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认识论)——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论1
我们今天继续讲康德的认识论,现在终于开始他认识论的第三个大部分了。前面我们讲到康德认识论,一个是先验感性论,一个是先验逻辑里面的先验分析论。今天要开始的部分就是先验逻辑里面的先验辩证论。康德的先验逻辑,有两大部分,一个是分析论,一个是辩证论。分析论是关于真理的逻辑,辩证论是关于幻相的逻辑。幻相,也就是假象。也就是说,先验逻辑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之前我们讲过的先验分析论考察我们的真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得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如何避免错误,我们如何避免假象,假象是如何产生的。当然这个幻相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幻相了,一般的幻相比如说筷子插在水里,筷子好像是折断了一样;海平面好像比自己站的地方高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幻相。但是,这里要讨论的幻相就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一种先验的幻相,和感性没什么关系。先验辩证论就是要探讨在先验的意义上产生的假象,这些假象是我们在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摆脱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套逻辑,来对它来加以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回答四大问题的第三个问题,以往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失败的,它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现在失败了呢?幻相的逻辑就是要把这些以往的形而上学所建立的那些前提拆穿,证明这个前提不成立。所以这个部分是否定意义的,前面两个部分是肯定意义的,我们建立了什么,又对以往的形而上学加以摧毁,彻底的批判。前两个部分我们知道了,感性认识何以可能,知性认识何以可能,这一部分呢,是理性在认识上是以什么为前提,这种理性认识在什么意义上可能,在什么意义上又不可能,它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理性及其理念
从康德开始,西方的理性的概念就被划分了四个层次。
1、最广义的理性,就是把人和动物区分的一种能力,有理性和没理性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讲过: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意志,都包含有理性的色彩,都是因为人的理性的本质所带来的。 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绪已经不一样了,它已经不是那种本能的冲动了,人的情感是带有理性色彩的。人的意志和动物的那种欲望本能也不一样,它也带有理性色彩。意志如果没有理性的话,那它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随便那一个东西就可以把动物引诱过去。这是因为动物没有理性,这是最广义的,就是在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但凡是谈到人的时候,就要涉及这种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就是人和精神病人的区别,精神病人丧失了理性,我们就不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看待了,所以精神病人犯法我们没法判他的刑,但是我们之所以还尊重他,还把他当人看待,就是他还有恢复理性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会把他送进医院,就是把他当做动物看待了。
2、第二个层次,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前一个层次是有理性和无理性的区别,是人和动物的区别。那么理性和非理性呢?在这里主要是跟情感和经验相对而言的理性,理性主义强调知情意这三个层次,我们现在讲的非理性主义强调“情”和“意”,意志主义,情感主义,这样一种思想是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理性主义特别强调“知”,唯理主义,就是强调知识,这是第二个层次,含义更狭隘一些。
3、在知识领域里面,强调理性贬低感性,这就是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它跟经验主义是对立的
大家要清楚一点,在更广的层次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不是对立的,经验主义也主张自己是理性的。即使是休谟这种极端经验主义者,他也认为自己是崇尚理性的,他在更广的层次上,也就是前两个层次上,还是理性主义,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意志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也承认这个。他只是认识论里面的一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承认理性,强调知识先于或者高于情感意志,但是把理性归结为一种感性认识。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经验派哲学家都是理性的信徒,他们也是追随启蒙思想,反对迷信的,反对单从情感上的需要就去相信某个对象。但是在认识论里面,他们认为感性更重要,理性知识只不过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脱离了感性,毫无意义。这是第三个层次的理性,理性派哲学家,他们就是主张这种理性,就是和感性知识相对的理性的知识。他们认为理性知识更可靠,感性知识得不出普遍的法则真理。
4、超越逻辑和一般的知性之上,涉及形而上学、一般的理性知识是何以可能的,这就是最狭义的理性了
这是康德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他在同样讲理性的理性派哲学家里面,区分了有些人只是讲知性,只是逻辑,而康德自己讲的理性,涉及形而上学,以及涉及一般的理性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这就是最狭义的理性了。和知性知识相对而言,同样是理性知识,但是理性知识里面有知性这个层次,这个康德也承认,知性的层次但是还有更高的理性的层次。但是我们要注意了,一旦到了最高的理性的这个层次,它就可能会出错了,会产生幻相。所以他的辩证论里面,就是要澄清这么一个问题,如何使用最狭义的理性。最狭义的理性,相当于理性的理念。它是从柏拉图的理念来的,柏拉图的理念是高高在上的,在彼岸世界。理念是一些无限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具体事物都不能称之为理念,它们都是对理念的一种模仿,它们只可能无限趋近于理念,但是绝对达不到理念。这是理念的原始含义,就像知性构建范畴一样,理性构建理念。康德也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不够清晰,而且理念高高在上,它怎么能够起作用?到底有多少理念?在柏拉图那里,一切种类都是理念,马有马的理念,每个东西都有它自己的理念。这个康德也不否认,康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要有一个种类的理念,比如说水的理念,但是自然界也不会存在纯水,但是我们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理念进行研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研究中,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理念。但是它们不是先验的理念。
真正先验的理念呢,康德认为只有三个,一个是灵魂,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假设一个理念来表示它,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趋向于这个灵魂的,都是由这个灵魂造成的。第二个是整体的世界,世界整体的理念,也是追溯不到的,虽然看不到整体,但是我们必须设定它,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在整体内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在整体之外,我们不可能认识它。但是宇宙这个概念也是先验的概念,是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需要假定的。第三个就是上帝,上帝把前两个理念综合起来,人的内心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整体是一个大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的总和,就是上帝。上帝一方面创造了世界,一方面创造了人的灵魂,你所看到的物理规律也好,心理规律也好,都是对上帝创造世界的、创造人心的那些规律的一种探讨和一种接近,但是你永远也达不到这些理念,更达不到上帝的理念,这就是先验的理念。
从逻辑上来讲,逻辑功能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建立概念,一个是做出判断,再一个就是进行推理。知性主要负责提出概念和做出判断,理性就专门负责进行推理。我们在进行推理的时候,有一个毛病,就是任何推理都是需要有一个假定的前提的,如果你没有前提,或者前提还不确定,还在怀疑的话,你就没办法进行推理了。比如,我们从“苏格拉底是人”推出“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我们预设的条件就是“人都是有理性的”。但是,是不是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这个是需要考虑的。那你就要设定另外一个前提,再对它的前提运用三段论加以追溯,但是另一个三段论一定也要假定一个前提。所以推理总是会遇到这个麻烦,在日常的科学研究当中它脱离不了它的前提的假定性。但是纯粹理性又要摆脱那些假定的,经验的,后天的东西,它要使得一切东西都成为能够推出来的东西,这就是理性推理的本性。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性来推理的时候,它总是不可避免的不完整。它的前提是假定的,它的前提不是推出来的,所以我们日常运用的理性不是纯粹理性,他总是掺杂后天的,经验的,感性的材料。纯粹理性就要要求,它的大前提都要能够推导出来,所以纯粹理性具有一种无穷追溯的性质。康德把它归结为:理性的功能就是从有条件者追溯它的条件,并且再追溯条件的条件,一直追溯到最终的无条件者。纯粹理性要做到这一点才会罢休。那你就必须做一个最终的假设,最终会有一个无条件者,它就是上帝,它是追溯不得的,但是它必须得有,要不然理性就是不完整的。
那么理性在这个时候就提出了理念,先验的理念,理念的意思就是无限的概念,超越的概念。所有的其他东西都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唯独无条件的条件它是不受任何东西限制的,所有它是无限的。像日常生活中的纯水的概念,纯金的概念,它们都是属于理念,但是都是属于经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