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DIC
DIC
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可以激活凝血系统,产生早期的高凝状态,引起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脏器功能衰竭,随后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可产生消耗性低凝+继发纤溶亢进,导致脏器出血并发症;
病因:
产科疾病、严重创伤、严重感染、肿瘤多发生DIC;
发病机制:
血管内凝血:
促凝物质可作用于凝血反应的不同阶段,如产科时的宫内物、M3的颗粒有组织因子的活性,体外循环时血细胞接触异物而激活12因子;
缺血性组织坏死:
纤维蛋白不能被及时清除将促使纤维蛋白在微循环内沉积;
消耗性低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微血栓形成大量消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5、8几乎完全消耗),纤溶酶原被大量激活分解纤维蛋白(原),形成FDG,有抗凝和抗血小板作用;
出血或血栓取决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
临床表现:
微血栓形成:
皮肤-出血性坏死斑、血疱、坏疽;
肾-皮质坏死导致血尿、少尿;
脑-意识障碍、抽搐、昏迷;
消化道-浅表性溃疡导致出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DC红细胞变形+碎片;
出血:
小血管出血多见,皮肤出血、肾出血、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术后伤口渗血、最严重的为颅内出血;
辅助检查:
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消耗: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5、8因子降低;APTT和PT延长;
有时疾病本身纤维蛋白原就高,此时虽有下降可能仍在正常范围;
继发性纤溶:
3P试验阳性-血浆中加入鱼精蛋白,如果血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FDP的复合物,则鱼精蛋白可以游离出SFM,SFM之间自行聚合为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质,见于DIC早期,表示继发纤溶,DIC晚期所有的纤维蛋白都降解了,3P可以阴性,原发纤溶3P也阴性(未形成SFM);
D-dimer升高-是继发纤溶亢进的特点,原发的不升高;
FDP>20mg/l;不能区分原发和继发;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代表总体纤溶活性,不能区分原发继发,而且常在DIC晚期才缩短;
诊断:
临床能发现的DIC多处于纤溶亢进阶段,高凝阶段的少见;
存在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和出血、微血栓形成的症状;
血小板消耗-BT延长、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消耗-APTT、PT延长、纤维蛋白原<1500mg/L;
纤溶-3P、FDP、D-dimer、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纤维蛋白沉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
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支持治疗;
不论是否以出血为主要表现都应先用肝素阻止微血栓形成,然后马上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一般不使用合成的抗纤溶药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肝素过量用鱼精蛋白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