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确诊女孩被辱骂,说明网友都逃不过打脸的宿命
在消息放出时,谨言慎语,不随意评判、指责某个人、某件事,乃至保持缄默,是最高明的。信息流动越快,我们越容易抛弃旧有的正义感和道德观,用无情的解构的目光看待一切社会热点事件。

春节时,我在家里看到一条新闻。
学校所在地青岛,有一名确诊患者,曾经在即墨区鳌山卫站乘坐地铁11号线,换乘2号线和3号线后,在青岛站下车。
而后,他乘坐青西快线,到西海岸地区乘坐13号线在古镇口站下车。

他把青岛全部四条地铁线几乎从头到尾坐完了,而且全程未戴口罩。
当时,朋友圈传遍了这个消息,很多人转评时除了惊恐,还有质疑声。我也开始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有意为之,在微信上和朋友开始讨论。
但很快,我就从最新消息中发现,这个人上班地点在鳌山卫附近,自己居住在西海岸,乘坐全部四条地铁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于是发给了朋友,作为澄清。

你瞧,在不到短短一天时间内,我就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惊恐总是会迅速转化成愤怒乃至攻击,因为我们需要发泄恐惧的端口。
所以我根本没有仔细思考,我的怀疑是否是真实的,就急忙忙把一腔怒火发泄了出来。
然而更可怕的是,当我和朋友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反驳过我。还有人也转发了通知,并且评论了类似的说辞。
他们都和我一样生气,完全没有把思维分给过其他的可能性。
正如这次,成都确诊女孩曾经多次出入酒吧,被人质疑德行有亏。

辱骂接踵而至,可网友没想到后来,随着信息的丰富,这些质疑就轰然倒塌:

舆情的改变实在是太迅速而极端了,前一秒钟才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说下的话,下一秒就成了我们“打脸”的利器。
究其根本,这样的“反转”新闻体现的是数据飞速流动和我们旧有的思维方式的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都按照事情看起来的样子来解读,可是在这个电子技术发达的时代,事物倏忽而来,如光般逝去,“看上去的样子”完全成为了信息飞速流动时在人眼中留下的幻影。
飞速流动的信息彻底颠覆了我们从前的思考习惯和行为准则,“反转新闻”只是这种颠覆的表征之一。

信息渠道的扩增,总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身在局外,获知更多消息需要时间。
所以,往往在消息放出时,谨言慎语,不随意评判、指责某个人、某件事,乃至保持缄默,是最高明的。
信息流动越快,我们越容易抛弃旧有的正义感和道德观,用无情的解构的目光看待一切社会热点事件。
只有这样,我们好像才不会变成“跟风”的傻子。
但是,保持缄默往往也会是最无效的,许许多多社会事件都要在网友们的的督促乃至骂战下,才得以顺利解决。
没有这些网友们的愤慨,舆论也似乎无法最有效地发挥它推动变革的作用。
这个矛盾,何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