跃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日益加剧。曾经依靠工作伦理的道德来告诉人们努力就会幸福正在变得岌岌可危,人们发现再努力也难以成功,早期的“工作伦理”在人们心中动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从基于生产角度的社会伦理开始进化到了消费角度上。

不再是生产越多越受社会尊重,因此劳动越努力越幸福,而是基于人社会中的消费地位来评判尊重以至幸福。于是工作伦理的变成了如今消费伦理“新穷人”因此而生。

后现代商业文明工业发达、生产过剩,社会需制造消费消耗过剩产品,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消费美学伦理诞生。

工作者不再以生产者而是以消费者自居,收到工资后是要完成消费的,过去仅因为我在工作就可以完成社会身份认同和评价他人,如今需要用消费商品来完成,而这消费的度是千差万别无止境的,例:高大上、小资、小确幸。

•如今人们通过消费获得自我身份认知与尊重,造就新穷人。

一边应对基本生活需求开销,还要必须应对社会消费伦理,流行消费品一直在变,为货身份认知和尊重不得不消费。

为什么不停止追逐流行,理性消费?

“不得不消费”者不是非理性消费者,如今社会“道德伦理”转向性强,这种不得不做的“必须”隐含了一种心甘情愿的自发性。

•形成解决温饱、精神层面(因为财力跟不上消费潮流而觉得被群体区隔、难以自我认知)和物质层面(因消费月光)的新穷人

•后现代社会工作伦理+消费美学伦理,不工作被道德谴责,即使工作了不像生产型社会时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仅因为工人而幸福。造成人们越来越悬浮、内卷,觉得自己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东西和生活方式,造成没人逼你、你知道那是广告,但你身在其中,自己就卷起来了,自发就想要体验丰富生活和焦虑起来了。自己透支消费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别人的眼光和尊重而是自发地想体验更多的、的确很丰富多彩的生活,想要有更多生活的选择,如此就甘愿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加班、压榨争取高薪高职位而不断内化压力。

•所以过去生产社会的贫穷和现在消费社会的贫穷是两回事。一个人选择自由越大,在社会阶层中的认同感就越高,获得的社会尊重和自我的自尊也就越多,距离理想生活越近。

消费社会不会轻易呼吁延迟满足,鼓吹提前享受、超前消费,因为消费美学伦理取代了工作伦理的统治地位。而且工作伦理如今被修改,造成人们如今认为不同的工作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差异很大,即有些工作总是被人们追捧,被认为是富有满足感、成就感、受尊重感,如此有些工作更容易被认为是一种人生追求的使命,例:老板、业界精英、金融金领阶层,其他普通工作被认为苦差事。这也是消费美学伦理异化了工作伦理的结局。大部分普通的工作虽不能让你获得成功,你也不喜欢,但是不辞职因为这个工作能给你一个气泡般的幻梦,能让你继续支付所谓的“幸福生活”和体验。

所以新贫穷是社会心理状况,意味着与社会丰富的幸福生活无缘,无法去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

•消费社会是绝不会允许“无聊”存在,资本创造符号的能力永远强于左翼,因为左翼注定贫穷,没有话语权和生产资料以及资源,贫穷的一方注定会被限制想象力;右翼言说方式多种多样,会发现并无休止地创造出很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符号,所以消费社会没有“无聊”。

(EP123罗兰巴特)

鲍曼所说的“新贫穷”是只够维持基本的吃穿住,无力消费其它,完全与消费社会的丰富生活隔绝开的人。

•这会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因为“消费社会”要求其成员首先要具备作为消费者的能力,如果不具备就会被认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是“新穷人”,会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受到鄙视,他们无法达到、无力参与“消费社会”的幸福标准,新穷人就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尊重和自尊感很弱,羞耻感和负罪感很强,加重自我贬低,引发抑郁、焦虑乃至暴力。

•如何应对?

鲍曼认为后现代本就没有唯一且确定的答案,你得自己寻找答案。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内聚力生活”,不要把你的后现代生活过得像“时间池塘”一样断断续续的、碎片化的,每次都是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最快速的废弃,而是应该把你的生活热情过的连续与持久。(EP117)

放到鲍曼本书来看:“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又焦躁、冲动、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所以在消费与生活中,“有内聚力的生活”就是需要我们真正考虑自己,不要陷入“即时满足”,去思辨、分析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鲍曼未给答案,给出批判态度——批判现代“工作伦理”的道德束缚性,后现代“消费美学伦理”的统治地位。他想告诉我们,后现代的我们需要再次构建类似前现代的“生活伦理”——真正的生活道德,一个人真正生活时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而不是贬低和鄙视,以消除人们的异化。

参与“生活伦理”的人们,也许会低欲望,没有功利是权力野心,或许会逃离北上广,而是长期持续地、创造性的生活,不害怕维护“消费美学伦理或现代工作伦理”。


鲍曼:后现代要做的是重建“生活伦理”,当一个人在真正的生活,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SC42 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穷人” 鲍曼《工作 消费主义 新穷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