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公务员到囚犯,王勃到底做了什么过分的事
❂ 初唐四杰之王勃 03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1
王勃为我们熟识,大约是因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这一生写得最多的是离别诗,写得最好的也是离别诗。他只活了26岁,短短的一生却经历了无数次的离别。少年时离乡赴京求学求职,18岁时被驱逐出京,之后到虢州任职,再之后就是犯事下狱,出狱之后心灰意冷远赴交趾探亲,直到返程途中渡海溺亡,可以说他这一生一直都在路上。
其实不光是他,唐朝的诗人们也一直都在路上。不要说李白了,这位大仙天生不喜安定,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也算是穷游天下第一人。就拿盛唐杜甫、中唐白居易、晚唐李商隐来说,哪一个不是颠沛流离,居停不易。可见“流浪”是唐朝的社会主旋律,可是他们始终不以为苦,反而在日常的颠沛中创造出一首首不凡的生命行歌。
从而诞生了唐诗里面至关重要的离别诗题。
他们为求学、出仕、从戎而行饯别之宴,他们在长亭短亭迎来送往,他们在觥筹交错间表达深情厚谊。他们会为短暂的友谊谱曲,也会为长久的知交作序。离别的愁绪里有对前程的期盼,有对命运无常的惆怅,也有尘世独有的温暖。奇怪的是,唐人的别绪里始终不离乾坤朗朗。
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是唐人生命的主旋律,但是他们用天生的乐观和洒脱,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才是志向的高远,什么才是生命的辽阔。
2
这一份辽阔,从王勃开始。
这一首《杜少府之任蜀川》另有一名为《杜少府之任蜀州》,据钱钟书先生考据,蜀州为垂拱二年(686)设,晚于王勃写作此诗时,诗题应为“蜀川”。王勃写这首诗时人在长安,他这一生有两个阶段在长安生活,一是从12岁到19岁求学初仕时期。被驱逐出长安之后,王勃就南下游历巴蜀,游历归来后为了求职,他在长安也有短暂的停留。
从诗意以及诗作所蕴含的情感来看,这一首诗作于沛王府任职期间的可能性最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一首不愧是送别诗中的经典,起句就极其开阔博大。他这一句里用了两个典故,“三秦”出自项羽分封,项在灭秦之后就把天下分封给当时一同起兵的十八个诸侯,旧时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为“三秦”之地。五津包括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是去四川必经的五个渡口。
对仗工整的10个字延展了送别的时空感,这一场送别仿佛已穿越悠悠时光,已跨过千山万水,在那风烟深处,都是我对你的不舍情谊。只不过同是没有自由的仕途中人,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屈从于现实。幸运的是,即便是远隔万里,我们的心却是近的,所以我们就不要在此哭哭啼啼,就让我们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向前吧。
3
看看,多会写。
离别一直是中国诗人们最永恒的题材,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到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再到庾信的《重别周尚书》等,生离死别的愁绪一直不离诗人左右。而数百年来,能将离别诗语写得如此阔朗的也仅是王大才子。虽然是分别在即,前路漫漫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但我们的王勃却挥一挥衣袖,潇洒的给予朋友和自己满满的祝福。
这样的潇洒,这样的自信,也是大唐的潇洒和自信。
我们经常说的盛唐气象,其实早有端倪。不光是王勃,与他同时代的骆宾王、卢照邻、陈子昂等人,虽则命运多舛,但在他们的诗作里总能品读出一种昂扬的基调。我们的诗人总是能够非常敏锐地感受万事万物,对于蒸蒸日上的国力国运,他们自然能够第一时间体悟。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民族给予的自信,所以无论命运如何的坎坷不易,他们始终都有战胜一切、勇往无前的底气。
4
游历巴蜀之后他在回到长安,当时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听闻王勃的才名数次征召。王勃却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以病推辞,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评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后来,他的朋友陆季友在虢州做司法,盛赞虢州多药草,王勃神往之,就多方谋求,最终如愿谋得虢州参军一职。
天才的境界真的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揣夺的,在长安待业时杨炯说他“三府交辟,遇疾辞焉”,也就是说中央几个部门争相征聘,他却耻于因文才受聘而任性不就。转过头来,他又能为了几株草药而欣然赴职地方。
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有函谷关、小秦岭地质公园,确实风景优美、人文殊胜,其地出品的澄泥砚更是被欧阳修评为“唐人品砚以为第一”。到虢州担任参军一职,这是王勃人生的重要转折,在他欣然赴任之时,定会想不到在那里他将遭遇人生最大的挫折。
5
当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生命的深入,这个天才少年也并非一直天真。在虢州的两年时光里,王勃也写了不少的送别诗作。不过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他的性格也沉稳了一些,字词里多了些沉郁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飞扬。他的《秋江送别二首》应该写于这个时期,字里行间已然没有了“杜少府”一诗的恣意飞扬,开始充斥着解不开的愁怨和怅惘了。
《秋江送别二首》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他说送别之时正逢他乡早秋,在江边的离亭里看着明月带走一江急流。川流不息的江水本就让人伤感,在江树间若隐若现的舟楫更勾起离人心中的悲伤。你的归舟在江中漂流,我骑着马儿在江岸遥望。谁说我们之间才隔着一江秋水,其实回首间早已是万水千山。
再看他的一首《秋日别王长史》,“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哪里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景也不再是山高水长的大气明朗,而是暮烟笼四野的凄凉之地了。
6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也没错。王勃此人少年才高,难免心气也高,这种人总有一种什么都难不倒我的狂妄。唐朝时期有些罪犯的刑罚就是充当官府的奴仆,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劳动改教。
其中有个叫曹达的劳改犯,在服刑期间又犯了法。他可能早年就认识王勃,于是跑到王勃那里请求收留。王勃居然真的把他藏了起来,这还不算昏招,后来眼看藏不住了,王勃又怕这个人会连累他,居然把这个逃奴杀了。
这下好了,他自己也变成犯人了。
不光自己下狱,还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他爹从京都被贬到了帝国的边境交趾(既今天的越南),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这一年是咸亨二年(674),王勃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