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为什么无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覆盖整个世界的主权国家组织。当时很多人都对国际联盟寄予厚望,甚至认为国际联盟可以阻止未来所有的战争,让一战成为人类“最后的战争”。

然而就在国际联盟成立仅十几年后,规模和损失远超一战的二战爆发,国际联盟也在二战中分崩离析、机能停止,最终被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取代。那么国际联盟为什么无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呢?
首先,国际联盟的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全体一致”原则。所谓的“全体一致”原则指的是国际联盟必须得到全体成员国的同意后才能进行实际制裁,这就让发动战争的国家只需提出反对就可以免受制裁。

其次,国际联盟本质上是凡尔斯体系的附属,而凡尔斯体系是英法主导,美国、苏联、德国等大国都被压制或者排除。作为二战前最大两个工业国,美国一直没加入国际联盟,苏联则在加入后又很快被开除。

英法主导的本质导致国际联盟实际上成了英法的“自留地”,根本无法成为大国解决矛盾的平台。再加上英法两国在二战前实行“绥靖政策”,纵容如“九一八事变”等恶行,国际联盟自然就无力阻止二战的爆发。

正因为有了国际联盟的前车之鉴,所以联合国在组建时尽可能将所有大国都纳入其中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而非“全体一致”原则。再加上核武器的强大威慑力,联合国成立后至今没有爆发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