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第230篇 石牌坊石牌楼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30篇 石牌坊石牌楼。


洛阳偃师南部就是宋陵采石场。北宋皇陵那些栩栩如生的石像生就来自这里。宋陵采石场有丰富的优质的大青石。2013年5月,宋陵采石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陵采石场遗址位于洛阳偃师缑氏镇南的两条山谷中,大致在以四道沟为中心,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的范围之内。九二年版《偃师县志》记载:“宋陵采石场是为修建宋陵采取石料的场所”。这里提到产青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洛阳偃师缑氏镇南。昔日的宋陵采石场开采量大、石刻件多、体量巨大,采石、装载、运输等困难重重,据说当时奴役人数达万人。
宋陵采石场附近遗留下了许多能工巧匠,也在宋陵采石场附近留下了许多精耕细作的惊世骇俗的建筑物。今天就介绍一下留在宋陵采石场附近的石牌坊。
在偃师缑氏镇南家村南街的中西部,一座雕造华丽的张氏节孝坊石牌坊横跨街道而立。这座牌坊被核定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节孝坊的全称为“旌表已故儒童张泳妻张氏节孝坊”。张氏节孝坊表彰的是张家先人张泳的妻子张氏。张氏出身偃师的一户书香门第人家,小时候就同张泳定下了婚约。张16岁那年,突发重病,危在旦夕。旧时有结婚冲喜的习俗,双方家长就让两人迅速成婚。谁料婚礼当天,张泳不幸病逝。张氏决心为夫守节,终生不再改嫁。后来,张泳的弟弟张江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张道凝过继给她。张氏勤俭持家,抚育继子。张道凝成为国子监生员,上书乾隆皇上。乾隆下圣旨,建坊旌表。现存的张氏节孝坊,坐西面东,四柱三楼式,通体用青石雕造而成,高5.8米,进深2.16米,通阔6.78米。牌坊由一中门、二侧门、坊架、立柱、匾额和坊座等部件构成。据村中居民介绍,张氏节孝坊上的斗拱和屋顶1958年被毁。张氏节孝坊雕刻精美,用刀圆畅,线条流畅。图案以人物、花卉、动物以及寓言故事为主要内容,造型各异,生动逼真。中门立柱东面上的隶书对联由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偃师府店夹沟人乔琬题写,立柱西面的对联由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进士、偃师人武绍周题写。“孝慈勤俭”“贞媲孟母”两块贞节贤孝匾是人们为旌表张氏的妇德之美而立。
比较有特点的石牌坊还有牛心山石牌坊,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大口镇山张村,在洛阳市区东南50公里处,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牛心山石牌坊通高6.1米,宽5.2米。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牛心山石牌坊全用大青石镌刻、扣合而成。通高6.1米,宽5.2米,中间门宽2米。牛心山石牌坊众多的石雕件上全部采用古老的传统的榫卯结构,再在接合处用线板形铁板块互相牵制。坊顶为歇山式结构,花背、吻售、飞檐、斗拱互相支撑、叠压、扣合,成为一体。牌坊上有梅鹿献艺、卧牛待耕、凤凰祥云、龙凤呈祥等浮雕吉祥图案40余幅。正面坊额有“广济无疆”四宇,背面坊额有“南海慈航”四字。
其实牌坊牌楼是有区别的,牌楼有斗拱和屋顶,显得大气而又烘托气氛。牛心山石牌坊是牌楼,张氏节孝坊是牌坊。牌坊牌楼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牌坊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牌坊的第一个来源是衡门。《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就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牌坊的第二个来源是阙,古代“阙”、“缺”通用,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天阙就是升仙之路。按其建筑材质来分,有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等。按其修造意图来讲,主要有功德、贞节、科举和标志四种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