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非暴政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上述引文中,“政”通“征”,专指赋税。故“苛政”当为苛捐杂税,而非暴政。孔子在这里并非指责暴政,而是指责当时统治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违周礼传统的赋税制度,如按亩纳税等,因此说“苛政猛于虎也”,而将“苛政”解释为暴政,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言: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中可见,唐人即以“赋敛之毒”解释“苛政”之意。
以文字学视角来说,“正”是“征”的本字,“正”的本义指的是征伐,“征”的本义为征召。其后“征”字方引申为征求,后又引申为征收、征取。故先秦时,“征”字可能并没有征收赋税之意,故古人以“政”代之。
且先秦时期,确实存在以“政”字通“征”,指收税的现象。
《左传·哀公十一年》:“事充,政重。”
《周礼·地官·均人》:掌均地政。注:政,读为征。地政谓地守地职。
上述两篇中,“政”字均作“征”用。且《集韵》《韵会》诸盈切,音征。赋也。通作征。
此外,清人王引之也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成为不易之论。今摘录于下:
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政,读曰征。谓赋税及舞役也。诛求无己则曰苛征。荀子富国篇‘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杨谅注曰‘苛,暴也。征,亦税也。’是也。古字政与征通。王制‘五十不从力政。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杂记‘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绍之丧,既殡而从政。’皆借政为征也。”
故综上所述,“苛政猛于虎”中,苛政一词的含义当为今之苛捐杂税,而非暴政。
参考文献:
[1]薛恭穆.“苛政猛于虎” 的“政”[J].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