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3600万投了个二维元宇宙?看BlockCity创始人如何解释
相对于AI概念的热潮不退,元宇宙行业似乎集体“冷静”了下来,少有真正创新的项目和产品落地,是元宇宙至今未能走进大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的本质原因;不过,也仍有一些企业和创业者在坚持探索,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前往元宇宙的星辰大海。
前不久,BlockCity区块城市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会议记录,是其创始人徐志翔与20位用户代表互动交流的内容,除了谈到有关BlockCity定位与发展的问题外,徐志翔也对元宇宙、DAO、AI和Web3等概念发表了看法,其中很多观点颇有见地,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在被问到BlockCity作为元宇宙概念产品、却仅有二维平面体验时,徐志翔阐述了其“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作为被王兴投资3600万元、占股18%的元宇宙项目,BlockCity到底如何实现其未来构想,我们不妨直接看看其创始人是如何说的;

(查看原文可去BlockCity官方公众号,共有30多个问答,这只是搬运了其中一个)
蓝色药丸:徐总好,我也算老用户了,区块城市一直就是二维平面的,没有那种酷炫科幻的体验感,也没有完全采用区块链,我想问一下,这是目前暂时的版本,还是说将来也就这样不变了?
徐志翔:你这个问题和刚才聊到百度希壤也有点关联,几句话说不清楚;
首先,BlockCity目前顶多算1.5版本,至于将来升级到哪个版本、才会有你说的体验感和区块链,我暂时也无法确定,但能确定的是迟早都会有;
顺便多说明一下,你就会更明白;我先说沉浸式体验的问题;
BlockCity没有从沉浸式体验切入、来打造元宇宙,是我们判断相关软硬件技术还远未成熟,而内容生态和市场需求的爆发就得要更晚才能出现;
我常说BlockCity的策略就是毛主席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什么意思呢?
先让更多人通过拥有元宇宙的身份、加入元宇宙的组织、体验元宇宙的玩法、获得元宇宙的价值,总之就是先“开启元宇宙生涯”,等将来各方面技术、时机都成熟了,我们再通过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引进或对外合作,很轻松就能把元宇宙的各种沉浸式功能、场景和体验加上,相当就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
而如果我们也像很多项目包括希壤那样,一上来就着手规划和建设所谓沉浸式体验的产品模式,相当于先向看起来高大上的“城市”发起进攻,也就会受限于当前的技术和环境,陷在里面出不来,最后进退两难,结局可想而知;
元宇宙是应该要有沉浸式,但什么时候可以有、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时候必须有,分清楚这个很关键,你觉得现阶段就必须有,但问题是你做不出来,或根本熬不到做出来的那一天,那就不如先接受可以没有的现实;
BlockCity暂时没有沉浸式,并不影响你们使用,也没制约我们的发展。

同样的逻辑,BlockCity目前没上区块链,也是特意选择和遵循“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圈子里有些人不理解,几个朋友也劝过我,说上链很简单,能让产品显得档次更高、更有技术含量,还能忽悠用户,证明真正去中心化嘛;
我说BlockCity是要打造成一个人人可用的元宇宙产品,必须把用户的认知门槛降到最低,原则上只要你会上网,就能轻松使用,我们的目标是要比微信更简单;
如果出于杂念、为了上链而上链,会让很多潜在用户因为不了解区块链而望而却步,甚至会有人一听说是区块链反而想用不敢用,我们判断这部分用户的数量,要远比仅仅因为BlockCity没有上链而不愿使用的人更多,那我为什么非要先选择更小众的专业用户,而放弃更多数的大众群体?
我们是要创新,但也得顺势而为,最好不要去做改变用户、教育用户的事情;
如果上链本身并无法提升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反倒可能让用户敬而远之,为什么我们不等将来用户足够多了、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也更普及了再上链呢?
技术永远只能为产品和创新服务,不能本末倒置,采用区块链本身也有利有弊,得结合项目阶段来权衡;
除非我们认为BlockCity“从农村到城市”的时机成熟,才会按计划逐步完成上链,这样才能避免像很多区块链项目和产品那样,既无法吸引大众用户、也无法留住专业用户,最后只留下“一座座”用这个链、那个链搭建出来的“空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