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四周年]教程类作者的苦衷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后我瞥了一眼活动页面其他专栏up主的情况,他们之中有些人比我更加努力,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流畅和力量感,他们在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断句上都下足了功夫,他们在用无限的热爱和崇高理想主义游荡在最冷门的话题——但他们获得的流量和反馈却比我更少,这样的不公是bilibili专栏板块的无奈,也是专栏作者的无奈。 本来还在想着如何借着这次机会偷偷诉苦,看到更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一时间什么话都写不出。

正文
19年年底我写下了第一篇专栏:

起因也很简单,Altmann是一个喜欢分享快乐的人,我希望能把我得到的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视频显然是个信息熵更大,内容更紧凑的形式。然而我普通话不过关也不善言辞,只能通过只言片语表达我的想法。
这篇文章是在我成功把一个老旧的iPad变成一块显示器之后写下的。我满怀着欣喜用了一个下午(没听课)把文字写完,又用了一个晚上收集图片。冬天的教室寒冷又乏味,文章完成后我却满身大汗。
Altmann也是个完美主义者,文章明明已经发布了,第二天早上打开的时候又觉得哪里看着很别扭,来来回回改了3次,刚发布的第一天就把3次修改的机会全用完了。
结果是惨淡的,发布后的很长一段世家都没有阅读量。虽然当初是抱着分享的态度写下的文章,但是看着大家都不买账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转机出现在几周后,渐渐的,专栏下的评论越来越多,大家在和我讨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一个问题我都认真的在我自己的电脑上尝试复现,每一条评论我都回复了。其实在写下专栏的时候就已经附带了所有官方的faq和我自己遇到的问题,评论区的伙伴们大概是没有认真看完专栏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可是流量惨淡,每一个评论我都舍不得放过,我怕如果我不回复,他们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我又怕如果我提醒他们重新看一遍专栏,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在敷衍,就再也不理我了。
截止到今天,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定格在了8000+,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吧。
在0-8000的时间段里,每天打开bilibili都会有几条回复,点开回复是我每天很快乐的时光。
在第一篇专栏上获得了一些满足后我又开始筹划之后的内容,后来的几个月又陆陆续续发布了和第一篇内容相关的文章,但是流量很明显不如当初了。其实我很清楚这一点,我所涉及的领域受众面小,即使是在圈子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关的需求。之前我也有说过,流媒体的信息熵远大于文字,我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愿意观看视频教学而不是读文字。同时,bilibili专栏作为同人小说起步的领域,在科技数码相关上想追上老牌的专业网站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举一些例子,生活相关内容用户可能会百度,科技相关内容可能会the verge,文字类教程可能会简书知乎。真的会有人在bilibili专栏去专门搜索文字类的教学内容吗。会的,一定会的,但这绝不是大多数用户会去做的事情。我更愿意相信我的第一篇文章的流量都来自于推荐而不是用户主动搜索。大家大都是无聊刷b站时无意发现了这篇文章然后着手去把自己的旧设备变成显示器。而不是想着我手里有个旧设备我想把它变成显示器于是在b站搜索了起来。(更难受的是就算大家被推荐到了这篇文章,可能还没有看完就进收藏夹吃灰去了)
在几篇教学类的专栏发布后,我也有考虑如果写心得的话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在个人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

然而根本没人看(没发布的时候我就猜到了)
这还引出了一个大问题,b站的文字编辑器实在是太差劲了(这会在之后讨论)
没人看是必然的,原因还是一样,没有人会搜索这样的标签,而且这样的受众面,什么样的用户才会点进来看我一个人大谈人生历程。很蓝的啦。
后来因为考研需要买了一台Surface Pro,还没收到的时候我就在想,评测会不会是一个好的出路。

因为时间太紧张,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才写完(主要是因为忘了)。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感受,这篇文章还是在Surface Pro上写的。阅读量的话其实是比之前的感悟心得要好那么一些吧。但是还是没能达到理想的样子。虽然有些罗嗦了,其实还是以上的那些原因,受众面小,信息具有时效性,影响程度不高etc.
(还有人在评论区给我抱不平呢,挺感动的)
这篇评测写下后其实就已经开始释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自己开始关注起了阅读量,自己的文字不再是为了分享知识和快乐,而是换取流量和关注。这和我的创作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在这之后,每天上线的目的再也不是看一看增加了多少阅读量了。
假期回家新建了一个文集:

收录了之前写过的文章,又尝试了一些新风格:

(探索宇宙是人类的浪漫)
要不就这样吧,没有思绪和动力写不出好文章。其他类型的文章没人看。
心怀不甘。

无意中又翻到了我在bilibili的第一篇专栏,在文尾,那时的我写下:

原来我的写作动机是为了给大家减少麻烦。我又翻了之后的文章。

每篇文章的末尾,都凝结着作为一个教程类作者最大的愿望,为还在摸索的人们提供方便。
到这里我才弄明白,对教程类作者的最大回报大概不是有多少人看过这篇文章,而是这篇文章给多少人解决了问题。
后来又建了一个文集:


字里行间都是我淋过的雨踩过的坑
我所有的努力只是因为我也在雨里跑过,泥里挣扎过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下雨带伞,天黑看路。但也总有人因为想不到的原因忘记带伞,走进了坑。数码圈的疑难杂症多到数都数不清,你永远想不到下一个拦住你的问题又是什么。我所能做的就是指明我所走过的路,告诉后面的人这里能走,仅此而已。
有人看吗?
除了蹭热度,没什么人看。
还会再写吗?
会,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文字解决了问题,我就会继续写下去。




这是教学类作者最快乐的时候
看到这些 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关于bilibili专栏的建议
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在notion或者其他markdown编辑器中写下的。
b站对markdown的支持还很有限,并且有很多违反操作逻辑的bug
很糟糕的一点是,#空格输入标题后,明明已经回车到了下一个区块,却依然维持着一号标题,导致在下一个区块输入时依然是超大的字,只能再手动切换回标准大小字体
希望之后的专栏能支持更多的格式(表格,代码块),也希望能完善markdown语法
毕竟已经部分支持了markdown,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