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兼具呼吸感的叙事,向内求索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传记电影的特点使人看完之后不会被强大的情绪包裹,而是静静地坐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心;但《奥本海默》会让观众被另一种情绪充盈——窥见电影本身莫大的艺术性,却无法穷尽对它的欣赏,只得被淹没了感官。 它的叙事结构是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地方,“环环相扣”的概括性形容会掩盖它的精彩,所以我想试着还原。我觉得只看一遍无法完全领会导演在叙事设计上的心血,因此这里只是我粗糙的理解和模糊的记忆,这是一部看一万遍都不够的电影: 背景是二战前后到冷战序幕方揭。 ①导演用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区别叙事线,以安全委员会听证会为主线(黑白画面),穿插奥本海默对他与量子物理研究的回忆(彩色画面)和施特劳斯的视角(听证会实际是施特劳斯的谋划,与之基本处在同一时间,因此也是黑白画面); ②其中,听证会的提问和奥本海默的叙述、其他证人的证言,都会引出一段奥本海默的回忆,以此形成“真相”和“现实”的对照; ③最终整场听证会结束,人们对奥本海默的争议风波平息(彩色画面)。 另外,奥本海默回忆这条叙事线中,有一条特别的线索,实际上统摄了整部电影——和爱因斯坦的湖边对话。这是奥本海默在量子物理研究伊始(也是电影叙事伊始)遇到一个困惑,去向爱因斯坦寻求解答,而爱因斯坦的解答在片尾揭示时,观众会发现整部电影和奥本海默的公众镜头前的一生,都在应证其预言,而这也是爱因斯坦自己的经历。 我觉得叙事方式是否有巧思,是电影是否值得被评价为“艺术品”的要素之一,也是我看电影、读小说时最留心的地方。我想到《深海》,虽然二者或许不是一个量级和层次的作品,但是在剪辑上做了耐人寻味的研究的人,都应当被尊敬——《奥本海默》必定会是少数在电影史上留下痕迹的佳作,但《深海》和普通电影相比,也能做到鹤立鸡群了,不仅在动画界,哪怕把范围放大到整个中国当代电影,也称得一句异峰突起。 《奥本海默》和《肖申克的救赎》在叙事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我觉得前者更胜一筹。它们都有精妙的剪辑结构,这往往让人被前后呼应的铺垫惊喜时,也产生密不透风之感,小说《指匠》也是如此、还有部分侦探小说。而《奥本海默》难得可贵之处就在于,几条叙事线索交汇,让观众被这结构上的完满撼动之时,还能因为情节上的开放性感到呼吸的空间。 完全是难以复制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的艺术品。 其实我最近也在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做着想做的事与对他人他事的考虑,到底要怎么平衡呢? 从恒星坍塌现象发现了一个新的学科,毫不顾及地投身其中,恰逢时事所需,站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里,直到“我发现他们使用武器不考虑任何底线”,才真正被拽入政治现实,受到道德压迫感的席卷。 毫不顾及地说了想说的,做了“按理”应做的、想做的,这好像没错,也是人的自由,可是人又不是孤立的,人在他人眼里的模样也不是统一的,与不同人的利害也不同,所以你行为了,人们就有不同的反应;他们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你一意孤行追求的事。由此,你有时得不偿失,有时得到意料之外的支持,有时又受到难以理解的算计。 其实,②中所说“真相”与“现实”,都是客观的存在。只不过前者是奥本海默视角下自己行动的初衷和过程,而后者是在种种现实利益的作用下,他的一举一动最终呈现在“社会关系”中,与他本意相违的样子。 最后,时间用一枚勋章给了他答案,一如当初的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