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評介 譚凱,《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

2022-11-29 22:24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至其他平台

(瑞士)譚凱,殷守甫譯,《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筆者自行拍攝封面


評譚凱,《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1]

一、內容概要

         十一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的转变与革新,亦即学界对于针对唐宋变革的讨论,然而这些讨论中关于中国的自我认同却少有研究,因此本书将目光放在理解宋代出现新的「中国认同」,并将此新生的认同与澶渊之盟后的特殊地缘政治格局相互联繫。宋辽两国因澶渊之盟,产生较为对等、不同于朝贡体系、且不断依据现实政治演进的东亚世界秩序,期间维持百年的和平,促使宋朝士人逐渐形成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国族认同,其不同于过去无边界的天下观念,而是基于同质性的生态环境、文化划分国家间的边界。同时本书也与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对话,不将国族视为单一模式下的产物。例如就以宋朝的国族意识的形塑过程,审视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中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形成的理论模型,探讨该理论与其之间相彷的机制或差异之处,进一步理解已经因教育普及、科举制度等,而形成士大夫认同的宋代社会菁英如何发展出国族意识,即一种超脱个人的国家意识。本书主要运用《续资治通鑑长编》、《全宋文》等材料,构建政治菁英的概念变化,以及使用近年出土材料,如墓葬结构、陪葬品等讨论文化分布;在方法论上,作者认为即便是受到当时党争影响的士大夫言论,仍然能够反映官员对于当时社会观念的敏锐掌握,并且能从套语与思维模式当中讨论问题,另外也需注意后世文字审查下对政治用语的修订问题。本书分为两部分且各由三章组成,书中章节相对独立,即从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不同角度,共同环绕本书的中国菁英之间的国族认同问题。


        第一部分为政治空间,讨论澶渊之盟后一世纪内各政权间的人员、军事等政治互动。第一章从外交与跨境社交的角度出发,讨论在澶渊之盟下宋辽交聘制度下的外事人员与政治文化形塑。由于宋辽两朝每年彼此派出多个使团互访,使得参与使团的官员在多场外交筵宴场合中,能够交流文化、学问,并且形塑宋朝外事人员对族群观念、边疆的理解,以及产生对辽地汉人的同胞情谊。另外,这些官员大部分进入权力中心后,也会因曾经的外事经历发产生新的政治文化,并影响此时期宋朝的重大政策。同时因宋辽两朝政治菁英的互动后形成两国间互信,在遇到地方官员激化事态的奏报时,宋朝执政者宁可相信辽朝君臣愿意维持和平。第二章则是讨论宋朝的北方军事边防政策。由于宋人受限于地理环境因素,在北方边境缺乏自然屏障,且不同于唐代可以透过羁縻政策换取战略纵深,因此十一世纪上半叶的宋人为应对辽人骑兵再度大举南下,以及西夏对宋人边防产生的威胁,于是开始建立线性防御工事,从兴建运河水系周围的塘泺、植林与向西筑堑壕,并在其中部属蕃兵、禁军等;又因宋朝将主力放在北方,于是形成针对不同边疆的运用不同方法的边疆政策。在边防线建立的脉络下,第三章则讨论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釐清边界人群的土地权力,宋人大规模的勘疆立界工程,最终形成宋辽政权之间共同界定的政治边界,并且让宋朝社会菁英逐渐因为边界形成中国认同;另一方面,游离在疆域两侧的人群则被政府权力介入管理。


        第二部分为文化空间,则是讨论十一世纪社会政治菁英出现的中国观念与其变化发展。第四章主要讨论作为国族概念的「中国」,在宋以前对于中国认识是指文明世界,并具有认同自身有优异文化、大一统王朝与超越王朝兴废的要素。北宋时扩展为基于国族为认同的国家,其中也包含着认为同一族群拥有共祖先、共同语言文化;将该观念落实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范围中,则能见同质性空间(华夏空间)的出现,随之也产生收復失地的情节;同时人们也会藉由特定的国族符号、地图等产生强烈情绪,不过此概念仍然只是在政治社会菁英之间流传。第五章则是将目光放在宋辽交界的墓葬文化,由于受到辽国族群政策影响,导致燕山南北墓葬文化泾渭分明:北面是草原文化;南面河北地区与汉人文化相近。第六章则是回到第一章的赴辽使节并放在行旅者的角度,讨论他们在旅行时受到地貌、人文风俗的影响使他们的世界观转变,即意识到燕山以南的华夏空间独特性,同时也形成汉人认同,并将辽国治下的燕地与汉人视为华夏空间自然边界内一部分。


        最后在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时期,东亚政治格局受到澶渊之盟影响,除形成诸如前文所讨论的外交空间、新政治文化与边防政策之外,就属此时浮现的国族意识影响深远。宋人透过共同文化建构共同族属汉人,以及知识分子透过对于历史、生态与族群的认识,形塑华夏空间的视域。而国族的形成除内部士大夫阶层观念整合外,也需对于边界的廓清,因此在实际疆界与该空间的落差的情况下,促使宋人执行勘界政策。最后作者从四个现代国族主义形成的因素,审视宋代的国族观念的差异,如:国族意识形态,相较于族裔,宋人在界定中国时更加注重空间与文化;国族世界观来看,不同于二十世纪解殖后的民族国家建立,多国平等并立的格局,十一世纪东亚诸政权还是偏向将自身视为自己文明为中心。


、評介分析

    本书作者谭凯(Nicolas Tackett)现任教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高中时就开始学习中文,毕业于史丹佛大学,并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宋史名家韩明士。他的研究兴趣为九至十一世纪的中国精英社会、晚唐都城,十一世纪宋辽边界,死亡与丧葬礼俗等。代表作有《宋辽边界的文化扩散与融合》(Cultural Diffusion and Hybridization along the Song-Liao Frontier)、《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2]等。对于谭凯而言,他并不认为得将古代中国历史,视作影响当今中国的因素,一如他研究唐朝是纯粹出于对唐朝的兴趣。且不同于运用历史讨论现实的人,谭凯认为他的研究方式更偏向科学,运用资料统计以了解历史真实的情况,甚至他也自称自己是给喜欢历史评论的人,奠定历史的事实基础。[3]而这两种研究态度反应在《肇造区夏》中,即是本文接着要讨论本书的特色与贡献,不过在讨论本书提出的核心概念华夏空间之前,先从作者如何运用史料开始谈起。

上窮數位下黃泉:史料與大數庫的應用

        近年来美国历史学界中出现社会学统计分析群体之间的风潮,[4]因此本书在处理十一世纪宋人为何会因边界的产生,而逐渐浮现国族观念时,除了使用宋人文集之外,同时也运用数据库分析的方式,用高屋建瓴的角度重新检视这些史料的意义。像是本书第一章在讨论参与跨境社交圈的赴辽官员,就运用这些官员从事外交后担任宰辅的人数比例,以及担任外交官与宰辅年数等,再辅以相关文集的内容,推论出后澶渊时代形成一代拥有相近国族观念的官员,并形成这一代官员的决策风格。(页54-60)作者在此所建立观察视角,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在官员彼此口诛笔伐之下,暗湧的时代风气。或是通过数据库的关键词统计,来看《全唐文》、北宋部分的《全宋文》中各时代指称自己的用语,得出唐代偏向使用华、中国来描述;北宋则偏向使用汉人来自称族群的结论,即宋代出现借由自己的族群文化与特定自然地理范围的国族认同,即「中国认同」(页173-183) ,而这些概念的变迁也是传统史学方法也难以企及。


    另一方面,《肇造区夏》如同《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中使用墓志铭史料的想法,即透过墓葬材料跨越后人纷杂的论述,直接让当事人「开口」,就像布洛赫所言:「任何痕迹就如同记号,是可以感官可知觉的,也是无法接触的现象所留下的」[5]。而《肇造区夏》也将墓葬文化视为一种深层文化结构的体现,并透过墓葬文物材料、墓葬方式的细致分析与地理分布统计,让原先较少人重视且经常单独研究的宋代墓葬考古调查报告,彼此之间有所联系,形成极为有效的地理历史证据,并得以勾勒出带状的墓葬文化区,并且进一步能分析出燕山南北,出现契丹型与华北型的文化差异,是与辽国自己多元国家政策有关,因此如此处理史料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下黄泉」呢?(第五章)



建邦啟土肇造區夏:華夏空間的構築

  本书同时也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谭凯透过政治、军事与文化的边界政策建立,勾勒出十一世纪宋朝国族意识的唐宋变革,也就是作者认为的华夏空间的形成。以这样的视角可以突破过往研究或是其他宋史学界,会先验式的将宋辽关系定位为近似现代意义的国与国关系,以当今中国为基本框架并回溯古代中国的历史,[6]或是将中国历史看作连绵不断与不变整体,如将华夷之防等同于自古以来的意识形态,[7]而忽视此观念在历史实际情形中的细微变化。因此谭凯在本书论证的过程中,就更偏向宋人如何形成中国认同,即谭凯认为一种带有生态环境与文化观念的华夏空间,来讨论国族意识的问题。而这样的取径也与甘怀真对于天下观点与东亚国际政治的讨论类似,[8]同样结合地理生态因素与政团互动的研究方式,才能在历史诠释上更加接近当时的历史图景。


        有了深入历史的原则,本书在与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对话时,不会陷入为他人理论作注解的窘境,作者借着分析近代国族产生的要素,将理论看作为一个辅助理解历史的工具,同时作者也比较其他国家出现的类似的情况,如法国也出现以山脉作为自然疆界的观点,进而检视十一世纪中国如何出现类似的模式,并形成属于东亚环境下与国际政治互动方式,以及不同于近代理论的国族。而作者也在文末指出这个国族观念在宋朝之后,则摆盪在两种王朝模式之间,一是类似宋朝的明朝,以汉人国家方式作出华夷的区别;一是元清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将汉地视作帝国的一部分,并且统治者强调族群主义的统治方式,而仕于该朝的汉人官员则强调儒家的普世价值,而非只将儒家文化限定华夏空间内,换句话说,汉地内部的整合或许可以追朔自宋代的政治环境,但后世的实际情况与改变,则可以依循历史行动者自身行动的框架继续讨论,并与近代国族主义比较,而非纯粹移植理论框架解释历史。(结论)


尾聲 宋人在邊疆

    作者提及虽然本书似乎符合唐宋变革的命题,但不打算嵌入现代化叙事中,而是将宋朝国族观念的案例,视作前现代化社会在各种历史因素下的产物,或许如此,也使作者不受限线性史观的发展,而是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相近要素,试图透过历史共性来解决历史现象的相似性,不论是前文提及法国案例,还是作者针对边区政治的理解,使用清代台湾雾峰林家,虽然时代不同,但国家与边区社会之间权力的互动模式、组织协调、争夺资源,[9]甚至是民间为自身利益将国家捲入其中等情况,应该会十分类似,因此由此来说明边区政治的复杂性,或许是避免现有研究的不足,但也给读者提供理解宋朝边区社会的一条新视野。另外,结合书中对于边界勘定工程、边疆战略等,也给读者一种对于边疆政治的想像,如宋朝介入因边界擅自异动后,产生的边界耕户的土地归属问题,则反映地方行动者与宋辽国家之间,在时局转变后的互动变化。(页116-117)


本文註釋

[1] (瑞士)譚凱,殷守甫譯,《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2] 《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下略稱為《肇造區夏》。

[3] 宋晨希,〈譚凱:研究中國唐宋歷史的美國「土著」〉,新京報,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07/08/content_687626.htm?div=-(2022年10月13日檢索)。

[4] 項潔、陳麗華,〈數位人文──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收入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11-12。

[5] 馬克.布洛克,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2020),頁78。

[6] 論者在做相關研究回顧時,討論的研究取徑都偏向在當今中國框架中討論宋代歷史,亦即譚凱所不建議從古代找尋現代中國特點的研究方式。換句話說,劉雲軍等論者使用先驗式的中國想像,即已經是中國的情況下,形成以中國論證中國的循環論證。就筆者目前鮮少的閱讀經驗來看,筆者認為此討論框架,會使中國古代史受限然於後設的概念,而缺乏深入討論問題的空間,例如劉文中就直接將譚凱的文章說成是宋代國族主義,然而譚凱強調的是宋朝出現類似於安特森的理論的現象,並非是為當代國族主義與大一統現象與否找歷史源頭。 劉雲軍,〈評《肇造區夏》宋朝國族主義—歷史真實抑或假像?〉,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862870(2022年10月13日檢索)。

[7]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6),頁1-13。

[8] 甘懷真在文章指出面對古代東亞的國際政治,不該只用類似於帝國主義的框架來理解國際政治,而是得回到地上,以東亞各地理區塊中各政團之間的互動為討論對象,也就是所謂天下是當下歷史情境的產物。出自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2018,台北),頁289-317。

[9] 王明珂〈代序: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上海:文景出版社,2020),頁1-3。


引用資料

一、近人研究

(瑞士)譚凱,殷守甫譯,《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瑞士)譚凱,胡耀飛、謝宇榮譯,《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馬克.布洛克,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2020。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上海:文景出版社,2020。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2018,台北),頁289-317。

余泰明,〈評譚凱《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增刊,(2018,香港),頁277-288。

項潔、陳麗華,〈數位人文──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收入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二、網路資料

宋晨希,〈譚凱:研究中國唐宋歷史的美國「土著」〉,新京報,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07/08/content_687626.htm?div=-(2022年10月13日檢索)。

劉雲軍,〈評《肇造區夏》宋朝國族主義—歷史真實抑或假像?〉,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862870(2022年10月13日檢索)。

編輯推薦(匿名),〈譚凱力作丨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68531(2022年10月13日檢索)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至其他平台

後記

久違的撰寫書評報告,這次是挑選我平常鑽研領域較遠的專書,是一本談論中國近世的國際關係變化與類似近代民族主義的出現。 如果有興趣的人建議直接去找專書來讀喔!總之這本真的很讚耶!大大的推啦!!!!


這份報告算是本學期所有課堂報告的1/6 

繼續報 報告名,真的有夠多啦     艱苦樸素,繼續努力。


然後預計是十二月初發布,以避免與實際繳告報告時間撞到,所以有看到這段話的話代表著,這是11/17的我所寫的日記? 剩兩天啦 希望另一篇雜文寫得完啦   030

明天早上還有科技史的研究計畫討論面談 (搞定)


11/29 希望Lyt身體趕緊好起來ㄟ  現在正卡在齊民要術的報告中,希望今天能搞定第二節,還有第三節的一些框架,還剩兩小時就到11/30了

另外,內亞與海洋明清中央檔案、地方文書及域外史料國際研討會 名單終於出來了

累哇歷史 2022-11-17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  2022-11-29  MH 無雨


評介 譚凱,《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