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空间与阅读理解的思考
我是音游人。音游的目的是完成一个按照音乐的节奏严格而完美地与一些按键等单元互动的挑战,像是用另一种方式演奏一个曲目。 经过我对讨论热点的调查,我发现音游界争论的焦点是:这谱面(一局音游中随着音乐节奏的按键等内容的集合)中配置的优劣。配置指的是按键通常会组成一些固定的习惯性的形态,就类似于格斗游戏的连招。 也是因为对于一个谱面的评价过于极化,我想着去制作一个普适性的评分标准,使每个人都可以严格按照标准量化地评出满分为10分的分数出来,既可以横向对比自己对不同谱面的评价,又可以就同一个谱面了解他人的分数。 于是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在网络空间中总是看上去充满了争论? 2.为什么我想要去用严谨分析解构的方式去评价我对一个谱面的感受? 先谈第一个。 我抽象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人对谱面的感受,对任何事物的感受,其实本来应当是难以量化的,只能用情感之类的形容词去描述,同时也并不存在好与坏,只有自己喜欢与讨厌。好与坏是当很多人都喜欢或都讨厌才会出现的描述方式。 那么正常情况下,现实空间中,我们能发表自己感受,并且相互交流感受的地方,是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以上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服务员,到同学、朋友,再到伴侣、亲人。而网络空间中,我们却打破了障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另一个账号出现的那一刻,我们就起码有了服务员等级的一面之缘。 然而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人每天在网络空间中认同或反驳别人的感受呢?现实空间中,你甚至做不到这样,你只能和与你有一面之缘以上的人交流。原来,这很自然,很多人想要去这么做。很多人就是想要党同伐异,只是现实空间难以做到罢了。 在任何地方,如果想没有争论,那么每个人只表达感受,而不干涉对方就可以。因此网络空间中也应当如此。 第一点暂且思考到这里,先进行第二点。 我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喜欢从拍摄技法、演技、剧本方面去分析评价它,而是只用我的故事感官去感受它。我也因此讨厌别人总是用分析、注释等任何规则化的手段去“科普、评析”,特别是电影、歌曲等艺术作品。 仔细想一想,我在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我并不是想改良它,也不是想评价它。我只是想从中获得一种体验,因此我才不想要知道那么多。很多人眼中的无厘头的烂片,在我眼中没有烂,只有无厘头而已,没兴趣则不看了换一个。至于它为什么让我感觉到无厘头,为什么被人说是烂,我不想思考。 但当我想要评价甚至做出我的见解希望改良它的时候,我就立即切换了角色,变成了热爱分析的人,也就是我对谱面制作评分标准的行为。 我可真是双标啊。 转念一想,这不和阅读理解一样么。从小到大做那么多阅读理解,碰到什么东西都想要分析体会创作者的意图,而不是去获得体验。 然而,人与人的感受并不相通啊!每个人的分析必然有一致和偏差,如果每个人都想要去和一面之缘的网络陌生人交流、争论,必然会导致赞同和反驳。 到这里,我脑子已经乱了。因为这两点问题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出来去分析。有人没看懂可能会问:你不喜欢以分析角度看待一个事物,那为什么你会来分析网络空间的喷子和阅读理解的弊端呢? 因为,我不是在感受这个事物的状况,而是企图表达我的见解,希望改善这个让我难受的地方。 然而我也矛盾了。因为我就是在双标,一边说自己不喜欢阅读理解,一边又想要去干涉别人的感受,党同伐异。 我认为自己是个不喜欢求同,只喜欢存异的人。然而我的行为却不是如此。毕竟社会如果失去了认同群体,也没法组成社会。终归生活在社会中还是时时刻刻企图找到认同感。 然而,有个问题却很好问:有多少人是只喜欢求同,不喜欢存异呢? 一系列矛盾,让我不得不重新考量,我到底是放弃思考这个问题,一如既往地用正常的现实生活方式在网络空间中生活,不发表我的谱面评分标准,只为自己所用就好?还是将这个问题思考出一个答案,并且选择我所喜欢的那个答案,贯彻这个思想? 往小了来说,我归根结底就是在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发表谱面评分标准的专栏给别人看?似乎……发出去既起不到作用,又和我所坚持的信念相违背,但我本来的愿望又很想让这份专栏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