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论坛·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专家研讨会”圆满收官
2020 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 1929 万例996 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 457 万例、300万例分别占比 23.7%、30%,均位居全球第一,肺癌仍是我国第一大癌,同时,它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3月18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横琴论坛·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专家研讨会”,就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肺癌早诊技术进展:CAC检测、多组学肺癌早诊技术进展等肺癌相关课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以促进癌症防治经验交流、推动肺癌筛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 横琴论坛·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专家研讨会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ECS早癌筛查平台承办,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支持,围绕搭建肿瘤医院专家学者学习、交流平台,助力肺癌早筛早诊体系的建设展开。特邀大会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金阳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马少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兵教授等来自肺癌诊疗与科研领域的数十位国内、国际知名专家、行业精英共促规范肺结节诊疗,推进肺癌早筛早治。

▲ 与会专家合影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癌症防治工作,多次将癌症防治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北京抗癌协会携手相关医疗机构、地方政府、医药企业,开展了多项肿瘤筛查与防治公益行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大会致辞环节中,大会主持人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杜鹏教授,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石剑峰总经理表达了对各位与会专家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杜鹏教授
“圣美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全球先进的肿瘤液态活检技术、自动化设备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开发等手段,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液态活检检测指导方案的公司。”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石剑峰总经理在致辞中提到,“我们依靠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医生资源,结合自身力量,深耕于液态活检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为提升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度,促进精准医疗发展而不断努力。”

▲ 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石剑峰总经理
“加强肺结节规范化管理,建立肺癌早诊,是降低肺癌死亡率,提升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本次会议内容十分丰富,为我国肺癌诊疗领域同仁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马少华教授在致辞中提出。“肺癌早诊早筛已经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肺癌早筛早诊体系、科学的防控模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开发一种可靠、非侵入式的方法,以精准、经济、高效的检出早期肺癌的需求亟待解决。近年来基于细胞游离DNA液体活检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和液体活检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有望成为肺癌早诊早筛的突破口,给国民带来福音。”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马少华教授
“控制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筛查和早诊早治,因为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提高早期病例的发现,从而降低死亡率。目前我国肺癌患者被发现的时候处于中晚期的居多,处于早期的较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代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肺癌诊疗与科研领域的同仁共同携手,推动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向国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广大肿瘤患者造福。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二级教授 代敏教授
第一部分讲题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分子诊断中心副主任徐国兵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早’,意味着生存下去的更多机会和生命延续的更多可能,对于死亡率第一的肺癌来说尤为重要。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促进肺癌治疗进步甚至攻克肺癌是同道们的共同目标。”徐教授说。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分子诊断中心副主任 徐国兵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后周永召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临床价值”的专题分享。他表示,应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结节”为中心,综合肺结节危险度分级及发展风险、患者心理状况、患者社会人生轨迹特征,选择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时机进行处理。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结节/肺癌患者全程管理中心 周永召博士
安德森癌症中心原细胞病理学科室主任Prof. Ruth Katz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化学专业叶莘博士,以“肺癌早诊技术进展CAC检测”为题,围绕“肺结节良恶性辅助诊断方法——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检测”展开分析,结合相关案例,对CAC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及准确率进行了学术分享,并于分享结束后与与会专家展开了围绕“CAC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的更多依据”进行了讨论。

▲ 安德森癌症中心原细胞病理学科室主任 Prof. Ruth Katz教授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化学专业 叶莘博士
第二部分学术交流环节,围绕“MDT模式在肺结节全程管理中的价值”,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李星教授
专家们就MDT在肺癌领域,助力“规范化”、“个体化”诊疗的发展进行了交流讨论。多位专家表示,患者的全病程往往需要不同科室联合参与,包括影像科、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呼吸科等学科,专业的MDT能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接受正规、系统、有效和经济的治疗,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第三部分讲题环节,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金阳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金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项轶教授,围绕“CAC应用于肺癌早诊临床实践”进行了分享。近40%肺癌散播发生在早期(≤1cm3),探索新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标志物迫在眉睫。项教授指出,CAC联合CT.AI可改善肺结节诊疗路径,避免不必要的活检。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项轶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主任医师阎石教授以“多组学肺癌早诊技术进展”为题,进行了深入分享。通过传统早筛早诊产品和新型早筛早诊产品对比,他认为:“结节良恶性使用手术后组织切片病理作为对比金标准,降低医生经验差异,穿刺或支气管镜可能带来的影响;单独影像及CAC能较好地进行肺结节良恶性分层,进行融合模型构建或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性能;相关性分析显示各个与肺癌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不存在线性关联,可用于构建早期肺癌风险预测模型。”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主任医师 阎石教授
围绕“多组学肺癌早诊技术在肺结节管理适用节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敏教授,担任了第四部分学术交流环节学术主持。研讨过程中,参会代表如徐国兵教授、李星教授、王红民教授等多位专家讨论活跃,热点较多。大家就多学科、全程动态监测等方面的意义和进展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敏教授
最后由阎石教授主持,全体嘉宾围绕“科学管理让肺结节可防可控”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大会主席金阳教授及周永召博士,分别从根据患者情况精准处理和患者全程管理、避免肺结节过度治疗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与讨论。
“肺癌防治需全身心投入;从预防、早筛到晚期诊疗,公众和患者正在获益;从科普、继教到学术科研,多学科医者正共同携手,践行规范化精准诊疗,开创健康中国的理想之路。”大会主席金阳教授在做大会总结时说。“此次会议为广大肺癌领域专家学者搭建学术研讨平台,分享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新进展以及临床经典病例,博采众见,以推动肺癌肺癌早诊及肺结节规范化管理发展与应用,助力肺癌诊疗,最终惠及广大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