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轮下》书评

2023-08-25 22:50 作者:得了鼠疫的局外人  | 我要投稿

Unterm Rad 

故事梗概

本书成书于1906年,作者赫尔曼·黑塞通过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极具悲剧色彩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了一个黑暗而腐朽的教育制度下受到侮辱与压迫的牺牲者的生活状态,以及渺小的个人与整个强大而难以撼动的世界所对立的荒诞。 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在高分通过了一次重要的邦试后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甚至在假期里也几乎没有半点空闲,最终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神学院的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向往自由,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不由自主地希望和他多接触。渐渐地,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却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在一次短暂的出逃后,赫尔曼被学校开除,从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被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症,这使得他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第一周工作后的休息日,醉酒后的他溺死在河里,故事至此结束。

主题

1.车轮上下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车轮上面的,车轮的转动是决不容许一个人永远幸福的。

——希罗多德

所谓车轮,其实就是人自主或是被迫选择的、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的人生之路;这其中包含着一个人全部的信念与他长期以来、很可能以后也会致力的某个目标,不管他有没有发觉到这一点,一切都在暗中不可逆转地运行着。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书中,所有人无一例外全都在各自运转不息的车轮上活着——无论是在所谓的上坡还是下坡,而且,尽管没有几个人是从一开始就创造了自己的车轮,而是不由自主、几乎是被迫被抛上了车轮,正如尼采所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 几乎所有人都不希望从车轮上掉下去,因为掉下去就意味着被车轮碾过,意味着终结。《在轮下》这个题目两重含义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一种含义是表示丧身在车轮下;另一种含义是道德和人格方面的沉沦。 【“那就好了,那就对了,老弟。千万别松劲呀!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 可以说,汉斯的车轮是别人对他的想法和品质加以利用而硬塞给他的。他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了向往,可现实却本末倒置,他的聪颖过人很快被老师所发掘,反倒成为了他的负担;他仿佛注定与其他天赋平平的孩子不同,被教育者给予了厚望:不能去钓鱼,不能有任何爱好,所有的时间都只能用来学习,就因为他“远超于同龄人”。除了鞋匠弗莱格之外,从未有人能看到名利之外真正有益的东西从而在精神上指引汉斯,他习得的知识只能用来充当考试的工具,并且随着竞争不断加剧,这种状态只会变本加厉地持续下去。知识是有益的,可是功利化的知识却相反:它看似与现实息息相关,其实是与现实割裂的,因为它无法指引学习者的方向,只是一种被目光短浅的人加以利用的工具,并以许诺和威胁的方式来催使人达成某种据说是实实在在的目的,并在目的达成之前用一种有害的狂热充满学习者的生命;为了学习而学习,不仅会导致学习失去它最为重要的益处,还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学习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更重要的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替代了生活本身,使得生活变成了学习的附属品,这也就使人与人之间除了纯粹的竞争关系与基于竞争需求的互益关系之外,什么关系都没有。汉斯在一种虚假与狂热之中耗尽了自己的才华,失去了希望。 “人的天性,归根到底是轻率的,像附着在表面的尘土,受不了束缚;如果它自己束缚自己,那么它很快就会开始拼命挣脱束缚并把城墙、锁链和自己向四面八方撕裂”。 现实生活中的压迫与精神上的缺乏指引就是汉斯走向毁灭的原因所在,汉斯一旦走上了车轮,便再也无法回头。 还比如,汉斯的父亲【“掮客兼代理商约瑟夫·吉本拉特先生在当地同胞中间绝无特别突出或与众不同之处,他和旁人一样,身材魁梧健壮,经商才能平平庸庸,对金钱还抱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出自内心的崇拜。”】,【“他可以和任何一位邻居调换名字和住房,也不至于引起什么变化。”】 对于他来说,有平庸的才能、对超出常规的事物抱有的怀疑与敌意,以及对于金钱的崇拜的存在状态就注定了他平凡而波澜不惊的一生,而这种近乎死寂的氛围也会继续塑造他的后代,以使这种“合乎常理”而毫不出彩的状态存续下去。他的车轮也同样颠簸起伏,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在到达某个点之后就一往无前、毫无阻拦地冲向下坡路,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设法让自己不至于掉下车轮,并且对此他不会觉得飞速地下坡有丝毫不妥,因为是“人之常情”。 从本质上来说,平庸并不是一种罪过,甚至和罪恶不沾边。只不过平庸也有等级之分,有一种像吉本拉特先生那样程度较为严重的平庸,即无法容许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以及用来区别人和动物的精神之美的平庸。这个时候平庸就有了罪恶的性质,因为极度的平庸最终演变成了精神上的贫瘠,而就是这种贫瘠开裂的土地上生长着他的儿子汉斯。精神上的贫瘠会将人变成同动物一样的行尸走肉。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人不单靠面包活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完全排除了美的理想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我们就大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个人形的走兽,是一台轰轰作响的机器,他的全部目的就是消耗完肚子或油箱里的东西,再急匆匆地寻找填满那储存能量的容器的方法,然后就是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过程。 【“他那迟钝的脑袋里模模糊糊存在着那么多见识短浅的人所怀有的理想,希望能看到从他的树干上长出一根枝条,超过自己到达他怀着模糊的敬意所企望的高度”。】吉本拉特先生的真正罪恶之处在于他的强迫汉斯变得和他一样平庸,让汉斯跳上和他一模一样的车轮,并希望汉斯到达他原来未能触及的高度,将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 神学院的校长呢,【“他的职责和国家委托给他的任务是束缚和铲除年幼男孩的本性粗野的力量和欲望,代之以树立一种宁静的、适度的和国家认可的理想”。】他的车轮同样也是一往无前,和其他无能的教育者一样,终生的目的在于迫害(美其名曰指导)原本自由和向往美好的少年。 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的车轮跑得太快,以至于他们来不及反思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以及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某些不妥之处,车轮滚动的速度之快已经让他们将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统统抛之脑后,而只在乎眼前这一秒钟车轮又要跑出去多少。只有一次例外,一名神学院的学生意外淹死的尸体暂时卡住了校长的车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稍稍发觉由自己主导的现实到底出了什么样的差错,【“教师看待一个死去的学生总是跟看待活的完全不同,到了这时候他们才有片刻对每个生命与青春的价值及其无可挽回性深信不疑。而平时他们在这方面是经常在轻率地犯罪的”】。可是这种反思又能持续多长时间?用不了半个月就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最终一切照旧,甚至学生的死亡也无法阻挡他们飞速转动的车轮。 教育不当是一种犯罪,既然有人愿意自告奋勇给自己冠以教育者的名号,那么他就应该承担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教育者,应当成为受教育者走向未来和进步之路上的向导,更应当努力完善自己,因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早就把信任完全交托于教育者,认为教育者和更伟大的判断力、更合乎人性的知识紧密相连,是弱小而无知的他们在独立于世之前的支柱。可是正如雷马克所说:“世上有成千上万个康托列克,他们都坚信,他们正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做着最好的事。”,而“这正是我们感到失望的地方”。

2.合乎道德的利己主义

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管是吉本拉特先生,还是神学院的教师,他们的本职工作本质上都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我们这么想:作为一名不那么出彩的父亲,他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教育汉斯,为汉斯的前途着想而支持他进神学院学习;校长和教师传授知识、规范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算其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本质上其实无可厚非,毕竟人无完人嘛。 这只是泛泛而谈,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正是因为一件事表面上合乎道德,它更深处的本质就是利己的,这种本质往往不会被当事人所发觉,也经常通过种种言行体现出来。利己完完全全是无可厚非的,但如同平庸一样,任何事都有程度的区别,利己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将人变成暴君,而判断这种程度深浅的重要标准,便是自我反思能力的强弱。而不论是吉本拉特先生还是校长都没有任何的反思。说白了,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正视问题,其表现为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对自己“问心无愧”,在巧妙的、常常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自我满足后推托一切责任。 比如说,吉本拉特先生在送汉斯进入神学院的时候: 【“‘唔,你会给家庭争光的,会听你老师的话的,对吗?’ ‘那当然。’汉斯说道。 父亲不响了,放心地吸了一口气。他开始觉得厌倦。”】 在得知汉斯因神经衰弱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时候: 【“校长最后一封来信使这位父亲对不成器的儿子感到失望、愤怒、恐惧万状、手足无措。他想象中的汉斯面容憔悴,样子可怕。现在看到他虽然又瘦又弱,但还是安然无恙,能够独自走动,这点使他稍感宽慰。最糟的乃是他内心的恐惧。他对医生和校长在信上说的那种精神病感到恐怖。他们家里还从来没有人得过精神病。人们总是用一种不理解的讽刺口气或者轻视的同情心像谈疯子一样谈论这种精神病人,而现在他的汉斯竟带着这种病回来了。”】 再比如说校长怀疑汉斯和海尔曼的出逃相关时: 【“留在学校的汉斯受到怀疑,被认为是事先知道海尔纳要逃跑一事的。这种怀疑完全夺去了教师对他的好感。当他在课堂上对许多问题答不上来时,一位教师对他说:‘您为什么不跟您那位好朋友海尔纳一起去呢?’ 校长对他也不理不睬,带着一种蔑视的同情,就像法利赛人看待税吏一样,对他侧目而视。这个吉本拉特已经不能算数了,他是属于不可接触的人之列的。”】 吉本拉特先生和校长对汉斯的现状视而不见,自私自利的样子跃然纸上,他们并不为汉斯真正着想,只是把他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人。而这种愿望在表面上看却是对他有益的,这种伪装起来的自私不仅迫害了汉斯,还蒙蔽了他们的内心。利己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但是因纯粹的利己而迫害、甚至统治他人的行为是极为恶劣的,而这样的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

3.锋利的刀锋——艰难的探寻之路

当你决定偏离众人所走的道路,另辟蹊径时,就等于是一场赌博。标新立异者为数不少,成功者寥寥无几。

——毛姆

探寻自我一直以来都是黑塞作品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不论是在《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抑或是在本书中;同时这也是诸多作家的写作主题。不可否认,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探寻自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更重要的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 书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不是资质超常,就是多愁善感;他往往可以看见这个世界表象之下更加深远的东西,以敏感而难以被他人理解的内心感悟一切;对于遥不可及的真实,他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除非能够触及到某种理想境界,否则他甘愿一死了之。拥有一个敏感的内心虽然可以体会到更多,却也因此必将承受更多的痛苦。 并非所有的主人公都像毛姆笔下的拉里那样坚定和幸运:他跻身于世俗却内心坚定,通过苦行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另外一种情况是,主人公只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依靠的只有某种内心的指引,然后在理想和现实极度割裂的状态下走向深渊。 人生就像一把锋利的剃刀,它悄无声息地割下人背后的双翼,将人囚禁在追求世俗所认同的成功与廉价的幸福的泥沼。对此,我们只能说这并没什么不妥的,毕竟追求世俗的幸福是为众人认同的道路,也有无数的人从中获得了满足。或许称其为泥沼并不合适,可是这条道路注定不适合所有人;有人会惊恐地发现,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那么一两条,而每一条似乎都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又不得不走下去。如果说一切都确定好了,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他是否也一定要和无数的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呢?他会认为是虚无的目标囚禁了人,限制了所有的可能性,但人的反抗注定脱离不了大地,人最终只能回到现实生活中。审美带来的愉悦只能暂时使人迷醉一时。只有像拉里一样彻底地否定生命意志,达到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才能超脱人生的烦恼。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汉斯也同样未能成功。他选择了跳入自我的迷宫而非将自己的双手朝向生活延伸。正因为人终有一死,没有未来,一切都会回归于消亡,生命才值得尝试不同的道路。除了他本身的清醒之外,一切都无法预测。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尝试过探寻不同的路,可成功者寥寥。

写作特点

1.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环境描写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其描写之细腻令人称道。善于运用大量的描写也是黑塞作品的特点之一。 比如说汉斯享受难得的假期生活时: 【“树林在这样的清晨时刻重又显得异常的美丽,在这时刻除他之外,就没有旁人在林中散步!赤松像一根根柱子挺立着,搭成一个无尽头的青绿色的拱形大厅。矮树丛并不多,只是偶尔有几处可以看到茂密的覆盆子树丛。多的却是一块块长满矮小的越橘和宽阔松软像毛皮的青苔地。露水已干。挺拔的树干之间还飘散着林中特有的那种早晨闷热的空气,它是由太阳的热气、露水的蒸汽、青苔的清香以及松香、松树和菌类的气味混杂而成的。它谄媚地偎依着人们的全部感官,使人有点陶醉。汉斯在青苔上躺下,边摘边啃着长得茂密乌黑的草莓,倾听着这儿那儿有啄木鸟在叩击树干,嫉妒的杜鹃在啼鸣。在一团团黑压压的松树梢之间能瞧见碧蓝无云的晴空,远远望去成千上万棵笔直的树干筑成一堵棕褐色庄严的墙。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一片黄斑阳光和煦明亮地撒落在苔藓上。”】 与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刚刚汉斯参加完的竞争激烈的邦试形成强烈的反差,假期拥有一种热烈而充满激情的氛围。 假期,就意味着汉斯平时因繁忙的学业轻易忽视的自然风光又一次回到了他的视线中。热爱生命、珍视更高意义上的现实的念头总是与这种迤逦的风光相辅相成,给予汉斯前进的力量。不仅如此,对自然的憧憬也总是与美好的童年相关联,童年作为汉斯的“避难所”,也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现在已无法忍受、未来已无法期许的时候,能够追忆往昔的幸福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再比如说汉斯在神学院唯一的好友海尔纳: 【“这位敏感的文艺爱好者,尤其在阴沉沉的天气里容易发病,而牢骚和呻吟大都在晚上达到高潮;这时,深秋的雨云布满天空,云的后面,月亮穿过阴郁的薄层和隙缝在窥视,在沿着本身的轨道运行。这时海尔纳会沉湎在峨相的气氛里,溶化在朦朦胧胧的忧伤之中,而这忧伤则以叹息、言语和诗句的方式倾注在天真无邪的汉斯身上。”】 被称为诗人的海尔纳的形象此时跃然纸上。他平时丝毫不掩饰他诗人的气质,即使在神学院压抑的环境里生活,他的个性却也没有受到打压,而是更加明显地挥洒出来。这段描写仿佛营造出一个诗意的世界:深秋、雨云、峨相……这些词汇无一不令人遐思。有些鸟注定是无法被笼子关住的,诗人也不会因为柏拉图而被逐出理想国。正是海尔纳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汉斯,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精神上的叛逆将汉斯引向生活的大门,可惜光凭海尔纳还是无法改变汉斯生活中业已根深蒂固的悲剧性。 是不是海尔纳促成了汉斯的悲剧呢?答案是否定的。海尔纳只是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就像点燃了埋在房子下的炸药一样;不妨试想一下,真正的问题是在于为什么炸药被埋在屋下还是为什么炸药被点燃了呢?这样一来这个疑问就得到答案了:如果不是周围人对汉斯内心的忽视,不是教育者们的压迫导致汉斯无论是在现实的学业上还是在精神上负担都越来越沉重、使其灵魂一直处于一种疲惫而茫然无助的状态的话,他又怎么会面对自己完全是正当的欲望而无所适从呢?海尔纳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让他意识到了这一事实。 还比如汉斯第一次对爱情产生模糊的感觉时: 【“他感到心中有种奇怪大胆的感情和明显的希望,那是受约束的强烈不安而又甜蜜的波涛与胆怯恐惧的结合。那只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这种矛盾的感觉愈来愈变成一种黑洞洞的汹涌的泉源,好像有股十分强劲的力量在他身上迸发、释放出来——这也许是啜泣,也许是歌唱,喊叫或大声欢笑。”】 寥寥数语,一个面对渐渐对他显露出来的世界茫然无措的少年形象被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爱情既“奇怪大胆”,又有一种“希望”,这正是因为汉斯第一次接触到除书本之外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他墨守成规的思想与作为一个少年的冲动和活力格格不入地交融在一起,这种像泉水一样迸发的奇异感情或许能够成为汉斯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但是汉斯也隐隐感到那只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已。

2.司炉

你大概并没有下定决心要成为司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最容易成为司炉。

——弗兰茨·卡夫卡 

除了细腻的描写之外,本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一切仿佛都是偶然发生的,但其实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 本书开篇就陈述了吉本拉特先生的情况,在结束关于他的陈述的时候,作者以【“关于他,说得已经够多了。只有深刻的讽刺家才有能力来描绘他这平庸无奇的一生,及其未被意识到的悲剧性。”】来结尾。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汉斯的情况,汉斯天赋异禀,与同龄人相比显得鹤立鸡群。这样一个出众的孩子按理来说是被上天眷顾的,理应有着美好的前程,但紧接着作者写道:【“这个黑森林的小角落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呢,这里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位能超脱狭窄圈子而有远见、有影响的人。”】 介绍完了社会背景,又补充了家庭背景:【“天知道,这孩子打哪儿来的那双严肃的眼睛、那个聪明的前额、那种雅致的步态?也许是来自母亲吧?她已经去世多年,生前除了病个没完没了和郁郁不乐之外,身上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要说是来自父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短短几页,我们就得知了诸多详细的情况。首先是家庭不幸:父亲平庸至极、身材魁梧,汉又斯自幼丧母,这就导致了汉斯得不到家庭温暖,更“缺乏与人接近的才能”。汉斯所在的小城则是个缺乏机遇、思想落后的地方,可见,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汉斯生活的小城,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压抑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难以得到发展。 这几页内容总的来说营造出了一种非常明显的氛围,那就是汉斯自己有多么优秀,他周围的一切就有多么不利于他的发展。 汉斯在患上神经衰弱而不得不回家修养的时候,或许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读者都希望汉斯可以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得到些许安慰,然后在他算得上丰富的经验、深邃的灵魂和优秀的头脑的加持下,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怎么样,就算不能两全其美,在家待着也肯定比在神学院继续受难更有益处。 正当我们这么幻想的时候,作者突然写道:【“树被砍掉了主杆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正如作者所言。可惜的是汉斯的生命其实已经受到了不可挽回的侮辱与损害,几乎已经被完全剥夺了,汉斯走向最终的毁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开头,就能发现汉斯与周围的环境实在是过于对立了,其实他的结局一开始就早已注定。 卡夫卡曾经说过:“如果他看不出你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那么你对他也就没有丝毫义务。”汉斯其实对任何忽视他、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的人都没有义务……可他到最后也受困于这种义务。

总结

《在轮下》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黑塞在《在轮下》中“尽情抨击了当时腐朽的教育制度,为自己的少年苦难默哀,自我重获新生,完成了自我灵魂的一次救赎”。“自我解放”的诉求和“个体意识”是黑塞小说中蕴涵的深层含义。

《在轮下》书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