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举报比亚迪,自主品牌针锋相对
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比亚迪旗下的两款热销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存在排放不达标问题,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
长城发难,比亚迪应对
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了一条声明,称其曾于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对于举报的进展,长城汽车正在密切关注。
长城汽车认为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一个半月,都没有进行立案,显然非常不满意,于是选择在自媒体上公开发表声明,希望借助公众舆论推动举报立案。

该声明称,根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行为,应当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符合下列四项条件的,予以立案:
(一)有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二)依法应当或者可以给予行政处罚;(三)属于本机关管辖;(四)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到被发现之日止未超过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长城汽车确认了这一声明的真实性,并表示,以声明信息为准,正在密切关注立案及处理进展,并会对于整体事件作出解释。
作为回应,比亚迪也发布了一则声明。该声明表示,经了解,长城汽车所说的情况,测试车辆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中汽中心 (天津) 按长城的要求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测。

比亚迪方面表示,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
比亚迪方面同时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汽车不能以此作为依据。“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比亚迪在声明中称。
但声明中并未就两款车型的常压油箱是否存在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直接正面回应,用了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比亚迪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也是在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过的。作为反击,比亚迪指出对长城的检测车辆、检测机构、检测方式、检测标准等送检状态质疑。
比亚迪在声明中还提到一点,中汽中心是按长城汽车要求进行检测,可惜长城汽车和中汽中心都没有公布检测报告。作为国家认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严谨规范的,既然有证据在手,不知道长城为什么不同时公开信息,也许是在等有关部门调查做完检测后再拿出对比,目前捏在手上不公开作为“核武器”更为有利。
比亚迪没有直接点对点正面回应质疑,笔者分析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没有问题。比亚迪确认自己的这两款车型没有蒸发物排放问题,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不屑于点对点解释。另一种,有问题。两款车有污染物排放问题,不好直接点对点回应,只能说长城是不按规则送检。
在声明中,比亚迪还以很霸气甚至略带嘲笑的语气回应长城和“有些同行”,”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得那么简单!”,其中说的插混技术就是用在秦plus dmi、宋plus dmi上的技术。很显然,比亚迪似乎胸有成竹,也不仅仅是在回应长城的质疑,而是三个以上的车企。笔者认为,比亚迪很清楚在和哪些企业较劲。
那么,比亚迪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比亚迪专利,不用高压油箱
这个事件争议的焦点其实就四个:比亚迪在两款车型上使用常压油箱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长城的送检是否规范;作为检测机构的中汽中心是否客观公正;相关部门为什么在长城实名举报后不立案。这四点尤其是第一点最为引人关注。
据专业人员解释,秦PLUS DM-i、宋PLUS DM-i使用的是常压油箱通常用于燃油车,而油电混动车型通常应采用高压油箱。

那么问题是常压油箱一定会有排放污染吗?比亚迪为什么会在声明中说“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
这里有必要稍微多讲几句技术问题。一般而言,燃油车的汽油蒸发物会吸附在碳罐上,由发动机产生的进气负压脱附至发动机燃烧处理,从而避免向空气中排放。而油电混动车型如果长时间使用纯电模式,不启动发动机就不能产生进气负压,碳罐中的汽油蒸发物无法脱附至发动机,时间长了,多余的汽油蒸发物将排放至空气中,造成污染。
但通过笔者了解,比亚迪有申请“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的专利。该专利所述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在所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通过该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在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的吸附量, 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实现以及时脱附碳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简单点说,就是混动汽车也不一定要用高压油箱,而长城似乎认为只有高压油箱才能解决问题。比亚迪的入门车型用常压油箱,说白了,可以省成本,把车价打下来。

从10万的比亚迪秦PLUS DM-i到12.98 万起宋PLUS DM-i,都是如此。这种技术上的发明专利代替了传统的高压油箱,同时也压制了其他厂商的混动车销量,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说“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这句话的自信所在。
不过长城举报检测的两款车确有其事,还是检测过程或者是检测标本出现问题,我们不得而知,笔者也曾试图联系中汽中心的一位刘姓老师,希望拿到报告,至今没有回复。
至于检测机构“中汽中心(天津)”检测是否规范严谨,是否出具了符合规范的认定书,这个我们也不确定,毕竟燃油蒸发物排放的检测要由政府部门指定的权威机构进行。比亚迪的整车蒸发污染物是否达标,不是仅看长城的一纸声明。中汽中心的报告目前看也不是最终结论,也不被比亚迪认可。
曾经其乐融融,如今针锋相对
同在90年代进入汽车行业,1990年,26岁的魏建军承包长城工业,正式开始造车生涯,1998年,王传福创办了深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为日后造新能源车打下了基础。

在经济腾飞的90年代,1995年,长城生产的迪尔双排轻型皮卡,品质稳定、价格适中,很快打败了垄断该市场的丰田“海拉Hilux”,成为皮卡领域的销量王者。
新千年,比亚迪则发布了比亚迪F3——对标的是一汽丰田紧凑型轿车花冠,售价却不到花冠的一半。凭借高性价比,比亚迪F3畅销了近15年之久,尤其在2009年左右,单月销量可以突破3万辆。

那些年,比亚迪和长城像是齐头并肩的同门兄弟,共同走过最好、竞争也最激烈的时代。
2021年,车企间流行商标转让的美谈。据了解,由于比亚迪在打造王朝系列时抢注了“魏”商标,长城汽车高端SUV品牌发布之时只能选用“WEY”品牌,而后比亚迪将“魏”商标无偿转让给长城汽车;2022年,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为打造坦克高端系列越野车所准备的商标名称——“登陆舰”转让给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双方互赠商标的行为,在当时被业内盛赞为“民族品牌大团结”。时任长城汽车魏牌CEO李瑞峰曾表示,天下车企一家亲,比亚迪转让的“魏”商标是无偿的、永久的,同时长城汽车本身也注册了很多商标,如果其他自主品牌有需要,长城汽车也会支持。
市场格局突变,补台变拆台
但进入2023年,双方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今年以来,长城汽车新能源战略升级,在今年3月举行的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上,长城汽车发布Hi4智能电混系统,被视作直指比亚迪DM-i混动技术。

另外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5月25日发布举报声明的当天,正是比亚迪宋DM-i冠军版上市发布会的日子。在当天下午的比亚迪直播间内,评论区已被关闭,似乎为了屏蔽长城引发的排放不达标的声音。

比亚迪发布新车,长城举报排放污染。为何到这个地步,我们不妨来看看近期的销量情况。
据统计,比亚迪秦PLUS和宋PLUS为其最为畅销车型。今年前4月,比亚迪秦PLUS合计销量达到11.92万辆,占到比亚迪前4月整体销量的15.64%;而宋PLUS前4月合计销量更是达到12.75万辆,销量占比为16.73%,两款车型合计占到比亚迪销量近1/3。

从2022年开始,比亚迪全面转型新能源,当年累计销量超过186万辆,同比增长92.81%,成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宋成为中国SUV的新销量冠军——在此之前,长城汽车的哈弗H6连续11年占据中国市场SUV销量冠军宝座。

今年1-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76.2万辆,同比增长94.5%。分别来看,纯电车型销量36.9万辆,同比增加83.9%;插混车型销量38.84万辆,同比增加104.9%。 而长城汽车,前4月累计销量31.31万辆,同比下降7.18%。其中新能源车前4月累计销售4.27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同期市场份额排名,比亚迪市场份额为34.3%,排在首位。紧随其后的是特斯拉,市场份额为13.7%,而长城汽车则排名第十。

在乘联会4月的车型销量榜单中,此次长城汽车举报中的争议车型——宋销量为33007辆,位居SUV车型零售销量榜首位,比亚迪秦则以42647辆的月销量居轿车零售销量榜首位。哈弗品牌有两款车型上榜,哈弗H6和哈弗大狗分别以15689辆和13962辆居SUV零售销量榜的6、7位。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市场表现已经遥遥领先。长城失去的正是比亚迪赢下的。
公开对垒后股价齐跌
长城曾在4月14日上交举报信,因为相关方面没有及时回应,好巧不巧在宋DM-i冠军版上市发布的日子再度公开比亚迪排放不达标的质疑,很难说不是营销和公关团队早有安排。并且对于长城的做法,比亚迪也立即回应。如果长城的质疑有问题,那正如比亚迪回应所说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两家车企公开互撕的行为,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看回事件发酵后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真有点两败俱伤的意思。
25日盘中,长城汽车一度跌超7%,比亚迪跌超2%。截至收盘,长城汽车股价报24.80元,下跌6.17%。比亚迪股价报255.60元,下跌2.41%。汽车整车板块则下跌0.85%。


说不上谁比谁更受伤。但股民是真的受伤了。有股民留言,“最惨的是同时拥有重仓长城汽车和比亚迪的股民,例如我,太惨了。”
“熄灭别人的灯,也不会照亮自己的路”。车企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尤其是今年内卷加剧,但公开“撕破脸”的实名举报,还是头一回。从目前反应来看,哪一方都不是赢家。
不过在笔者看来,比亚迪回应长城举报的声明结尾,用了两个“相当不易”,一个“希望”,格局更敞亮,出发点更高远,“新能源事业发展至今,相当不易!中国品牌成长至今,也相当不易!希望大家多做有益于行业,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言下之意,言外之意,不言而明。都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强大到世界第一等的地步,相煎何太急。
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还是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笔者也将持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