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级成长的秘密》重学,抽取底层逻辑(下)~
先尝试用自己拎出来的框架,来回忆课程的全部内容,对应有无遗漏
成长公式的错误与正确认知逻辑完成,加上表象实例
去理解很多人的结果,是真的有笨功夫打循环还是忙碌当勤奋,是真的变成了自己好用的方法还是只是“别人的方法”,是没有看方向,还是撞对了方向,还是能识别方向

包括勤奋和结果曲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有积累门槛、对数曲线和下一个质变积累需要
这个勤奋本身,需要是笨功夫走内核循环,积累门槛其实是跑通第一次的门槛——想起来还有一张实践次数图,这个又有顺序问题——首先,得去学习一个好方法,然后去实践,忍不住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方法就是自己瞎学。。。那真的是要有多低效就有多低效。。。
跑通第一次可不容易,目标、认知、理解、决策、复盘、动力,可能还有运气,反正是一个综合平衡点,当然不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搞明白每一条,刚开始很可能是“误打误撞”——有点像康宝莱的量大出奇迹QAQ。。。
然后开始“摸到门道”,就是“提高每个环节的转化率”,这样积累的速度就起来了,后来,到了这种方法的卡点——彼得效应什么的,因为方法本身可能不够本质,可能是需要升维度,也可能是要深挖本质打开边界
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个“聪明的办法”的变现——除了那些天才,一般我们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前人成功的经验,减少自己摸索的弯路的,变现就是把“成功的理论办法”,变成自己好用的办法
然后最后,我们能在努力前行的路上,有点游刃有余,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更多种的路径——方法如果是一个点,那么路径就是一条线——扩充维度,就能开始感受到方向的力量了

但是课程给的顺序也很有启发意义,一个不会跑内核循环来迭代成长的人,他很难有什么聪明的办法,更对正确的方向不会有真正的见识,所以,看一个人的能耐,还是看他的笨功夫第一吧,吹什么都是虚的
复盘的习惯最起码要有,学习的习惯最起码要有
还有那个各种不同人生路径的公式理解,也是非常本质了
忽然想到bethebeauty上面的各种择偶坑什么的,比如嫁入豪门,豪门是不是坑,还得看这个人是不是有内核,如果只是好运的豪门,风口一过,摔得更惨。。。
再比如说选择潜力股,那些嘴上哗哗说什么方向什么人脉的,搞得风云人物什么都会一样,但讲不出具体实践迭代思路的,也是注定坑家人的——放在人生的整个长度上看,智商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来思考下彼得原理的逻辑了
首先,卡在一个段位上不去,能力结构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然后拆分是,目标感,成长内核,态度(主动性,责任感,专注,空杯),动力(好奇心,持续性,热爱,坚韧),长板
计划策略目标战略的边界四维度,专业能力和节奏感
角色和关系,人员选用育留、团队文化、团队管理,向上、同级协作
这么多的能力结构,最重要的是什么?感觉都挺重要,而彼得原理选择的4个是
认知层次,思维层次,目标感,人脉资源
可能用的是高管模型还是创业者模型?
先具体看看认知层次的第三层,是现有环境下的抓大放小,第四层次是选择更对的环境——对环境本身抓重点,前者算是爱我所选,后者算是选我所爱——这就是能力边界的大小
我现在是在第三层吧。。。
然后看思维层次,第三层是问题的抓大放小,这也是我现在在学各种模型,能够把遇到的问题都有思路的解决,第四层,等我解决足够多的问题并且经历后续后,我就知道什么问题是好问题了
人脉资源的第三个层次,就是把人脉资源分类,第四层我感知不了——QAQ毕竟人脉这个事情我真的是刚从0段位出来,真心不太会啊

反正我一直都是扎实的笨功夫跑的,然后也是非常注重初始认知了——现在哈,反正打破彼得原理个人觉得没问题,我走的就是正确的顺序
其实真的策略是基于认知的——而且是底层逻辑的真知,武志红老师,沈奕斐老师,从他们的课程里面继续抽取真知,get真知后,哪怕看大师讲的“虚知”,也是能推出自己实现的路径的,就是过往的“虚知”不是虚知,对某个人来说是虚知的东西,其实本质是他用不出来的,但是到了能力高段,触类旁通什么的,让我想起了领导说同行想要审厂——那是不能让他审的,因为外行看不懂的核心工艺方法,他们看了就可能懂了——所以,对于认知也是,变成专家了,就方法基本都能破解
最后一个是人脉,专业和管理都很重要,人脉一定是在最后的——人脉能力也是一项综合能力,跟时间管理能力这些是一样的

最后是叶教讲的如果实践这些突破
对于认知瓶颈,他的实践点到了做决策——我就说这个瓶颈底层是成长内核,只有跑循环,才能真正的把认知变成自己的真知,分为信息决策,筛选决策,升维决策
首先是学习更多的底层逻辑这样才能去搜集到正确核心的决策信息,比如销售上,核心信息是需求、预算,其他的都是其次,抓不住重点就决策不了
而筛选决策的前提是,能想出来几个决策。。。销售上,懂得人的信息接收机制,打法就是自己、经理、总监三轮洗脑。。。想想打法,从客户需求分类,到抓住最高需求的开场白,到不同产品的分类卖,这是当时三个大区老大的不同角度打法
最后的升维决策,感觉是上面的打法,分角度之后去有不同的打法
这个反正自己现在没到那个层面,不用想着强行去理解,可能都在瞎想

个人的SWOT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外界的机会威胁
个人的优势,从能力结构上,我是潜力股,但是在生活上,我真的肯定是卡的不上不下的,所以这几年能不能拼出来很重要,我的第一重要还是健康和能力!
工作的威胁就是年龄了,真的要在这个年龄往上走!我现在在的机会就不错,自己不能松懈!
这个分析绝对不行。。。。框架太宽松了,大逻辑下面没有小逻辑,就在那里瞎列。。。

好了,我刚刚还是在按自己的逻辑提炼过原笔记,有漏掉没有展开思考的——因为之前笔记完后就不停的在“读薄”,然后现在先想从“薄”把原笔记的厚度给展开来
感觉这个原笔记的厚度不止我现在整出来的,等我再过一遍
这一篇从开始展开了两个思考,勤奋曲线,人生路径的成长公式化,彼得原理的卡点分类和段位和实践方法——卡点分类是纵向逻辑,可说是空间上,段位升级是每个逻辑的发展时间线
这纵向和横向逻辑都算是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其实讲的是策略,如何把这条发展时间线的节点给连上——或者说是跨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深渊”,而不是止于深渊前束手无策
我的妈呀,这样扒逻辑真的好吗,感觉自己都要被淹没了。。。。
关于成长公式所说明的行动逻辑顺序,这个也是时间逻辑线上的,也是实践方法
这个的理论就暗含了一条连贯的时间线,看似是三个空间逻辑,其实一个笨功夫实践联系了中间的所有节点,而且他们彼此并不独立,比如我说笨功夫之前,一定是学习了一个“聪明的办法”,真正变成自己的方法的路径,就是笨功夫实践本身
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公式
忽然想到了一个比方,成长公式是一个模拟信号,而彼得原理是一个数字信号^_^

艾玛,这最后抽出来的思考就感觉有点厉害啊。。。我再回去看一遍原笔记和抽逻辑的过程
总觉得有点不真实。。。
成长公式这个模拟信号,用逻辑框架错误理解和实践,正确理解并配上实践
错误理解关系,权重,表象的归因人生的路径
正确的理解顺序,定义,知道笨功夫实践的收获曲线,和跑通1次到1k次的错误和正确理解
成长在职场上的卡点,彼得原理,这个跟指数级成长的关系是什么
是在哪些维度上去做笨功夫指数级成长——但是个人觉得彼得原理这里的解说,其实是笨功夫前的认知建立,知道在哪些维度上去突破和做笨功夫
怎么做很重要,往哪里使力也很重要,笨功夫只是一套如何实践的思路指导,但在每个要做的事情上,还是要结合那个事情的底层逻辑去实践
这个怎么理解呢,高铁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在每个要开的路线上,需要轨道来在上面跑

我觉得自己在这一课上应该已经是到家的到家了,先over吧~
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能重学出东西来,现在先这样啦~
感觉自己像在把一个魔方变成整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