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恐惧症——顿悟:有深度的觉察

2023-04-06 17:42 作者:心理师王宇  | 我要投稿


 

“严格意义上来说,智慧上的实现就是根本没有‘实现’,这种实现对患者来说并不真实,它没有成为他的个人财产,没有在他身上扎根。他用智慧看到的具体东西可能正确,但是,正如镜子不能吸收光线而只能反射一样,他也可能只把这种‘见解’应用于别人,而不用在自己身上。他似乎期盼智慧单独就足以驱散问题:看见便是解决。”——卡伦.霍妮

了解自己不能只是知道,仅仅是智力上的知道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更不能让他放弃病态的追求,也不能改变他原有的生活模式与价值观——知道不能成为一种改变自己的动力与力量。正如,我们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我们甚至知道更多的细节,但因为我们并没有亲身体会,因此我们不能像当初的民族英雄那样深刻体会到“一寸河山一寸血”。

心理治疗同样是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过程,只是感受到症状存在的痛苦,而不能体会到自己情感被压抑,人生被扭曲,真我被流放,就不能产生解放自己的决心与勇气。他依然活在他的“解决法”中,依然执着于那些可以给他安全和荣誉,可以维系他幻想的东西。

     认识自己,不能一直是智力上的,尽管开始是这样的,但这必须成为一种切身体会。正如《禁闭岛》中的肖恩医生,他并不是给莱蒂斯说教,而是配合他的幻想,使他自己发现自己的幻想,让他自己对幻想的世界产生怀疑。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活在梦中,才能产生摒弃幻想的力量。

     因此,一些患者总是给自己灌鸡汤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比如,他总是和自己说不要在乎别人看法,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完美主义是错的,我只是一个平凡人。这些仅仅是他为了治愈的手段,而非真正的醒悟——他并没有体会到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也没有发自内心放下对自己无情的要求。
    用心而不是用脑!


    用脑意味着说教与要求,而用心则重在发现与感悟,如果没有内心的触动,一个人就无法拒绝幻想的诱惑,也无法抵挡恐惧的侵蚀,在关键的时候他又会开始退缩、逃避和表演了。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也知道自己活在幻想之中,并明白“应该”导致了痛苦,他也想要放下虚荣心与比较心,面对一个不优秀的自己。但一到现实中他该逃避还是逃避,该幻想还是幻想,该自恨还是自恨,依然没有放下伪装。他也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在现实中却是一种穿心的痛,让他不得不躲到自己编织的安全的壳之中。而另一位患者在被人审视时候的心态就好像没有穿衣服,羞愧难当,就想马上找个地缝钻下去,而之前的知识,治疗中的语言,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他整个人都被这种强烈的恐惧所控制,所束缚。

    恐惧,就好像“敌人”的武器。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必死的决心,对虚假自我与人生的痛恨,那么就不会在关键时刻挺住,也不会有勇气直面恐惧。就好像当初的抗日战争,只有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亲友被残害,家园被霸占,自己沦为奴隶,对日本人才会有彻骨的恨,才会有誓死反抗的决心与勇气。如果他觉得日本人也不错,让他有吃有喝,也没让他饿死,那么就会不断被麻痹,也不会有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与敌人拼死反抗的勇气。

    患者大多数时候只能体会到对症状存在的恨,却没有体会到自己的人生早就已经被幻想、被恐惧控制,真我早已经被流放,这远比症状更为可怕。他这辈子早就不是为自己而活,而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他自己。

    一位害怕自己得癌症的女性患者,她总是担心自己各种“不正常”的身体变化,也总是焦虑家人的身体健康,为此她陷入到严重的焦虑之中。她治疗的目的是去掉焦虑,但随着对她了解越来越多,我发现她其实也很可怜,虽然表面上她是那么成功,那么幸福,那么无可挑剔。

    从小她出生在军人的家庭,缺少温情,只有严厉和规矩。这也决定了她接下来的人生:她一直都在努力把自己装到“规矩”里面,她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她一直努力做好她应该做好的一切;她一直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形象;她一直都在压抑自己让别人觉得她绝对正常。但她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女人,她有脆弱,有不满,有压力,有坏想法,有叛逆,但这些真实的情感都被她压抑,她活得永远是那么正统、正派、正直。其实,在高中她就谈了恋爱,但直到第九年结婚,他们才有了性关系。从这一点可知她对自己的人性压抑的多厉害。但她对此却浑然不觉,并以为对自己的控制是一种美德。

    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她一直都活在一个“模板"当中循规蹈矩。她的人生目标并不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了怎么控制自己,维系那完美的形象与万无一失的幸福。以前她一直都自信能控制这一切,但死亡的出现让她惊慌,因为死亡可以轻易地夺走她那“万无一失的幸福”及她“应该”拥有的一切。

    她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签署了魔鬼的协议,幻想被完美拯救,但她所做的一切只会令她更加的虚弱。只有她“看见”这一切,才能反省到一些比症状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她对自己人性的压迫。进而才能产生转变的推动力,而不是继续维系她所谓的“幸福”。

    这一切不能只是笼统地知道,她必须“看见”所有的细节,及这一切对自己整个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虽然这一切很重要,但她的内心其实是抗拒这种“看见”——因为她不愿,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所以,一些患者的心态就是:当症状来的时候他想着改变,反抗。当症状走的时候,他又开始活在自欺一切都很好,活在表面的和谐之下。这说明:他只是知道,而没有更深的体悟。


    一
个女孩因为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在治疗中她也试图自我分析:她谈到问题产生于童年,妈妈的坏脾气,总是和爸爸吵架,总是苛责自己,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此自己内心积累了很多的负面的东西,形成了病态的人格,因此产生了症状。但当我追问她病态人格有哪些表现,又对她的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引发她的症状的时候,她却回答不上来。我提醒她,她病态人格体现在极端追求成功,所以才恐惧影响自己学习的任何东西,比如,别人说一句话,或她头脑中一个和学习没有关系的思想;他极端地在乎别人看法,是因为她幻想赢得所有人的肯定,进而维系她那高高在上的地位;她疯狂地想要考一本,无法接受自己考不上大学的可能,是因为她一直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不过她谈到根本就感受、也体会不到我说的这些,她只是知道“病态人格”这个词,她根本没有“看见”病态人格是如何一点点把她吞噬,更没有“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贪婪。

    对理论的记忆和背诵,只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和认识,那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更不会产生转变的动力。一些“心理学达人”大概属于此类,他自负地认为已经了解了自己,因为他几乎读遍了各种心理学和哲学的书,他几乎知晓所有的理论,他也遍访心理学名家。但他懂得了这么多依然没有什么用,因为这些都是他看来的知识,而不是在自己身上的发现,这一切只是智力上的,而非情感上的。一位焦虑的女孩,她突然想到“别人是怎么看我的”这句话,当她意识到别人也可能会看不起她的时候,整个人变得非常的惊恐,甚至不敢出门见人。虽然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完美主义与公主病,但这种肤浅的认识就好像说的是别人,而不是她自己;只是从她的嘴里说出来,而没有从心里过。而后来一次她被人甩了,这件事触动了她,她意识到自己太作了,以前那么多好男人自己还看不上,现在竟然沦落到被人甩的地步。她也觉悟到了一个实事,她虽然总是怀念从前,遗憾自己的失去,但就算她得到了也不会满意,更不会珍惜,因为她总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在等着自己。

    虽然她对自己的认识较以前多了一些,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她还没认识到她的“应该”是如何破坏了她原本和谐的恋爱关系;她的“应该”是怎样把她人生的一手好牌打烂;她的“应该”又是怎样让她迷失了本性,丧失主权……  

“患者必须认识到他是身不由己地被某种特定的倾向所驱使,尽管那并非其本意或他的利益所在,甚至还经常跟他的真实需要相反。第一步就是让患者看到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二步就是让他感受到问题背后力量的强度,这两个问题都会激发患者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兴趣。没有哪一种神经症倾向或冲突仅仅是对过去的遗留,它不像习惯那样,一旦养成就一直存在。我们可以肯定,神经症的倾向或冲突是由于当前的人格结构中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存在的,认识到神经症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次要的,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改变目前起作用的力量。”——卡伦.霍妮

是什么让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又是怎样的恐惧让他一直不敢做他自己?

一位男性患者幻想一下子就好起来,因此他懒得付出努力,也懒得分析自己。治疗的转机发生在一次他终于鼓起勇气追求一个女孩,不过却被对方拒绝,这件事让他体会到了自杀般的痛,他终于知道自己为何那么宅,那么退缩,那么孤独,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这次“自杀式袭击”,也让他直面了失败,所以他焦虑异常。他发现了自己一直活在功成名就,很有钱,有房有车,有美女的幻想之中如此深,也因此才离现实越来越远。

    此时,他也想起了一件小时候的事情:小学的时候他是班长,因为老师信任他,让他检查同学的作业。开始他挺认真,不过后来一次他忘记写作业,但老师也没有问,之后他开始蒙混过关,不再交作业了。

    “蒙混过关”引起了他的注意,毕竟他目前这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就是潜意识中他幻想这一切困难与问题都自动、无痛地解决,就好像之前不写作业总是被他巧妙地逃过去一样。但这次失败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不得不意识到:一些问题不去面对,那么永远都不会解决,只会越来越严重。

后来他给发来了这样的邮件

是啊!王宇老师,我发现我病的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我的精神很脆弱,我的神经症快把我整个人格都给吞噬了。我想救自己,但我显得有心无力。我很想为自己做点什么,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很多病态要求。但我从小就是那么幻想的,现在突然发现自己从小就活在梦中,而且自己的追求和希望都是一种幻想,看到现实的无情,人的自私,我好害怕,好害怕。从小我就暗示自己对自己要求要高,对自己要狠,不能让别人看笑话,所以我不能出任何差错。我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做对,和现实做对,我很后悔。而我的自救之旅是这么的艰难,就像是走在一个迷宫里,找不到任何出路。”

 “在其恰当的背景中去感觉情感,并去体验那些还只是看到但并未感觉到的情感或驱力,这也非常重要。慢慢地,他会注意到那些甚至他自己也认为无理的期望。后来,他意识到这些是无害的愿望,而是苛刻的要求。他最终会发现这些自负驱力及其幻想性,然后他会体验到当这些自负受到挫折时,他就会被完全压垮、狂怒不已。最后他开始明白这些情感固有的力量。但是,这与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这些情感的感觉相差还是极大。”——卡伦.霍妮

    “宁死也不愿放弃这些情感的感觉”,是因为这种自负驱力是有力量的,就好像签署魔鬼协议的人,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而魔鬼也渗透到了他的身体之中,慢慢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当幻想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幻想就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成了一种掌控他人生的力量。它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它就好像是一个壳,可以保护他如此脆弱的内心。

    


     治疗并不是方法的授予,道理的灌输,而是帮助和引导患者注意到他未曾发现的真相。而他也要明白,他一直追求的闪闪发光的“荣誉”,这些并没有让他真正变得坚强,只是让他越发虚弱。

     真正改变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的同情,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来自于对自己人生负责人的态度。当他醒悟到自己一直没有真正活过,此时解救自己的动力,想必不是为了完美,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此种动力是来自于想要像一个人一样活一回。这种力量会让他改变自己的活法,纠正错误的价值观,也会让他勇敢地从“壳”中走出来。

     认识自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放自我,而解放自我则是为了成为自我。一切的病症皆因他没有活出或不敢成为他自己所致,因此,在主观和客观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但当他的精神力量一点点变的强大之后,他就没有必要为了肯定而讨好别人;没有必要牺牲自己以换取安全;没有必要为了成功而逼迫自己;没有必要为了“爱情”而依附与他人……当他不再被恐惧左右,他就能和别人一样好好地活,并为了生活而努力。最终,他终将成为他自己。

 


社交恐惧症——顿悟:有深度的觉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