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怀念群像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
群像一词首先出自,鲁迅 《书信集·致段干青》:“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极简单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批判,群像木刻的艺术性不够,会毁坏这个木刻这个行业的未来。 多用于文学创作中表现的一群人物形象。 但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综艺给他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内容。凡是超过了三个以上的主要角色都可以称作是群像。这一点在电影或电视剧当中表现的不太明显,但在综艺节目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原本群象是作为一个群体代表,展现这一类人的鲜明的特色,但综艺节目中,每一个登场的人,都是单独的人物,他们背景不一,个性鲜明,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们每一个人就可以代表一类的角色。 这就给了群像综艺一个很大的优势,即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都会有自己的粉丝。他们或许是因为某个人的性格,能力,背景,经历,学历等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原因喜欢上一个人,成为他的粉丝。而群像综艺里你可以凑齐各种各样的人,每一个人吸引一部分粉丝,凑起来就变成了一大群的粉丝。 但群像综艺也是要有主角,配角,群演,炮灰,不然没有戏剧冲突,如何表现人物形象? 我们会发现,每个群像综艺里,都会出现这样的人物,他好像从来没有做错过什么,只是因为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者被节目组剪辑成做的不好),就会被人大骂特骂。这就是戏剧冲突的必要人物,如果没有炮灰的落魄,如何能衬托主角的优秀。 综艺节目需要热度,如果你在一个综艺节目里,发现有一个人不论他如何做都会被人嫌弃,不要怀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祭天剧本。 这样的人物,即使之后被澄清,他的所有坏的地方都是人们的误会,但也不会再被人在乎了。因为剧本已经演完,谁会在乎炮灰的心酸。 在这场综艺群象的盛宴当中,团体被塑造成了团结,友爱,和谐的一家人。不用怀疑,也许他们团体当中是这样的,他们也许就是很好的伙伴,朋友,甚至相处成了亲人,但这与你我无关,你我都是剧本的读者,一场戏剧的观众,一个过客。这场戏演完了以后,戏中的人已经脱离了剧本,回到了现实。 只剩下读者和观众还在回味,我喜欢这个角色,不喜欢那个角色,我觉得这个人好,我觉得那个人不好。我好喜欢这一个人,能不能让另一个人不要出现。 当粉丝的群体逐步壮大,很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人喜欢单独的个人,有的人喜欢其中的几个人。有的人只喜欢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氛围,至于群体当中的人到底关系好不好他不在乎。 所以当我们怀念群像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人都是在社交中成长起来的,人也不能脱离群体单独生活。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喜欢上这个人的部分特质,而我们喜欢一个群体的时候,只喜欢其中的社交氛围。 而当我们在怀念群像的时候,我们是在怀念当年他们社交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现在已经可能不复存在。 我们可能还在念念不忘,当年他和他说了什么话,他又和他一起做过了什么游戏,合作了什么作品,而这些东西现在可能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我们在怀念群像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也许只是在怀念当初那种再也回不来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