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咨询日记:为什么他经历这件事还好好,我就一蹶不振呢?
为什么他经历这件事还好好,我就一蹶不振呢?这是一个个人视角的发问,如果视角不拉远一点,这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
同样的际遇不同的影响,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三个视角去思考,让更多的信息进来,理解可能会发生,出路说不定就可以找到。哪三个视角?生理、社会和心理,是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因素可能是最后一环。
生理因素
可以理解为基因,生而有之。一个人的焦虑倾向还是抑郁倾向,亲人的还是疏人的,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有的人从出生起,他就是一个困难宝宝。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豌豆公主》这篇童话,我小时候看了这篇后,给我留下一个大大的疑惑,于是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厚的床垫,公主还能感受到那粒豌豆呢?太不可思议了。

现在看来,公主可能天生就是敏感宝宝,她的感知力是天生的。再看生活中,有一些人更经常抱怨光线、声音,可能也是天生的。
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是没有办法改变了吗?嗯,可能确实没有办法改变了,但是看到这个不可改变也是一种转变,从消除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再执着于“我为什么这样?”,而是转向“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我舒服点?”或者“我可以怎么利用‘天赋’”?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比较广,可以理解为你身处的环境,你有一对怎样的父母?你的父母的性格和照顾你的程度。你有兄弟姐妹吗?他们的性格和与你的互动。你出生在什么文化背景和时代下?此时的社会文化和潮流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因素主要决定我们会遇到什么事。一个父母高薪家庭出生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品尝贫穷的滋味,也不会为上学发愁;但一个农村的留守儿童,贫穷和求学一直伴随着他成年。社会因素是我们经常找原因会首先考虑的,比如,她独立又敏感是因为从小她就是孤儿,他无法发展自己亲密关系是因为从小和妈妈的关系过于紧密。
这些解释都很有道理,但也简单化了一个因素带来的复杂发展,是孤儿不一定就独立和敏感,这得看这个孩子的生理和接下来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事情都发生了,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解释发生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带给他什么样的经验?
比如在工作中面对老板的批评,有的人会认为“老板在针对我,他是一个刻薄的人”,有的人会认为“我太糟糕了!果然,我又没做好”,还有声音会说“老板说的挺中肯的,我这部分确实缺乏经验,我一会儿得找老板取取经。”三个人面对同一件事,他们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也最终决定了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心理问题。
当然,如何解释发生的事情的心理特质,和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都相关,比如抑郁倾向(生理因素)的人更容易有前两种解释,但抑郁倾向的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情感上被充分镜映的家庭中(社会环境),他的抑郁特质被更好地接纳和理解,他会发展出更强大的认知来自我觉察自己解释事情的情感走向。
解题思路
“为什么”这个问题没这么简单,是多方因素的互动,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在质问自己、评判他人的时候,要把视野放得更广一点。
为什么他经历这件事好好的,我就一蹶不振?这个问题的重大点不在于比较,而在于你为什么会一蹶不振,不妨从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角度多加思索,虽然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还是“接受不能改变的,调整可以改变的“,但这么一遭走来,接受这个回答会更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