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版业的盲从性——自掘坟墓的经营观念

文/杜辉
有些人著书立说用文字把知识、故事、思想流传后世,出版则是让这些以文字为载体的思想、知识,进行最广泛传播的行当。出版人本应有超前的社会意识,广泛的知识,深厚的自我修为,良好的个人素养,只有具体这样素养才能分辨良莠,辨识真伪。但目前国内的出版业从项目盲目上马到出版选题的盲从大众,映衬出这些素质的缺失。正因为基本素质的不足,因此出版也就无从做好,难以进入良性循环,所以现在出现了图书在量上供大于求(庞大的品种让读者目不暇接),在质上则供不应求(读者面对百万种在销图书则觉得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
中国社会文化劣根性之一就是从众以至盲从。一些人是没有能力思考,一些人则是不愿意思考、懒于思考,所以就会有各种盲从之举。工业、农业、商业莫不如此。其中我们切身体会最深的莫不如每年白菜、葱姜蒜等农产品的价格,周而复始的起伏,永远在恶性循环中徘徊。其实文化界和出版业也是一样深陷泥潭。在项目上盲目上马,在选题上盲从热点,结果文化思想没有传播多少,自身生存到是举步维艰。
出版市场化前期,从书店连锁起始,盲目做大做多就如影随形伴随着出版业这些年的发展。书店的无序拓展开发,在没有资金规划和详细经营计划下的疯狂扩张,这些并没有增加企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反而把现有的利润和资金不断吞噬。这些年因为盲目扩张而失败、倒下的连锁书店比比皆是。
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当下的出版业其实并没有吸取多少教训。如现在的数字出版又成为另一个盲目扩张的陷阱。这些年数字出版确实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这一新生事物所带来的问题也非常多。在国际相对成熟的市场和法规下,版权纠纷,利益分成的分歧,平台终端的竞争这些问题都成为困扰一时的难题。而国内大部分人都没有明白数字出版的真正意义,并且从技术到人才都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就照猫画虎般的粗劣模仿,更难期待什么质的变化,大的突破。数字出版是基于西方价值观及现代科技所发展出的阅读媒介和形式,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字从纸媒转到电子载体的过程。这之间有理念、文化、价值观等巨大的内在因素制约与影响。但是我们的出版人在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字出版,在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核心价值,没有掌握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下就大批的盲目跟进,在一番喧闹之后,必然是成批的项目破产或不了了之。
这种山寨性在图书选题策划上则反映在跟风和盲从热点上。这一问题从图书的市场化开始从未有过本质的改变。前几年养生保健图书热,结果大家一窝蜂地跟进,最后一个张悟本事件,让多少公司亏损。再比如前两年的文学热,一时间众多公司都大量投入,砸稿子、做营销、做宣传,最后因为网络文学和数字阅读的崛起而损失惨重。现在则轮到了少儿图书热,几乎所有的出版机构都开设了少儿图书的产品线,出版机构以分社或编辑部等不同形式设立少儿图书部门,众多品牌、编辑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一些公司甚至把已有的产品线停下,而转型为少儿图书。可想而知,在这种巨量出版资源向少儿图书领域涌入的情况下,不久的将来,少儿图书市场将会面临怎样激烈的竞争和产品的供大于求。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就会看到另一种推论结果。少儿图书领域本来就有众多有特长、有资源的出版机构,能够长期占据这个市场领域的绝大份额。如果其他出版机构有这个实力,包括资本、人才和渠道等资源,去尝试新的领域倒是可以理解,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言而喻。但在自己完全不懂市场情况也没有各种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只因为看到市场的热点就盲目跟进,那么当你开始运作时,已经比市场周期晚了半拍。当你产品上市时,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你自己本身没有产品及资本的优势,最后结果必然会被滔天的巨浪拍死在沙滩上。与其做自己不懂、不擅长的领域不如把自己的特长做好。坚持保持住在自己能赚钱领域的优势,然后做得更好,这才不失为健康、良性的经营发展之路。
盲目的从众,只能说明自身的素养不足。没有经营的意识,对市场、对未来社会潮流动向没有预判力。而不断的盲从,最后只能让自己疲于奔命,损失大量的资本和时间。所以做出版,先要有自信,有主见,要做自己,而不是盲从他人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