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变形金刚》简史万字科普!横跨39年,从童年回忆G1,到最新的《变形金刚:超能勇

2023-06-09 15:59 作者:苦涩的骨头  | 我要投稿

一、从玩具到动画,G1的成功

(一)玩具狂潮

1.1970年,日本TAKARA美国孩之宝手里,买下其当家产品《combat Joe》的使用权,并将《combat Joe》修改为《变身生化人》系列。

2.1974年,改良微缩版的“变身生化人”《微星小超人》上市,为更好地售卖玩具,再之后又改良成“微星机器人”系列。该系列玩具第一次具备变形能力,是变形金刚变形的起源

3.1980年,新玩具《戴亚克隆》上市,分为能够变形成汽车以及恐龙的两大系列,这在东京玩具展上吸引了孩之宝的注意,孩之宝将其改头换面引回美国

4.1984年,《微星小超人》和《戴亚克隆》的部分玩具在美国上市,并正式被命名为Transformers。不久之后,这一玩具系列登陆中国。

实际上,第一批变形金刚玩具基本都由TAKARA的日本设计师设计,孩之宝只负责销售,这个梗也被埋藏在《变形金刚》的第一部真人电影中:


02:40


(二)G1诞生

80年代,孩之宝为变相推销玩具,决定制作以变形金刚为主角的动画片,而这正是《变形金刚G1》。这部动画于1984年9月17日在美国开播,规格就是三集长度的广告片,所以电视台不仅没有购买播出权,反而收取了孩之宝很高的广告费。

G1因为太受欢迎,随后被扩充为16集,也就是第一季,之后又推出三季外加一部剧场版大电影

G1动画异常火爆,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售卖额高达三亿美元,龚断了北美超过40%的男孩玩具市场。

基于G1动画以及其衍生作品设定的变形金刚玩具层出不穷,除了最经典的G1角色,孩之宝和特佳丽还共同设计推出头领战士、隐者战士等九大系列的变形金刚玩具,全球销售额轻松突破30亿美元

同一时期,漫威开始推出变形金刚漫画,来丰富动画来不及解释或没有解释清楚的世界观设定。

(三)G1在中国

1987年,中国电视上缺少子供向的长篇动画,当时只有《黑猫警长》。孩之宝发现商机,决定进入中国市场。

1.孩之宝首先找到中央电视台,引进动画片的负责人认为《变形金刚》有太多的战争场面以“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由拒绝播出

2.孩之宝转战上海,提出以免费转让播出权的条件交换在上海售卖玩具的许可,这一策略被采纳。

3.1988年5月,《变形金刚》动画完成译制,一经播出,就获得超级收视率

4.1989年,变形金刚玩具因为售价过高、小孩疯狂购买而遭到家长抵制《变形金刚》动画无奈停播,接续之作《变形金刚大电影》也随之搁浅

舆论过后,各地电视台跳过大电影播出第三季动画,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不少的情节空白。

二、衰落背景催生的《猛兽侠》

孩之宝和TAKARA在制作上的差异,以及对变形金刚品牌的运营缺乏长期规划,让变形金刚在美国快速衰落。1990年,变形金刚玩具在北美市场正式停止生产和销售。但双方并没有放弃这个IP,而是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一)孩之宝

1.孩之宝将变形金刚的玩具和漫画授权给一些欧洲公司,以收取版权费

2.1996年,孩之宝推出G1动画的真正续作,也是第一部依靠CG技术制作的长篇电视动画《Beast Wars》,一共三季52集。

在日本,《Beast Wars》被称为《野兽之战-超生命体变形金刚》;而进入中国时,由于引进者不知道《Beast Wars》与80年代G1的关系,便将其翻译成为《超能勇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猛兽侠”

《超能勇士》将G1时代最受欢迎的动物形态变形金刚玩具,扩展成一条产品线,在北美、日本和欧洲市场上大受欢迎

3.1999年,孩之宝用CG制作《超能勇士》的续集,国内引进后译为《猛兽侠》,

首次将变形金刚世界由单纯的二元对立,延展到硬科幻的价值和世界观的探讨

  • 如果塞伯坦曾经是一个有机生命星球,巨无霸战士是不是应该把碳基生命带回这个硅基世界呢?
  • 擎天圣让有机生命回归塞伯坦而做出的牺牲,就像擎天柱的每次死去,感动了很多人。

(二)TAKARA

TAKARA和日本的东映动画在东亚市场发力,并将产品反向输入到北美

1.TAKARA和东映动画合作推出日版G1三部曲

风格上更本土化:

  • 增加日本籍的人类角色
  • 更多使用近身格斗
  • 机器人形态更“高达”化
  • 变形的形态更未来派

2.TAKARA推出“巧立名目”的复刻产品,比如擎天柱复刻就有周年纪念版、新年特别版、千禧年版、附带能源宝版等等。并配合历次新版动画设定,推出增加前缀名称的新擎天柱角色,比如神力擎天柱、星辰擎天柱等等。也有扭蛋、Q版的

三、新世纪的《变形金刚》动漫

《猛兽侠》完结,和Marvel漫画的合同到期,让孩之宝的玩具缺少最佳宣传渠道,而TAKARA则依靠日本市场强大的玩具设计和动画制作,成为变形金刚品牌在新世纪的主要推动者

(一)《雷霆舰队》系列

《雷霆舰队》系列重写了从G1到《猛兽侠》的整条美版主线,将G1进行情节和角色的重组,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第三方势力Mini-Cons迷你金刚,但保留了一些对G1经典故事的致敬

  • 2002年底,《雷霆舰队》在美国开播。
  • 2003年初,《雷霆舰队》登陆日本。
  • 2004年,《雷霆舰队》的续篇变形金刚:能量晶体》播出。
  • 2005年,《雷霆舰队》的续篇,《变形金刚:塞伯坦传奇》播出。

《雷霆舰队》的两部续篇以更精良的制作、在玩具上插入芯片的新玩法,重振了变形金刚的品牌和玩具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更促使停刊多年的变形金刚漫画找到全新的制作公司Dreamwave Comics。

(二)DW版的G1漫画

DW漫画公司从2002年开始,基于《雷霆舰队》系列以及G1的世界观推出变形金刚漫画,引发购买热潮其中《最高指令Prime Directive》发售当月就创造了DW公司的销售纪录;2002年4月,《最高指令Prime Directive》在北美漫画销售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DW的G1漫画主题更加成人化,诸如背叛,全民性恐惧的政治化和黑暗化表达。但是DW在2004年破产,导致这一系列漫画没有结局。

(三)DW版的G1漫画

之后,IDW Comics接过变形金刚漫画的授权,故事回归G1-超能勇士的美版主线

直至现在,IDW依旧在出版,基于变形金刚世界观的漫画从未间断

四、《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系列

(一)《变形金刚》(2007年)

1.前期立项

(1)2002年,制片人唐·莫菲和汤姆·狄桑托拜访漫威版G1漫画的编剧西蒙·福尔曼,并仔细研究G1的所有相关资料。

(2)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担任执行制片人他将剧本定调为“一个男孩和他的汽车”的故事,这明显带有自己名作《E.T.》的影子。大黄蜂就是E.T.,一直保持安静,来维系它和山姆之间超越言语的友情。

(3)斯皮尔伯格找到好莱坞头号爆米花导演迈克尔·贝

2.票房口碑

(1)电影在1.5亿美元的有限预算下,实现了真正的视觉奇观,并拿下奥斯卡音效剪辑、音响效果视觉效果三项提名。

(2)迈克尔·贝虽然改变角色的造型,但他加入了30+段向G1致敬的桥段。

(3)全球票房7亿+美元,内地票房2.7亿元。

(二)《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2009年)

由于《变1》在中国的超高热度,《变2》特意引入中国场景,成为好莱坞向中国市场献殷勤的先驱者。最终投资2亿美元的《变2》,全球票房8.3亿美元,内地票房4.2亿人民币,打被了《泰坦尼克号》保持11年的票房纪录

《变2》口碑极差,因为全美编剧大罢工导致《变2》剧本没有打磨成熟就仓促开拍。

《变2》唯一的亮点就是,迈克尔·贝用IMAX摄影机拍摄四个大场面段落,将影片的视觉效果推向更高的高度

(三)《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2011年)

2010年5月《变3》开拍,在刚过去的冬季档期中,詹姆斯·卡梅隆的3D巨制《阿凡达》掀起爆米花影片全面3D化的热潮。最终《变3》全片有70%内容由3D摄影机拍摄,全球票房11.23亿美元,内地票房11亿元。

芝加哥大战的拍摄难度极大,人类战士滑翔攻入芝加哥敌占区的段落,几乎都是特技演员和摄影师一起滑翔实拍,非常疯狂

(四)《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2014年)

由于前三部在中国取得的现象级成功,中影集团下属的CCTV6电影频道旗下的1905电影网,与孩之宝和派拉蒙深度合作,将本片转为中美合拍片,多位华语明星参演

(五)《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2017年)

口碑跌入谷底,全球票房疲软,原定的《变6》遥遥无期。

(六)番外电影《大黄蜂》(2018年)

故事回到“年轻人和她的车”的原始主题,大黄蜂也回归了G1经典的大众甲壳虫造型

本片重振了这一系列自《变2》开始就崩坏的口碑。但因为片名没有挂上“Transformers”变形金刚的字样,最终全球票房只有4.68亿美元,但内地市场依旧强劲,拿下11.49亿的好成绩。

(七)《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2023年)

按照2007年派拉蒙公司在维亚康姆CBS集团投资者大会上的发言,《变7》将会是全新三部曲电影的首部曲,后续还有一部关于塞伯坦起源或擎天桂和威震天早期关系的动画电影

《变7》首次将《超能勇士》、《猛兽侠》系列的人气角色引入真人电影宇宙,这是记忆和情怀的翻腾!


《变形金刚》简史万字科普!横跨39年,从童年回忆G1,到最新的《变形金刚:超能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