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训犬业地位论老大论存在争议?看完这个别再宣扬地位等级,地位论早在上世纪推翻
为什么头领说会在动物训练里备受争议? 头领说的部分理论承袭了1940与1980年代所出版的狼群研究。虽然这些理论随着研究突破而被推翻,但却已普遍使用在当时的训犬理论中,也让头领说的部分理论产生了争议。要了解其中的关键,我们需要再回头了解理论的时期背景,就会发现其实研究人员对于狼群理论本身就存在误解。 辟谣:狼群头领说不成立,更不必说它适用于狗 早期,人类将对狼群习性的研究沿用来诠释狗狗的行为。犬的祖先是狼,要是狼会这样,狗也会这样。这样的逻辑在社会上被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也因此,在人们误以为狼群相互竞争等级关系的时期中,训犬师们自然地也开始思考狗与人之间会不会也存在等级关系,并希望借此?帮助人们处置狗狗的问题行为。 利用狼群头领说理论碰着的问题: 第一,早期的狼群研究来自研究者Schenkel于1947年察看捕获的、来自不同家族的圈养狼群。因为出现打架与争食的现象,认定狼群中有独裁的领导狼在掌控资源。 当时的训犬师将其中的暴力争夺地位的理论带入了人犬训练,以地位的争夺来诠释动物行,普遍认同支配地位与族群位阶在训练过程当中的饰演关键的角色。但这个说法由曾经也以此理论出版著作的研究者David Mech,于1999年正式推翻了自己的说法并做出更正。 狼群理论的事实阐释: 野生狼群的组成以家庭为概念,主要为一对狼父母带领着后代的族群结构,照护并教导幼狼是最重要的族群目标,并不是过去认为的争夺地位资源,这样的研究推翻了过去认为有“老大”的说法。 第二,实际上狗与狼已在数万年前各自演化,产生了不同的维生方式。虽然有类似的肢体语言,但习性上却有很大的分歧,用狼群理论来了解犬行为其实不恰当。 ?因为,自从狗祖先逐渐进入人类社会,捡拾人类垃圾、剩食取代狩猎、更对人类有高忍耐度,产生紧密的依靠关系。拥有这些特质的狗祖先繁衍的后代渐渐形成现代家犬。狗群体不再像野生狼群需要紧密合作,而呈现一个松散、流动性高的社会架构,其实不如我们所误解的有争取地位的野心。 用支配、地位来诠释犬行为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美国兽医动物行为学会(AVSAB) 于2008年发表针对地位理论发表声明强调,绝大多许多问题行为跟争夺资源无关。而是来自情绪、焦虑与压力因素,若依循地位理论来诠释动物行为,导致人们花心思在“确立地位关系”,遂使用抑制的手段来处置,短时间或许能够降低犬行为的问题,但确忽略了狗狗的情绪与需求。这等于没有解决问题根源,更不一定能让狗狗认定主人的主导地位。 狗狗视人类为重要的社交同伴,但其实不会将人视为同一物种,自然不会将人纳入族群制度中。David Mech的研究也指出,即使族群中占优势的个体优先得到资源,但只要此优势者不在场,下位者一样会使用资源(例如配偶、食物)。因此,即使主人真的取得在狗心中的高阶地位,依然不能解决当主人不在场时的行为问题。 领导并不是只有成为狗老大 本文已经针对头领说来自于狼群并衍生于狗的行为制度进行了辟谣。狼群也并未构建人们想象中“头领概念”这类等级制度,更不必狗狗经过进化后依然谈将此行为习惯保存。 正因上述由不同学者所提出的质疑与耽忧。头领说推行者训练师强调:头领说的使用条件是必须先了解狗狗心理学与身体语言,要能得到狗狗尊敬与信赖。其中需要付出、执行的部分远多于“成为老大”权利的享受。头领说对于铲屎官来说,是能针对狗狗问题行为而有立刻改善、见效的训练,但站在行为学家的角度来看,是否为符合动物福利的训犬方式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