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反向操作,跟报考机构营销人员学技巧静静

反向操作,跟报考机构营销人员学技巧静静 | 44岁 考生家长
有一种辛酸,叫做“我是考生家长”。早在孩子备考的时候,我就基本上想好了如何报志愿,除了跟亲戚和朋友请教,一打开抖音,推荐给我的也全部都是报考资讯。
结果考完后,孩子跟我说没发挥好,有可能上不了本科。这完全打乱了我之前按本科准备的报考方案。 本着“第一志愿保本科,第二志愿保专业”的原则,我们全家又开始重新梳理报考方向。 这边我们正焦头烂额,那边报考机构的营销电话不停地“轰炸骚扰”。
平均下来,一天我能接到四五通这样的电话,有时还是同一家机构不同的工作人员打来的。不堪其扰的我基本上都是直接挂掉。 实际上,我的亲戚当中已经出了5个大学生了,因为我们家孩子最小,所以每个孩子报志愿的时候我都会“取经”。
因此,对报志愿的了解要比一般家长多一些,这也是我对报考机构“不感冒”的主要原因。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骚操作”的营销人员。“不需要?事关孩子的未来,你凭什么说不需要?”电话那头,营销人员的“冒犯”成功地激起了我的胜负欲,“我已经做了很多功课,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院校资讯,没有人比我更关心孩子的未来。”接下来,我跟营销人员就报考信息展开了长达45分钟的“battle”。

不得不承认,这45分钟的时间并没有浪费,营销人员也是做过一些功课的,我也从中获取到了一点新的信息。但当进一步询问时,营销人员就开始打太极,引导成交。意识到营销电话并非全无用处之后,我不再拒绝报考机构的电话,但同样也快速让对方意识到我已经做过大量功课,对方为了成交,会继续展示自己的专业度,这样每次都会再让我的认知提升一点点。甚至最后,有三四个机构的营销人员被我问到“哑口无言”。
其实,不选择报考机构不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而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我们家孩子性格特别倔,所以我们要特别考虑她的个人意愿,机构为了让孩子保本科而选择的专业,孩子真的接受不了。 但报考机构的营销电话还是顺利成为了我检验方向正确性的工具。接了十几通电话后,我基本确定了报考方案,老公也被我的操作惊呆了,调侃我可以去报考机构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