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记起的小学回忆
夜不能寐,莫名开始回想小时候的事,小学3年级左右,班主任布置作文叫我们写自己印象深刻的同学,结果引起的不是虚伪的溜须拍马,就是直言直语造成的课后矛盾,细思起来,那时的小学不过是个微缩的社会,人际关系并不比成人世界简单。 我同桌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老师布置作文以后,她写的是我们的班长。 班长也是女生,家境贫寒,朴素节俭,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班上其他学生要显得老成很多。 作文写完以后,老师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文在讲台上朗读,其中之一是我同桌的那篇。 同桌写了很多班长的优点,以及很多班长平时真实的作为,老师起初都对同桌的作文做了表扬。 直到老师读到作文里的一句话“**(班长名字)虽然是一个乡下妹……” 老师的脸色马上就变得不好看了,后面的作文她也不看了,马上批评我同桌,说她“用词刻薄”,“城里人的傲慢与偏见”,“用心险恶”什么的。 这位老师批评人的时候喜欢冷笑,语气阴阳怪气,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咆哮,倒是很有我们江南地区老发头(旧社会)女人吵架时候那种风格,说她急么,她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说她不急么,用词又那么刁钻,我这个同桌又是个老实巴交的小姑娘,被她说得哭了一下午,直到放学。 下了楼以后,同桌还去和班长道歉,哭着说自己没有那些意思,班长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或许老师说的话太有说服力了,班长也不明白她到底应不应该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实际上课余时间她也确实是以乡下人自居自嘲的,整个班上全是农村出身的孩子,真正城里来的一个也没有,谁也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没有哪个人表现过优越感。 当时的我很是为同桌鸣不平,任何人有优越感、会心存傲慢,我都不会怀疑,但我不信我同桌会有这种想法,任何跟她平时有交流的同学都不会质疑她的品质,但每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自始至终也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是以成人世界的心机去揣度罢了。 我从二年级患了鼻炎以后,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自己有病,总是忍不住用袖子擦鼻子,被老师批评不讲卫生不讲礼貌,作为反面教材,让全班孤立我,还说这会传染,一些同学也确实尊师重道,都自觉地排挤我,背后或是当面地给我取绰号。 但我同桌从来没在意过这些,还经常借给我餐巾纸,从她眼里我从来没看到过嫌弃和傲慢,并且她对每个同学都这样,一视同仁。 三年级之前的年龄,我们那一代小孩普遍都很简单,或许周围成年人会用“乡下人”之类地域歧视的词汇去骂人,但我们那会儿的印象里,从乡下来的不就是乡下人么,乡下人什么时候就被污名化成贬义词了呢。 但是社会风气的确逐渐变成这样了,有时你可以自称是乡下人,但别人说你是乡下人的时候,又不自觉的感到被冒犯,有时你可以和别人哭穷,但当别人直言你的贫穷,你又忍不住假装富有,类似的情景比比皆是。 小学毕业以后,和同桌再没联系了,如今早已天各一方,就算再见,估计也已经物是人非了。 孩子的内心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孩子大脑容纳的思想少,但对于想揣度孩子思想的成人来说,往往是复杂的。 原本一张白纸,被染上了墨,或是戳了个洞,就很难再恢复最初的纯净了,在大染缸里摸爬滚打了多年,心灵外面早就形成一倒牢不可破的黑墙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内在不要黑得那么彻底,这样,在心乱的时候,还能把童年的回忆掏出来看看,别忘了这个世界曾经也有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