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河出昆仑——石峁就是昆仑墟

2023-06-14 17:15 作者:文脉云  | 我要投稿

阅读提示: 1、解秘昆仑一代代前赴后继,又一次次乱象丛生。本文从昆仑本墟-河出昆仑-河源巨变建立逻辑链,把握空间地理和内涵特征两个识别昆仑的关键要素。 2、通过详细比对,本世纪被发现时号称石破天惊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最符合先秦文献对昆仑墟的记载和描述,就是真正的昆仑之墟。但其中隐含着一个巨大的曼德拉效应之坑。

(石峁遗址,图片来自西安城记) 一、两无所依——茫然的昆仑考古与石峁文献 历史的昆仑,考古无所归依。昆仑是一个文献概念,同时又是华夏族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昆仑传说过于久远而又不断神话化,以及像《山海经》等早期文献对昆仑的很多描述超越了后世人可理解范围,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没有听说任何一位考古学家拟定过对昆仑进行考古的计划,更不用说实施具体的考古行为。对昆仑考古按照山脉逻辑是死胡同,因为世上本无昆仑山。除了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昆仑山脉,还有各种派生出来的的昆仑山位置说(包括泰山说、王屋山说、贺兰山说、燕山说等等),宝贵的考古科研经费都不会被投到这种虚无缥缈的方向上。另一种思路是对已经发现的考古遗址进行识别。用考古遗址证实文献和族群对应就不是现代考古学家们乐意做的事,甚至是考古学界有意识规避的禁区。本来这种方式看似守株待兔,亦或大海捞针,不意在2012年还真迎来了真正的转机,可惜,文献史学研究者们没有沉心梳理出严谨的逻辑,一番喧嚣之后,重又归于沉寂。 现实的石峁,文献无所归依。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轰动一时的考古大事件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重大发现与突破,引起极其广泛的关注。从知道石峁的那一刻起,笔者就不相信如此庞大的上古城邑先秦文献会完全没有记载和描述。十年过去了,关于石峁的身份,主流考古学界还是普遍认为其丝毫不见于传世文献的直接描述,更没有把石峁遗址与昆仑之墟相对应。尽管部分文献史学者和民间票友有各种猜测与论证,也尚未形成一种被大众广泛认同的观点。类似情形还有良渚。如此高度发达先进的史前文明,在发现之时考古与文献史学界也都感慨其完全不见于史书记载。不象陶寺遗址,甫一问世,通过当地的民间传说和传世文献比对,即指向尧都或者尧舜之都,迅速形成学界共识和大众认可。还有二里头遗址,即便其前领队许宏先生坚持文字自证而绝不言夏,但是学界和公众相当认可其为夏代晚期都城。 抛开先入为主的成见,重新梳理先秦文献对昆仑信息量并不算小的记载描述,综合审视石峁遗址中微观独特的风物遗存,发现二者在很多方面竟然惊人一致,高度契合。 二、河出昆仑——河套古大湖锚定昆仑空间地理 本文明起源研究的昆仑系列选用“河出昆仑”作为关键词,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遴选的。《尔雅》载“河出昆仑虚,色白”1,是解开昆仑之谜的最关键一条先秦文献。理解昆仑的关键,不能在中国西北的大山脉中迷失方向,而要与黄河源头建立联系。昆仑山之所以被命名,就是因为它是后来大家知道的黄河源头。 最初的黄河不叫黄河,就叫“河”。河就专指黄河,后来才逐渐变成很多河流的分类学统称。最初的黄河源头,就是河套地区的大湖。河套地区上古有于今不同的美丽图景,曾存在一个覆盖今天吉兰泰和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巨大古湖,湖面海拔最高时可达1080m,称作“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测年显示该古大湖存在于距今5-6万年前, 4道湖岸堤(海拔在1060-1035m间)显示从6万年前到全新世早期湖岸线海拔高度的上下波动。如果按照湖面海拔1055m计算,该古大湖当时湖面面积可达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湖。在今天的北美五大湖中可以排名第四。西侧的吉兰泰逐步呈盐湖状态仅形成于距今5500年以来,东侧水面减小逐步湿地化、平原化则更晚近。慢慢形成今天自西向东的吉兰泰盐沼,巴彦淖尔河套平原,包头平原,呼和浩特平原。北部以阴山山脉南麓为界,南部以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为界。汉朝时期还存在的屠申泽,今日的乌梁素海,都是古大湖在退化过程中的残存部分。另有说法,幼泽、稷泽就是这个古大湖东侧的两个部分。稷泽的稷就是粟,稷泽即为生长稷的泽。泑泽位于古大湖的最东侧,黄河源出泑泽。 整个仰韶温暖期BC5000-BC3000及其后的1000多年里,先民们所能观察到的黄河源头就是河套古大湖的最东侧。穿越古大湖上溯到青铜峡直至今甘肃、青海段的黄河干流,与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干流还不能形成物理上的一河之流,先民们还无法把它与“河”联系起来成为同一条河流,形成中华民族感情深厚的完整黄河概念。回头再来看《尔雅》这一段描述,就显得特别写真、写实:“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1,完全符合黄河从河套平原东向流出后经河曲转向南流进入晋陕大峡谷而颜色也由白变黄。 那么,黄河的源头是如何从曾经的河套大湖变成后来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呢?Ka4.2千年事件,导致河套地区持续水位降低,湖面减小,最终形成河套平原和黄河干流。黄河源头从宁夏平原往上溯,中间俱是高深河谷,一直就要追到青藏高原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缓慢进步,人口的波浪式膨胀,地理勘测水平的提高,黄河源头不再是河套地区的泑泽,而变成冰天雪地人烟罕至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带。知道了曾经黄河源头是河套古大湖而不在三江源,就好理解文明进程。昆仑作为墟,不会是在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而在曾经的文明繁华之地的河套地区陕北陇东高原一带。 其实,《山海经 北山经》有与河出昆仑意思相近的记载和描述,“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2。《淮南子·地形训》也有“河水出昆仑东北陬”。此二者记载和描述甚至比《尔雅》更为细致,精确到了“东北隅”或者“东北陬”3。只不过因为没有河出昆仑朗朗上口而流传更广,广为人知。 三、昆仑本“墟”——细察《山海经》锚定昆仑内涵特征 “昆仑”所有传世文献记载,追根溯源最终都会归到《山海经》。仔细研究山海经而不是先入为主,就会发现受千百年来传说和神话的影响,研究者“墟”“山”不分,主流方向是重新确定昆仑山的地理位置,结果南辕北辙,众说纷纭,乱象丛生。 昆仑一词在《山海经》中共出现有20处,表述可分为四类:昆仑墟9次;昆仑丘2次;昆仑8次;昆仑山1次。 1、《西山经》-《西次三经》三次: (1)“杀葆江于昆仑之阳”。 (2)“槐江之山……南望昆仑”。 (3)“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 2、《海内西经》五次: (1)“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2)“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3)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4)“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5)“……东向立昆仑上”. 3、《大荒西经》一次: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4、《海内北经》四次: (1)“西王母……在昆仑虚北”。 (2)“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3)“……昆仑虚北所有”。 (4)“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5、《北山经》一次: “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6、《海外北经》一次: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在昆仑之北”。 7、《大荒北经》一次: “共工之臣名曰相徭……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8、《海内东经》三次: (1)“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 (2)“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 (3)“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9、《海外南经》一次: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上古写作是在竹木简上刻字,异常艰辛。文字书写不是大众行为而是有学问有条件有任务者的专利,应该认为所有文字作者书写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但三四千年以后,今天读来,有三类:今天已经无法理解的;今天可以理解但明显不合现代逻辑的;今天可以理解也符合现代逻辑的。《山海经》关于昆仑的描写上述三类情形都存在。整个《山海经》提到昆仑有20处,昆仑墟或同义之处就有19处,压根就没有后世和当代的山脉之意。最初的昆仑是墟,是帝之下都,是早期文明的中心,而绝非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大山脉。 下文将《山海经》中今天可以辨识的条目与石峁遗址作逐一比对。 四、石破天惊——石峁最合昆仑墟 石峁遗址(BC2300年-BC1800年)是陕西榆林神木秃尾河畔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的一座超级城邑,具体考古学数据此处不再赘述。石峁古城有多处特征契合传世文献尤其是《山海经》对昆仑之墟的记载: 墟。根据考古学碳十四测年,石峁遗址到BC1800年就被彻底放弃了,成了一座规模极其庞大的废弃古城,在后世地理学家史家的笔下,正是“墟”的典型表征。 “在西北”。在夏王朝开始以后的晋南豫西主流文明区域来看,石峁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在南流黄河的西边,正是典型的西北地望。上古称穿越晋陕大峡谷的南流黄河以西为“西河”。 “河出”。包括“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河水出昆仑东北陬”。在河出之地只有石峁完全符合昆仑之墟的条件。尤其是上古黄河的确从石峁古城东北隅的河套大湖最东侧流出。地理方位高度契合。河套大湖的最东侧延伸到晋陕大峡谷就是视觉上的黄河源头,所谓“河源”,在今托克托旗和准格尔旗接壤地带,以石峁遗址所在的神木县高家堡镇的地理方位为坐标,上古河源正在它的东北方向,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地理证据,由此锚定石峁昆仑墟的身份。 “海内”。包括“西海之南”。吉兰泰河套大湖上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足称西海。石峁遗址正在这河套大湖的南方。 “东北隅”。(见河出) “流沙之滨”。尽管当时可能气候比较湿润多雨,地表植被相对茂密一些,但是榆林神木仍旧少部分地域是沙漠地貌。也正因为不是象现代陕北广泛沙漠,才值得被当时的地理书籍记载为“流沙”。 “帝之下都”。从后世燕国上都在蓟下都在易设置看,一般的下都功能都是军事重心,用于拱卫作为政治中心的上都。 炎火之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大荒西经》。乍听起来似乎像西游记中描述的火焰山,神话无疑。但熟悉鄂尔多斯、榆林一带地理风貌的人都知道,该地盛产煤炭,而且是品质极优良的煤炭,神木焦炭甚至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序列。煤层很浅,很多就在地表,为露天煤矿。有些露天煤矿因雷击等自然原因发生燃烧,一烧就是几百年。优质地表煤矿燃烧,是没有或者少有明火火焰的,而温度却极高。恰应了“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的记载。在这个问题上,足见《山海经》的记载,在看似荒诞不经的背后,实质是极其真实、写实的地理风情记录。 女王传说。石峁遗址周边民间一直有石峁是座女王城的传说,口口相传,代代不绝。石峁考古多位专家在公开演讲场合和发表文章中反复提及此事。 “禹产昆山,启生于石”4。《随巢子》此句中昆字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昆仑”。本研究系列之前已有专文考证“禹生于石”的石就是石峁。二者结合,昆山和石峁是同一个地方。 整个陕北陇东包括大河套地区,除了石峁遗址外,大型考古遗址就那么几个,按照时间顺序尽述如下:南佐遗址(BC3100年-BC2700年)。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上,董志塬是黄土高原第一大塬地。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5100—4700年5。贾大峁遗址(BC2500年-BC2300年)。贾大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横山县横山镇贾大峁村,经考古勘察遗址面积达100×104 m 2 以上,年代为距今约 4500~4300 年的龙山早期6。芦山峁遗址(BC2300年-BC2200年)7。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梁峁上,核心区域为大营盘梁,遗址总分布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8。芦山峁遗址整体地形呈“山”字形,为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三个遗址均不能在位置和内涵上同时满足昆仑之墟识别条件。贾大峁位置稍微接近,规模太小。芦山峁偏南,规模格局也不够。南佐遗址太偏西南,与河源完全不沾边。即使陕北陇东还有大遗址未被发掘,大概率也不会有比石峁遗址更符合了。(据传陕北榆林的定边盐湖也有大考古遗址未被发掘,从盐的重要性而言也是符合逻辑,但位置离东侧的河源也是太偏西了)。陕北陇东大河套地区最符合昆仑之墟的早期遗址只有一个——石峁古城遗址。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石峁就是昆仑墟! 媒体对石峁遗址的发现喜欢用“石破天惊”形容其对考古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震撼,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评选也用为关键词。其实很对不起一位已经过世的民间学者,按照他的研究石峁存在理所当然,无需大惊小怪。在石峁遗址被发现并公之于众引起轰动之前,就已经对昆仑之墟的位置做出了相当精准的预言。早在1999年,离石峁遗址正式发现还有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身,从事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民间研究者王红旗先生详细研究了《山海经》和早期中国地形地貌,在其画家夫人支持下出版了一本《帝禹山河图》画册。并声称,如有经费资助,他可以在河套之内陕北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找出一座上古大城来。只可惜他的成果与声音没有得到重视,否则石峁古城也许早若干年就能重新回归文明视野。历史没有辜负这对用心而执着的夫妇,2012年石峁古城横空出世,成为21世纪中国考古最大的发现。昆仑的研究与解谜也自此由虚向实。王红旗先生曾经感慨“殷墟已明,夏墟将明,昆仑未明9”并以之自勉,认为在夏墟之前黄帝时代,还留有一个墟可与殷墟、夏墟并列,实体性构建起中国上古文明之丘墟链条。未曾想待到真正的昆仑墟出现在大众视界中,经合理分析考证辨明身份时,竟然是夏墟,或者说是北方夏墟。它实实在在是“帝之下都”,只不过这个帝不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或者普罗大众第一认知的黄帝,而是《帝禹山河图》一书的主角——禹帝。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巨大的跨越千年的曼德拉效应认知之坑,本文明起源研究系列将进一步揭示。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尔雅译注[M]. 胡奇光, 方环海,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山海经[M]. (晋)郭璞注;(清)毕沅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淮南子集释[M]. 何宁 撰.中华书局.1998 [4]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 陈国庆, 编.中华书局.1983 [5]韩建业.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EB/OL].https://mp.weixin.qq.com/s/Eijt3nkCBW_r7x8PwAHMuw, 2023–02–08. [6]马明志,邵晶,杨利平,等. 2008 ~ 2017 陕西史前考古综述[J]. 考古与文物,2018,( 5) : 10-40.Ma Mingzhi,Shao Jing,Yang Liping,et al. A summary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in Shaanxi from 2008 to 2017 [J].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18,( 5) : 10-40. [7]马明志,翟霖林,张华,杜林渊,王蕾,赵汗青.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19(07):29-45+2. [8]王天艺.芦山峁遗址与“西土类”院落建筑体系的形成[J].考古,2021(04):89-102. [9]王红旗.昆仑山地望探索[J].民间文学论坛,1987(05):82-87.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出昆仑——石峁就是昆仑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