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温《什么是教育》有感

2021-04-28 16:37 作者:纪仙臣和雪落樱  | 我要投稿

回想从入职到现在,转眼已将近有一年了。如今再启杜威的著作,重温《什么是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实际上,教育的过程在人们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在不经意间,影响甚至决定了对一个孩子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这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教育,个人的能力、意识、情感、情绪等方面逐渐丰富起来,渐渐分享了人类曾今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相声行当有一个说法叫做“熏”。初入相声行当,师傅并不会上来就直接教你,而是会先安排你去茶馆听个上天半拉月相声,这便是所谓的“熏”——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的——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做中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便形成了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即是对儿童的能力的刺激,也可以说是对儿童能力的开发。那么我们就有了第一个问题:要创造什么样的教学情景呢?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者平行并重。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教学情景的创设要基于社会情景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才会避免教育过程的偶然性、独断性、不协调性和压迫性。那么随之而来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去正确判断儿童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儿童的本能和倾向,投射到社会的过去和未来之中(例如儿童语言能力的建立),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到儿童的能力、爱好和兴趣,开发学生的各种发展潜能,进而完成“本能”到“能力”的飞跃。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儿童获得某种刺激或要求或约束或鼓励,这样儿童就被引导到基于儿童自身能力更高维的认知学习空间当中去了。例如,在班级环境的建设中,为什么我们要搞每周一次的大扫除?为什么我们要精心布置班级公告栏?为什么我们要精心绘制班级黑板报?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班级人文环境的创建,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从认知上心理上成为班级的一员。我们会发现,越是干净整洁,布置条理的班级往往越是秩序良好,学风浓厚。扩大一点,辐射至整个校园,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面墙,每一句标语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彰显这一个学校的学风学纪,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再例如,学生们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材料,在学生充满好奇的动手研究拼接组装中,学会了有机化合物的正确的成键方法,在试错与纠正中不断规范思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空间结构思维和“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等核心素养。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是上,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导向、情景创设中“跳一跳,能够着”,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杜威多次强调了教育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以及联系着的,两者平行并重,不能孤立单看其一。二战使得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战后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我国建国后,急需专业人才,因此也开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当时实现工业化是主要目标,为了适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这样的合并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但是也造成了专业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被削减。现在看来,教育的社会方面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并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使得有些人由于并不擅长与工科领域而遭到埋没。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心理学方面,因为“我们能给予儿童的唯一适应,便是由于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的适应”。在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社会下的教育,尊重每个人的各种发展潜力,人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人的生活,教育必然有社会性和心理性。这两个方面平行并重,不能偏废。所以,要遵循教育的自然属性,依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创设教育情景是必然的选择。在做中学。


重温《什么是教育》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