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平台爆雷无非这两个原因及选择灵活用工平台的建议收藏!
灵活用工平台暴雷,绕不开两点原因!最近三年已经有11家规模体量比较大的平台被立案调查,账户冻结,开票冻结!没有名号的小型机构出问题的更是不胜枚举!

第一点,涉嫌洗钱!资金都是涉赌涉非,还有涉传的不正当来路。
第二点,涉嫌虚开!企业低成本买票进行利润提现。虚构一个用工场景,虚构交易,把企业利润做低再资金回流,完成公对司的套现,数额巨大!同一家平台的客户里面有几个关联的链条如果屡次出问题,就会被税务局重点关注,导致整个平台的客户也有可能被连带稽查。而合规经营有真实业务的企业也跟着受牵连,被查账,需要提供业务来佐证,这就很糟心了,招谁惹谁了呢!
哪有不怕查的企业呢,对吧?从我进入涉税行业七年时间见过真正完完全全按照税法和公司法经营的企业,不怕查的企业,只有外资的驻华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及计划一年以内IPO和正在融资的企业。他们财务、税务、法务配套都齐全,账目也清晰,所有的收入支出都有业务流来佐证,用工关系也明确。员工的五险一金甚至是七险一金都足额的缴纳。
有灵活用工的需求又不知道怎么选平台怎么办呢?
第一个建议:背靠互联网大厂不如选择背靠国资央企。不要再迷信BAT,那这两年烟台浙江。重庆、成都出过问题的平台都有大厂的关系。他们所谓的这个狼性文化驱使之下,为了平台的结算数据,为了业绩高度内卷,可以毫无底线的为各种企业做准入。其实现在很多的国资也都入局灵工市场了。那国资背景平台和上级主管的部门联系会更多一些,能够及时接收更多的新政策和新要求,也能够迅速的反应和调整业务。这样能从这个根本上去规避掉被洗白的风险。有国资背景的平台出问题,闹出大动静了,现在还闻所未闻。
结论就是国资做后台庞风险能力会更强一些。这个毕竟是自己人沾亲带故懂的都懂。如果这一点还有疑义的话,可能真的不太了解我们的国情。
第二点建议:看平台日常的风控水准,准入门槛越高的要求细节越多的这种不要嫌麻烦,这个可以多接触。我见过很多的平台,根本都不清楚准入和非准入的行业。甚至法律明确规定不能使用这种平台的岗位。比如说演员、律师,保险、金融经理人,还有公务人员,他们都能给结算!对外宣传就一句话,我们可以帮你解决公转司无法取得发票的问题!而且专票抵扣几乎零成本完税,心动了吧!
有内部消息称有些平台的开票公司已经被重点关注了。非要用这些平台的话,就会被认定为收取服务费,变相的购买发票,收票方同样也会被关注!风控门槛太低的平台,风险也是极高的!很有可能客户出问题,一雷具雷!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假如给你十个亿,但是会有一只蜗牛永远的追杀你,你会愿意吗?
最后总结一下,大平台的背景虽然有一定的背书价值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如果用工企业本身业务有风险出了问题,平台是不会替你扛这个雷的。因为所有进件时候签约的共享经济服务协议都明确界定了甲乙双方的责任。那平台会把问题推卸的一干二净。当然了,引导指使和主动协助虚开的这种除外,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业务的真实性,不要虚构用工场景,一定要确保四流合一。还是那句话,真实有依据,实质大于形式。

信息来源:www.haolingg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