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繁华的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逝去繁华的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山西临县城南50公里处,因黄河第二大碛的“大同碛”(第一大碛是著名的黄河壶口)而得名碛口。大同碛位于碛口镇西南寨子山村,寨子山村古称大同。碛口,碛是碛,口是口。碛(音qì,汽)是指河道中堆积的砂石滩,口是指黄河渡口。碛口古渡位于寨子山村湫水河入黄河口处,隔黄河与陕西吴堡丁家湾村相望。碛口渡口自古就有,历来为兵家之扼要。

黄河自北而来到寨子山,湫水从东也如约而至,呈90度角。湫水河是黄河支流,它裹携着大量的沙石拦腰冲入黄河,冲出一片四五百米长的暗礁浅滩。原本400多米宽阔的黄河顿时被推挤缩至不足百米多米。不断堆积的沙石把河床抬高,与下游形成了落差巨大的“跳崖水”,落差达10米。黄河黄金水道就此望崖兴叹戛然而止。黄河上游满载货物的商船到此不得不改为陆路运输。于是这里便成了货物中转的“水旱码头小都会”,渐渐地“人烟辐辏,货物山积,船泊叠岸,驼铃不绝”。
这里没有人声嘈杂的游客,倒意外遇到老外背包客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碛口的急速繁荣,此后200余年间均属于中国北方著名的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商贸重镇。西北盛产的粮、油、盐、碱、药材、皮毛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黄河水运而来,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壮观景象任你去想象。货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丝、茶、布、煤油、“洋板货”等物资经碛口船运到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吴城指山西吕梁吴城镇,是重要的物质中转站)的说法。

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因“大同碛”而受益。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期古镇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码头搬运苦力2000余人,转运物资的骡马、骆驼上千头。仅西湾村的“运输专业户”陈家就有骆驼300余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足当年的繁华。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财东和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在这里办过营生,日进斗金。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而享誉全国。民谣唱到:“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日寇的入侵和黄河泛滥,让碛口的繁荣一落千丈。建国初期短暂的稳定为碛口带来了回光返照式的再次兴盛,但是很快国家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碛口的商业逐渐萧条。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黄河水运失去了价值,碛口古镇最终完成了它水路码头、商品集散的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河岸边。船阀不再穿梭、驼铃不再回荡,当碛口这座“活着的古镇”再次被“发现”其旅游文化价值时,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
曾经热闹的码头渡口,变得冷清,只有一些游客在体验黄河游




2009年的夏季,我从离石乘车到碛口古镇。中巴在吕梁山中盘旋,黄河也一路相伴。我就落脚在古镇农家乐民宿的窑洞里。
贫瘠、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

碛口农家乐民宿

古镇主街由东南逶迤直到西头村呈“L”型走向,全长五华里。街被划分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段。主街东头为前街,这一区域主要是骡、马、骆驼交易与货物驭运市场。中街沿东西平行走向分出三道街,头道街又称食巷店,主要是饭庄、酒馆、大车店等,中街是百货、日杂。后街紧靠黄河码头,实力雄厚的商号均聚集于此,也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段。三条街道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


过去顺水接船做大宗生意的商铺都集中在后街,为了安排员工食宿、客人歇息、货物存放、车马停靠,西市山坡上的院落都十分阔大。

随意走进一处四合院,也是让你惊呆了




规模最大的是经营麻油的荣光店。石碹门上是宏伟的望河楼。走入院落,卧虎石下竟然层叠着五层石窑,荣光店如今辟建为黄河宾馆,依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另有13条与街道垂直的巷,每一条巷的巷口都有石碹门。碛口的巷道因为卧虎山的山势险陡,有些山巷的倾角约有五、六十度,同时兼有泄洪的功能。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逝去繁华的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山西临县城南50公里处,因黄河第二大碛的“大同碛”(第一大碛是著名的黄河壶口)而得名碛口。大同碛位于碛口镇西南寨子山村,寨子山村古称大同。碛口,碛是碛,口是口。碛(音qì,汽)是指河道中堆积的砂石滩,口是指黄河渡口。碛口古渡位于寨子山村湫水河入黄河口处,隔黄河与陕西吴堡丁家湾村相望。碛口渡口自古就有,历来为兵家之扼要。
黄河自北而来到寨子山,湫水从东也如约而至,呈90度角。湫水河是黄河支流,它裹携着大量的沙石拦腰冲入黄河,冲出一片四五百米长的暗礁浅滩。原本400多米宽阔的黄河顿时被推挤缩至不足百米多米。不断堆积的沙石把河床抬高,与下游形成了落差巨大的“跳崖水”,落差达10米。黄河黄金水道就此望崖兴叹戛然而止。黄河上游满载货物的商船到此不得不改为陆路运输。于是这里便成了货物中转的“水旱码头小都会”,渐渐地“人烟辐辏,货物山积,船泊叠岸,驼铃不绝”。
这里没有人声嘈杂的游客,倒意外遇到老外背包客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碛口的急速繁荣,此后200余年间均属于中国北方著名的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商贸重镇。西北盛产的粮、油、盐、碱、药材、皮毛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黄河水运而来,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壮观景象任你去想象。货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丝、茶、布、煤油、“洋板货”等物资经碛口船运到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吴城指山西吕梁吴城镇,是重要的物质中转站)的说法。
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因“大同碛”而受益。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期古镇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码头搬运苦力2000余人,转运物资的骡马、骆驼上千头。仅西湾村的“运输专业户”陈家就有骆驼300余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足当年的繁华。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财东和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在这里办过营生,日进斗金。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而享誉全国。民谣唱到:“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日寇的入侵和黄河泛滥,让碛口的繁荣一落千丈。建国初期短暂的稳定为碛口带来了回光返照式的再次兴盛,但是很快国家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碛口的商业逐渐萧条。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黄河水运失去了价值,碛口古镇最终完成了它水路码头、商品集散的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河岸边。船阀不再穿梭、驼铃不再回荡,当碛口这座“活着的古镇”再次被“发现”其旅游文化价值时,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
曾经热闹的码头渡口,变得冷清,只有一些游客在体验黄河游
2009年的夏季,我从离石乘车到碛口古镇。中巴在吕梁山中盘旋,黄河也一路相伴。我就落脚在古镇农家乐民宿的窑洞里。
贫瘠、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
碛口农家乐民宿
古镇主街由东南逶迤直到西头村呈“L”型走向,全长五华里。街被划分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段。主街东头为前街,这一区域主要是骡、马、骆驼交易与货物驭运市场。中街沿东西平行走向分出三道街,头道街又称食巷店,主要是饭庄、酒馆、大车店等,中街是百货、日杂。后街紧靠黄河码头,实力雄厚的商号均聚集于此,也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段。三条街道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
过去顺水接船做大宗生意的商铺都集中在后街,为了安排员工食宿、客人歇息、货物存放、车马停靠,西市山坡上的院落都十分阔大。
随意走进一处四合院,也是让你惊呆了
规模最大的是经营麻油的荣光店。石碹门上是宏伟的望河楼。走入院落,卧虎石下竟然层叠着五层石窑,荣光店如今辟建为黄河宾馆,依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另有13条与街道垂直的巷,每一条巷的巷口都有石碹门。碛口的巷道因为卧虎山的山势险陡,有些山巷的倾角约有五、六十度,同时兼有泄洪的功能。



唯一保留下来的石碹门,有防御功能

现在古镇仍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码头、民居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如今的古镇变得闭塞了,保留下来的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古镇的制高点黑龙庙坐落在碛口卧虎山。倚庙廊俯瞰环视,但见黄河滔滔横惯南北,湫水潺潺自东向西;远望大同碛波光粼粼,近观碛口镇尽收眼底。山、水、碛、镇、庙在河流巍谷间遥相呼应,凝成“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黑龙庙



黑龙庙始建于明代,由当年商号们集资修建。庙内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商贸繁荣,健康无恙。山门外悬挂着“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的对联。

现存的黑龙庙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依地势座东北面西南,依山面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东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间。

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正殿对面建有二层戏楼,乐楼(戏台)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有“山西唱戏陕西听”的说法。每逢庙会节日,秦晋两省四乡群众不畏河宽路陡,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