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一)虚、实,到底是什么意思?虚实,是就病变的性质言,它在

2022-08-19 15:08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一)虚、实,到底是什么意思?虚实,是就病变的性质言,它在辨证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因此,虚则补,实则泻,为辨治的不易大法;补则实,泻则虚,乃辨治确切的必然结果。然而,病变的虚实,治法的补泻,粗略识之,自较易易,若欲辨之准而施之的,亦属大难。

兹就阅读文献及临床经验所得,就虚实诸义汇辑如次,以资研究,或有助于辨证论治之参考。

辨证时分析病变的虚实,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而影响辨证的准确性。细而析之,约有下列几种:

1正气盛衰分虚实

《伤寒论·平脉法》云:“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周澂之在《辨平脉章句》卷下解释说:“来去者,脉之出入也;出入者,阴阳血气之内外也。来疾去迟,是出多入少,则气聚于外,故外实,来迟去疾,是出少入多,则气聚于内,故内实。外实者,阴之吸力微,故内虚,内实者,阳之鼓力微,故外虚也。”

脉气之出入,无论其为阴气为阳气,统属于正气的范畴。因此,这里所言的虚实,都是指的正气,而不包括邪气。

2邪盛正衰分虚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卷四解释说:“邪气者,风、寒、暑、温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

日人丹波元简在《素问识》卷三中说:“邪气之客于人身,其始必乘精气之虚而入。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若夫及邪入而客,精气不能与之相抗,为邪气所夺则为虚,如伤寒直中证是也。”

凡有邪气之存在,无论其微与盛,皆为实证;凡无邪气之存在,只是精气之亏损,无论其属气、属血、在脏、在腑,皆为虚证。

这一概念,在临床运用上是较广泛的。

3病与不病分虚实

病与不病分虚实,这有两种情况。

一、以病为实,不病为虚

如《难经·四十八难》说:“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邪客于外则外痛,犹言邪客于表。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只见恶寒,发热,身疼诸外在的表证。邪气既没传入于里,故内里则快然而无所苦。

病邪在外,故曰外实,内无所苦,故曰内虚,乃与外实相对而言,非正气虚于内也;

病邪发生于里而内痛,无论其为寒为热,从其病邪之所在而言,故统名之日内实;病邪不在外,故外无所苦,而称之曰外虚。

则实为病,虚为不病,亦为对峙之义。

二、以病为虚,不病为实

如《难经·五十八难》说:“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即愈。”

滑寿解释说,“受病为虚,不受病者为盛。唯其虚也,是以邪凑之,唯其盛也,是以邪不入。即《外台》所谓表病里和,里病表和之谓,指伤寒传变者而言之也。表病里和,汗之可也,而反下之,表邪不除,里气复夺矣。里病表和,下之可也,而反汗之,里邪不退,表气复夺矣。故云死,所以然者,汗能亡阳,下能损阴也。此阴阳字,指表里言之。”(《难经本义》卷下)

按照滑氏的解释,阳虚,乃卫气不充于外,而风寒客于表;阴盛,乃精气充于里,脏腑不病也。

病在表,则发汗令其表解而愈,若下之,既伤其未病之正气,复使表邪深陷于里而不得出,故亟言之曰死。

阳盛,乃正气充于外而表不病;阴虚,乃精气虚于内而邪气实于府。邪实于府,故下之而愈;若反发其汗,适足以伤其表阳,则表里俱虚,邪实益固结而不得解,故亦亟言之曰死。

则此虚实,无异为病与不病之互词,适与《四十八难》之义相反。


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一)虚、实,到底是什么意思?虚实,是就病变的性质言,它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