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意识形态批判总被误解为"过度解读"
在一些对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批判(尤其是以精神分析的方式)中,总是夹杂着这种批判,或者说误解:认为这是一种过度解读,一种高中式的阅读理解。
现在来澄清这些事!

一、对这种批评的解读
这种批评遵循着这种逻辑,即精神分析家无法理解到作者的真正有意识地想表达的观念,故他们称之为过度解读。
然而,这正是理解意识形态批判和精神分析的最佳切入点。也就是说,误解了精神分析的人所公认的这一观点,正是理解精神分析的关键。
我们首先应该对所谓“作者真正有意识地想表达的观念”提出质疑。不光是精神分析家,普罗大众是否有能力领悟所谓的作者的“本意”?
传统的对文化作品的解读总是试图弄清楚作者有意识想表达的价值观念,但是这一逻辑是可疑的。
于是,精神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是:把所谓作者的本意悬置起来。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
意识形态批判,如其字面意思,是为了批判意识形态,而不是作者的本意。所以,其对象是意识形态,更近一步地,是文化作品的受众。通俗地讲,意识形态批判不在乎什么作者本意,而在乎受众从文化作品中解读了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普遍误解——将其认为是高中式的过度解读——是一种误解,因为意识形态批判所解读的不是什么作者本意,而正是如上所说的“过度解读”本身。毋宁说,意识形态批判所解读的,所批判的是该文化作品在受众中形成的意识形态,而非文化作品本身。
如果只是单纯将对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批判当作传统式的解读,那自然会觉得这是种过度解读。
三、精神分析的逻辑
要理解精神分析所遵循的逻辑,我们不妨把关注放到“作者真正有意识地想表达的观念”这种措辞的“有意识”上。
精神分析的疆域,无疑地,是无意识,而非有意识。所以,精神分析的对象是作者无意识表达的价值观念,以及受众无意识的价值认同。
因此,如果只是把精神分析当作传统的解读,也自然会误解其为过度解读。
四、结语
以上是个人总结,意在指出误解的发生机制。

(个人水平有限,有误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