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稻香村影射徐州朱陈村

2021-01-31 08:26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转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红楼梦的整个影射内涵,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庞大的系统。之所以说是“系统”,是因为红楼梦中的各个段落、以及各个人物的影射,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影射体系,全面表达一个深刻主题。


 而上述这个结论,在贾政游大观园的这一段文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例如,本篇即将要开始解读的稻香村这一段文字,在影射的设计上,就与后文蘅芜苑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作者把同一个典故的相对立的两个对象,分别设计在稻香村与蘅芜苑的描写当中。也即两者影射的是同一个典故,但分别针对的是典故中相对立的人物。


 这样的设计可说是相当地巧妙。一来,对于这两所院落的对应原型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简洁清晰作出暗示,同时又显得意味深长地;二来,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作出相同的影射,就可以相互印证,消除仅有单独一处的模棱两可。


 这个影射技巧,还不单止被设计于稻香村与蘅芜苑的关系上。在潇湘馆与蘅芜苑之间,也同样存在类似的关系。也就是说,蘅芜苑的影射既与稻香村相对照,同时也与潇湘馆相对照。作者是把两层影射关系糅合起来一起写的。而且糅合得相当完美,浑然一体。


 当我终于想明白了作者的这种神人般的思路之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知如何来形容作者的那颗七窍玲珑心了。


 

好了,那么下面我就开始进行稻香村这一段的分析解读。因为实在是相当的复杂深奥,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首先从简单的开始,先来分析稻香村与实际地理位置的影射关系。


 前一段中,贾政等人游完了潇湘馆。出来后继续前进,我们先看看书中的描写:


 (贾政等人)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明确说清楚,贾政等人出了潇湘馆之后,向哪个方向行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断然不会向南走回头路。而向东走的话也不太合理。因为潇湘馆对应于扬州,扬州再向东的话,就差不多要出大海了,离中原越来越远,难道以后还得绕回来吗?这样的路线不合理。而再结合“倏尔青山斜阻”的“斜”字,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这时他们很有可能是向着西北方向斜斜地向上走。


 

因为第一,扬州向西北方向走,就开始进入广袤的中原心腹地区了。作者在开始引导我们从海边的边陲小镇太仓出发北上。那么在其后,渐渐地进入中原地区,这样的路线是相当合理的。


 第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发现,前面的从太仓出发至扬州的这一路,正好是沿着运河走的。从太仓经虞山至瓜州渡口,是沿江南运河段。从瓜州渡口至扬州,就进入了隋唐大运河的邗沟运河段了。邗沟段运河就是往西北方向走的。所以从扬州向西北,恰好就是继续跟着邗沟运河走。运河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河道沿岸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作者这样设计路线,显然使得文章的影射更具有历史文化上的内涵。



那么接下来,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就来找找稻香村的具体对应地点。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稻香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几百株杏花。以至于众人所提议的第一个题碣,就是“杏花村”。这当然不可能是作者随便写的呀,极可能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关于实际地点的提示。而沿着上述所假设的路线,有哪个地点是与“杏花村”这个名堂相吻合的呢?


 

众所周知,“杏花村”的出名,是源于杜牧的《清明》一诗(据考证作者更可能是贾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来,如果能确知这首诗里面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倒也不失为一条线索。可惜这个却是极难考证。历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抢着认头,出现了十多个杏花村,导致其真实地点无法确证。


 万幸的是,这十多个杏花村中,就唯有一个地方,由于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和苏轼,都曾为它留下过诗篇,从而给这个杏花村赋予了比其他的杏花村更为深厚的文化气息。


 这个杏花村,恰好就符合我上述所假设的路线。它就位于京杭大沿运河航线上、从扬州北上之后到达的下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位于徐州的这个杏花村,地处徐州萧县,它的本名事实上更出名,叫做“朱陈村”。


白居易的一首《朱陈村》,让朱陈村名誉全国,被誉为世外桃源。诗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朱陈村”是朱村和陈村的合称,其实是两个村子。两村紧紧相连,互通婚姻,交往密切,所以两村犹如一寸,时人习惯将两村合称为“朱陈村”。由于朱陈村的这样一种特点,朱陈村名在后世甚至产生了一个成语“许结朱陈”。 意即同意结成婚姻。


 

而朱陈村之所以得名杏花村,却是因为宋代苏轼的另外一首诗。白居易说朱陈村在徐州古丰县。但后来在北宋时,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他经常到萧县视察民情,多次到过“朱陈村”等附近的村庄,他对那一带村庄十分熟悉,了如指掌。那时他就知道白居易张冠戴弄错了“朱陈村”的县属。


 元丰三年,苏东坡遭牢狱之灾出狱后被贬黄州,途遇故人陈季常,老友相见,激动不已,把酒畅叙,当陈季常拿出所藏《朱陈村嫁娶图》请苏轼观赏时,苏轼首先想到白居易搞错了朱陈村的县属,特在该画作诗一作释。


 

其一: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到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其二:我是朱陈旧使君,(朱陈村在徐州萧县)劝农曾入杏花村。如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们。


 在其二这首诗中,苏轼特意注明朱陈村在徐州萧县。并同时把朱陈村称为杏花村。显然是因为这个村子有许多杏花的缘故。


 那么,上述所说的这个位于徐州的朱陈村,确实就是书中稻香村所影射的实际地点吗?我们再从多几个角度分析分析。


 首先,如前所述,徐州杏花村从地点上来说,完全符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路线。而且,徐州所在的地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呀。这就正好符合书中所描写的景象:“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以及“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第二,徐州虽说地处平原,但小丘陵总还是会有的。杜甫诗中也说朱陈村“男采山上薪”、“山深人俗淳”,显示朱陈村隐处于世外深山之中。而对应于书中,稻香村也正是处于“山怀”之中,只“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


 第三,书中这这段文字里,作者还提到了有一口井:“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实际上在徐州境内,紧邻丰县旁的沛县,就有一口很有名的樊井。这口井从汉代遗存至今,已经有约2000年的历史。樊井起源于汉代大将樊哙,据说樊哙当年跟随刘邦起义之前,是以屠狗为业,就是用这口井里的水洗狗肉和煮狗肉。在《四库全书·江南通志》中有樊井的记载:“樊巷在沛县,歌风台北。即樊哙所居,断碑尤存。又有樊井在南门外,相传屠狗处”


 能否证明,书中的“土井”,就是影射沛县的这口樊井呢?事实上,在书中的这句简简单单的话里,就从两个角度,给出了相互印证的两个证据。


 其一,沛县相对于临县,地处低洼。因为沛县之得名,源于古时因沛县西有大泽,故时称沛地为“沛泽”。那么只有地处低洼,才会积水形成大泽。这个特点,书中用一句“篱外山坡之下”就点透了。“篱外”暗示出这是临县之井非在本县,“山坡之下”暗示出地处低洼的特点。


 其二,古时打井水,“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桔槔汲水,就是使用一根长棍支在一个树杈上,长棍一端绑上汲水的器具,一端绑上配重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使用较小的力气就可以把水提上来。


 如果井越深、用水越多的话,用这种方法提水便越是费力。于是便从杠杆式的桔槔发展为绞轮式的辘轳。见下图:



这个结构就是绞轮支在两个交叉形状的支架上。


 而书中说,在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大家来看看樊井的“樊”字,上部为两个“木”、两个“交叉”。这不正好就是对应“桔槔”两根木头、“辘轳”的两个支架了吗?所以结论很清晰,稻香村中的土井就是影射“樊井”。


 第四,我们再来看看宝玉对稻香村的大段吐槽:“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这些特点也都是跟世外桃源一样的朱陈村完全相符的。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这点不用说了,否则朱陈村也不成其为“一村唯两姓”。而此地仅有小丘陵,自然是“背山山无脉”。“沛泽”是源于黄河泛滥所沉积形成,中国的黄河、淮河、长江都不流经徐州,故此说“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这句话,含义就更为深远了。它不仅仅是用以形容朱陈村地处平原、隐于世外的特点,更是如我在本文一开头所说的,跟蘅芜苑的影射是相对照的关系。关于这点,今后再慢慢详细为大家解读。


 最后,大家请注意,这里可是“徐”州啊。徐州得名于古徐国,正是徐姓的发源地。徐灿可不正好姓徐?而朱陈村,不也正好有一个是陈之遴的“陈”姓?


 好了,那么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上能够断定,稻香村就是影射徐州的杏花村无疑。


 这个结论,实际上不但对于解读稻香村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跟解读大观园水系布局这个问题,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稻香村影射徐州朱陈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