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13版)随便读读(一)
可恶的夏令营,让我身心疲惫,只能被迫摸鱼暂缓笔记的更新进度,同时也让我一时半会懒得细读那些经济学相关的教材了。暂时读点其它东西,不以找考点、应付考试为目的,随便记录一下觉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偶尔加点评价,还望各位看官老爷海涵。这本书应该会读得比较快,所以笔记应该也会更得比较快。

第1章 工作场所的管理者
1、时间管理小技巧
制作一张能让你知道你每天、每周、每月需要做什么的清单(个人觉得一周就行)
根据重要性排列你的目标
列出实现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时候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将这些任务分为三类,记为A、B、C:重要和紧迫、重要但不紧迫或紧迫但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紧迫但仍然需要完成(最后一类比较像让你断舍离)
根据你对任务的分类,规划你的每日任务,尽量把A、B、C三类任务都包含进你的每日任务列表里
及时根据你获得的新信息,评估最新的优先级(作业什么时候交?哦是昨天.jpg)
不要把目标定太细,否则你用在制订计划上的时间都够你完成几个任务了
2、一些概念
管理者: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人
老板:对其他成员有控制权限的成员
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资源使用)
成效:所做的工作活动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目标实现)
亨利·法约尔提出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书中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绩效)
亨利·明茨伯格:人际关系角色(名义领袖、领导者、联络员);信息传递角色(监管人、宣传人、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公关、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罗伯特·L. 卡茨:关键管理技能:技术、人际关系、概念(把现实抽象化的能力)
企业角度的可持续性:企业通过将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机遇整合进企业战略,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增加长期股东价值的能力
合弄制(Holacracy):无工作名称、无管理者、无高中低层之分的组织体系,员工类似于合作伙伴,岗位职责类似于角色扮演(难道我也是你们play的一环.jpg)
3、政治技能
培养社交能力,构建社交网络
致力于提高人际影响力(让别人喜爱你)
培养社交敏锐性(察觉别人的真实想法)
真诚待人
4、怎么成为管理者
阅读商业期刊(《华尔街日报》、《彭博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快速公司》等),记录关于管理者的信息、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了解ICPM和APBM这两个认证体系
5、谷歌氧气项目(Project Oxygen)的结论(按重要性排序)
在需要时提供教导(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尽量个性化的反馈,定期与员工一对一交流)
避免管理过度;让你的团队有责任感(给员工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
关心员工的幸福(让新成员感到受欢迎;全面了解你的员工)
专注于高效和成效(把个人时间管理那套用于企业规划)
展现有效的沟通技巧,尤其是聆听(学会聆听和分享,鼓励开放性对话)
帮助员工实现长期工作目标(注意到员工的努力,并公开赞赏/奖励)
对未来有明确的蓝图(保证每个人都参与到实现团队目标的工作中)
确保你有必要的技术能力扶持员工(你不能啥都不会)
6、管理学历史上的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古典方法(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使组织和工人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科学管理理论,即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完成一项工作的最佳方式(当然,在卡尔看来,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辩护性质的剥削理论)
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一般管理理论:管理者做什么,什么造就了好的管理。主要理论内容包括法约尔写得14条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理论。
行为方法(偏管理心理学范畴)
组织行为学: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比如管理者在管理时做了些啥。一个著名的实验是霍桑实验
早期主要提倡者:罗伯特·欧文、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帕克·福莱特、切斯特·巴纳德
定量方法
管理科学:运用定量技术(统计和量化)改进决策制定
具体方法:统计学、最优模型、信息模型、线性规划、排队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致力于持续改进并回应顾客需求和期望的管理理念,并在其中运用统计方法测量各种关键变量,并为各种变量设定标准值(爱德华兹·戴明和约瑟夫·朱兰)
当代方法
系统方法: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权变方法(有时叫情境方法):组织是不同的,面对不同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注:对于要备考管理学的同学们,这本书的章末会附有一个“为考试做准备”环节,感觉十分人性化,建议大伙直接看书,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第2章 决策
1、决策概念
广义:决策是管理的本质,是指管理者做什么(或试图避免什么)
狭义:在两个及以上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
2、决策过程
明确问题:现有状况和预期状况之间的矛盾(有较强的主观性)
明确决策标准:明确要调整的指标
为标准分配权重:就是给指标一些优先级
开发备选方案:列出两个以上的方案
分析备选方案:按照决策标准和权重分析方案
选择方案
执行方案:在做出长期决策时,要考虑方案的调整
评估决策效果
3、决策方法
理性决策:做出符合逻辑、前后一致的选择,实现最优方案
有限理性:管理者的决策受到他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为“承诺升级”(虽然我错了,但我为了保持我的权威地位,我不能承认我的错误,反而要继续嘴硬,并在原承诺基础上加大投入,增加更多承诺)
直觉决策:基于经验、感受和积累的判断力作出决策,即在过去经验的帮助下,对有限信息作出快速反应
循证管理:系统地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证据来改进管理实践
决策类型:结构化问题和程序化决策:程序、规则、政策;非结构化问题和非程序化决策
4、决策条件
确定性: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都是已知的
风险:决策者能够估计特定结果的概率(根据过去经验或其他历史数据),意思是你是知道各种结果,并且大概能感受每个结果的发生概率的
不确定性:结果不确定,也不知道发生的概率。
大中取大:使最大的可能收益最大化(贪一波)
小中取大:使最小的可能收益最大化(稳一手)
大中取小:使最大的可能损失最小化(你可能会赚,但我永远不亏)
5、决策风格
信息来源:外部数据和事实;;内部感受和直觉
思维模式:线性(理性、逻辑、分析)与非线性(直觉、创造、洞察)
6、常见的决策偏见(狠狠地心理学,建议大家学学)
过度自信偏见
即时满足偏见:追求即时回报,避免即使损失
选择性知觉偏见:例如锚定效应:对最初获取的信息设定不恰当(过大)的权重
确认偏见:倾向于寻找能够证实他们预设观点正确的信息
框架效应偏见:注意力只集中于某些角度,未能全面考虑问题
可获得性偏见:主观回忆方式可能影响客观描述事件
代表性偏见:基于某一相似事件与当前事件进行类比,但两个事件可能由不同因素造成
随机偏见:试图从随机事件中创造出意义
沉没成本错误
自利偏见: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强,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事后聪明偏见:在知晓结果后,错误地相信他们本能正确预测结果(真来了吗?如来嘛。真能预测到吗?本能嘛)
7、设计思维:像设计师解决设计问题一样去解决管理问题
苹果:我们尽力研发出看上去是必然的产品——让你觉得这是唯一可行的答案。
“什么全新的东西将会是非常好的,但现在并不存在?”
8、创造力的培养
相信你自己有创造力(先相信,再质疑)
重视直觉
主动离开舒适区,关注新事物
主动寻求多个正确答案、多种不同方式、多个不同方案
对自己唱反调(跟自己打辩论赛啥的还是挺有意思)
相信自己能找到解决方法、能找到可行策略
与他人进行头脑风暴
将有创造力的想法付出行动,而不是存放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