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维模式的缺陷



我的思维,充满着因果和混沌的论证。
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简单的解释:就是利用因果定律(The law of causality)去思考问题。首先,因果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必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之意。当然,这与片面的宿命论不同。这种因果律的意义下,你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同时,还有古话“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这种因果看法的说辞。(当然,我个人并不赞同这句话,人定胜天,至少现在看来并不能胜天;同时,事在人为,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事可以在人为)。我和静止的传统因果思维并不相同,但分析问题本质时,又在某方面殊途同归,即逻辑推理。
唯物因果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律):认为任意宇宙状态都是其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任意运动状态均是前运动状态积累的结果。以及其三大法则:
一、果由因生:有果必有因,无因不能生果。唯有因无缘不能生果,因缘俱足必然生果。
二、事待理成:万法生住异灭,在事相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离,成必有坏。
三、有依空立:任何生起存在的事物,都必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生起。即所谓性空始能缘起,缘起必然性空。
从以上基本准则,我们也可以推理出其他结论:因果规律总是伴随变化而来;因果链条仿佛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原因出现必然产生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也随之成为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如此无穷无尽;无论原因还是结果,都是某种状态;因果联系是必然发生的,没有可能。
当然,我个人不认同因果关系中十分片面的看法,例如:由因则必然发生会发生其特定的果,我所持的思想观点是,所有事物都是动态的,虽有因果影响,但其结果形式千变万化,而其结果之上的因,因的形式也是无法穷尽的。若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随机性和线性思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随机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线性思维带来的局限性:人类天生喜欢叙事,喜欢规律和因果关系。学习的教科书也用各种事例的因果关系强化我们的线性思维,让我们认为人类由能力去干预现在和预测未来。例如,《枪炮,病菌和钢铁》中作者Jared和Nassim用了相同的例子:詹姆斯瓦特于1769年发明蒸汽机。然而英国人纽克曼在那几十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原型蒸汽机,瓦特只是在维修这个原型时做出了改进(Nassim挖的更深,他说的是2000年前就有古希腊人人绘制了蒸汽机的蓝图)。两个作者共同表达的是人类其实一直在发明创造,在借助着随机性发现新事物,并且长期不断地累积着成果。这其中的某些发明成果在随后的某个天时地利人和下得到应用和发扬光大。但我们的教科书总是倾向于描述为某个天才为了某种特定需求完成了发明,或者某个科学理论的成熟带领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当然这是典型的线性思维的体现。
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犹如木心先生曾经那篇著名的诗。

这是木心先生通过美妙文字表达了对过去那种“慢”的怀念。若你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一切都在告诉发展,特别是近代几十年,飞速。身边的一切都在快速变化。
回到这首诗,那些年很慢,慢到只能爱一个人。那些年很慢,慢到只能爱一个人。为什么过去会爱一个人,而现在离婚率持续走高?因为那时候的变量和因素非常少,那时候没有社交网络,一辈子可能都认识不了几个人,一辈子都去不了几个地方,一辈子接触不到太多的思想。而如今,社交网络的存在,加强了我们认识人的能力,交通基建建设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空间的阻碍,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元化,多样化,这样多样化的价值观不断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综上所述,事物保证线性发展的前提:相关的很多因素、变量,不会侵入到我们身边的系统中,让我们的系统足够简单,从而可预测。我们排除这个,排除那个。而现在,不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一生中能够遇到的人等等因素,这些元素的变化速度越来越给我们生活更多的“惊喜”,从而以个人为点展开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无法预测,表现出非线性。
从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明显的动态原因下,潜在静态也是原因。不论总结过去,还是分析当前,亦或是预测未来,我们总是不可变免得陷入因果思维之中,总是以为抓住了几条主要原因便清晰明了。事实上,那原因本来就活在动态过程之中。若我们只看其一面,那我们必然会在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偶然”中目瞪口呆。所谓局限性。因果性的缺陷是没有攀升到必然性高度,只有或然性。因果思维,线性逻辑中的王,在更大的非线性的系统中,单一静止的逻辑链会失效,并不能解决问题。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思维: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物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而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例如: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一个能够自我完善,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物链。系统一般是可以封闭运作的,可以自我完善,并且能够动态平衡的物品集合。例如最早的易经,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建立了最早的人之世界相关的模型与演绎方法。
一、整体性:在思维中明确研究对象是有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思考过程中,也要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如研究某商品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依次考量小镇、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全国、亚洲、世界等不同(环境\背景)下的模式。大系统中包含着若干小系统,最后选择其最优方案。
二、结构性: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紧紧抓住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去努力创造优化结构,实现系统最佳效应。例如:在长久的婚姻中,爱人不变的情况下,去努力优化生活的枯燥乏味,去努力创造出其不意的惊喜,实现婚姻的长久化。、
三、立体性(略)
四、整体性(略)
五、动态性: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成、发展、和灭亡、更新迭代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和时间密切相关,随时间不断变化。系统具有开放性之,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始终处于动态制作,处在不断演化之中。例如,昨天还心心相爱的恋人,下一天就因为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力、信息的交换活动,跑出了你的系统之外。其谓动态无序。
一般来说,系统是有序的,系统结构则稳定;相反,系统结构则是不稳定的。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稳定结构和非稳定结构,这是系统存在和演化的两种基本状态。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创造条件打破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成为向新的有序结构过渡的无序状态。也可以创造条件消除对系统的各种干扰,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关键在于把握系统演化过程的控制项(可控因素),对系统实现自觉地控制。控制项不仅能够破坏系统的旧稳定结构,而且还能使其过渡到新的系统结构。只要人们能够正确把握控制项,就能使系统向目标方向发展。
但是,控制项是多样的,又是可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最佳的控制项,还要伴随系统的演化,不断选择最佳控制项。由于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使分叉的树枝型,而不是直线型。我们要把事物的发展放在多种可能、多种方向、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而不能寄希望于单一的可能、方法等等之上。我们必须树立非线性的统计决定论的思维方法。
当然,我个人倾向于混合不同思维模式,各取其精髓之点,有因果,但同时因果又呈现出多样性、随机性。有系统,但其动态性中,要充分把握其“混沌”条件。指:一切皆有可能,但这一切的将要发生的可能,存于未来(暂未发生的未来)。而不存于过去(已发生的过去)。但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与恋人间相处中,对方并不能理解我那近乎偏执的想法,关于提前杜绝任何坏的因素加入,以及为了确保未来处于稳定的近乎偏执的想法。还有看到了对方做出了可能导致未来产生坏的可能的行为后,随之对自身情绪造成极大压力,造成了情绪失控下负面行为,值得未来警醒。
同时也不得不提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公理体系内在而深刻的性质和固有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