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罗马《百官志》内出现的问题

我们最早要用到的现存数据,是戴克里先时期军队的数据,六世纪时期的官员吕底亚人约安尼斯(Ioannis)在他的作品内写道,“在戴克里先时期,军队内有389,704名陆军士兵和45,562名海军士兵”。约安尼斯还写道,“当324年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一统帝国的时候,军队的规模又翻了个倍”,大概就是增加了38万人左右。[1]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约安尼斯手头上并没有君士坦丁一世的军队数据,或者说他并没有引用什么史料。我们可以合理地从约安尼斯的第二段话推测出他认为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军队规模要远大于戴克里先时期,大概是多一倍的样子。然而毕竟约安尼斯是200年后的后人,他的想法也许是错的。
不过从他给出的戴克里先时期的详细数据可以发现,其实约安尼斯是找到了他可以触及的相关文献的。如果说“在戴克里先时期”指的是戴克里先为唯一皇帝的时期,那么可能这个数据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285年上半年,即其刚获得整个罗马帝国的江山之后,且在其任命共治皇帝实行四帝共治制度之前。这说明戴克里先可能对帝国军队做过普查,而这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数据,看起来也像是普查的数据。
在戴克里先之前,对于帝国军队规模估算的数据,大致可以追溯至235年。A·H·M·琼斯(A·H·M·Jones)发现在235年至285年间的多灾多难期,帝国的军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许多军团被消灭或者被解散,许多新的军团被组建了出来。[2]此外,军事方面的需求迫使皇帝寻求代替损失的军队的方法,而经济上的窘困使得他们无法做得更多。拉姆塞·麦克穆伦(Ramsay McMullen)认为“去有理有据地推测那个时候的军队规模,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3]
我们知道在235年一共有34个军团,军团的人数大致相同,我们如果以5,500人作为一个标准量,那么在乘积之后再翻倍(因为辅助军团的总人数大致与军团总人数类似),军队总人数其实在385,000人上下。如果使用拉姆塞·麦克穆伦的上下限计算法,那么军队总人数大致在375,000人至388,000人之间。[4]即使这些数字都是近似值,我们也无法因为过于高估或低估的理由来无视,约安尼斯所声称的帝国军队有389,704人这个数据。
对于海军而言,我们没有235年的数据,更之前的其实也没有。不过鉴于普罗柯比声称查士丁尼一世从东部调集了30,000名水兵前往阿非利加进行远征的说法来看,约安尼斯声称的全帝国共45,562名水兵的数据似乎并没有高估。有意思的是,极少熟悉约安尼斯著作的人,会透露说这个人不聪明且对历史一窍不通,认为他居然会做出如此的谬误。不过从另外一方面而言,约安尼斯对君士坦丁一世时期军队的简短模糊的描述可能确实能说明他有误解以及编造的成分。
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5]作为与戴克里先及其同僚的同代人,强调说在285年到305年间,帝国军队扩编为了原先的四倍,因此加重了帝国的财政负担。即使A·H·M·琼斯认为这个说法是个夸张过度的奇思妙想并选择忽视了它,但是他对后世人所做的《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的研究令他认为,帝国的军队规模其实还是翻倍了的。[6]这和约安尼斯对君士坦丁一世后期军队规模翻倍的说法相一致。A·H·M·琼斯认为百官志支持六世纪官员兼历史学家阿伽提亚斯(Agathias)认为帝国曾有过645,000人上下的军队规模的说法。A·H·M·琼斯认为这个数字应该适用于在狄奥多西一世治下帝国重归一统的395年。[7]
理论上,百官志记载的军队规模是可以被推测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么做却是会带来问题。百官志内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军队单位的建制,但是,这些军队单位既可以是395年时期的东部的单位,也可能是帝国西部在395年之前重建的单位。毕竟百官志仅显示了各类单位有多少,如果说我们能够知道每类单位的建制人数,那么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其实也是可以算出个总值的。
百官志仅提及了步兵大队(Cohort)、辅助步兵大队(Auxilia)和骑兵大队(Alae)的编制数目,这些部队都被称之为千人队(Milliariae),很明显暗示他们的独特性。显然,他们是常规编制的两倍人数,因为在帝国早期这些编制仅500人左右。而常规的500人编制则与吕底亚人约安尼斯声称在他所处的六世纪时期帝国的骑兵团/布旗队(Vexillation)的编制差不多。通过合理的类比,约安尼斯同时提到了两类新的编制,即骑兵连(Cunei)和准野战军团(Pseudocomitatenses),这两类编制的人数同样也都会在500人左右,并假定准野战军团的编制人数与步兵大队相同。从约安尼斯这些只言片语之中可以总结出来,在六世纪时期,帝国野战军团的基础建制人数在1,000人左右,早期的帝国军团被大量分割,无数的新军团诞生,编制人数自然也下降许多。[8]
A·H·M·琼斯统计得出的395年东方野战军和伊利里亚野战军的建制是可以用于与六世纪普罗柯比的史料相对照的。根据普罗柯比的说法,在531年由贝利撒留所率领的东方野战军的规模在20,000人左右,这个总人数包括了步兵和骑兵。[9]根据A·H·M·琼斯对百官志的解读,395年的东方野战军的大致构成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结果大致证实了A·H·M·琼斯所给出的架构,在与波斯人进行频繁战事的一个多世纪内,东方野战军的编制大致保持了不变。
根据普罗柯比声称的548年的伊利里亚野战军具有15,000人的说法,六世纪同时代的官员兼历史学家,“宫伯”玛尔基利努斯(Macillinus)给出了499年的同一支军队的编制,二者规模相同。[10]在A·H·M·琼斯的解读下,伊利里亚野战军的编制如下:

15,000人的数字并非不合理,因为伊利里亚在395年—499年的百年间经历了西哥特人、东哥特人和匈人的轮番打击,所以伊利里亚野战军的编制人数减少了2,500人属于在预估范围之内。
对野战军的研究,A·H·M·琼斯的说法有着坚实的基础,很难发现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估算边境的边防军方面,他做了两个相当有问题的假设。第一,他武断地将27支舰队等量化,每支500人,于是就得出了海军总人数为13,500人的说法。这比约安尼斯给出的45,562人的实际人数出入极大。第二,琼斯认为,一个野战军的军团对应四个边防军的军团的估算法是错误的。[11]为了证明他的说法,他使用了埃及的莎草纸文献,然而文献本身却更证明,每个军团的编制实质上只有1,000人上下,因此这实际上说明野战军的军团编制与边防军的军团编制大体相同。[12]实际上这个说法很正常,因为在戴克里先时期二者实质意义相同,两类部队的军人经常会在两类编制之间被反复调动。
A·H·M·琼斯忽略了百官志中关于辅助步兵大队是1,000人编制的说法,因为这个数字实质上与他本人对辅助步兵大队是500人编制的推测相悖。[13]但不知出何原因,A·H·M·琼斯不知道是否应该将东西共6,000人的教导军团(Scholae)算入军队的总人数。同时,因为页码缺失导致百官志记载的利比亚地区的军队编制不得而知,A·H·M·琼斯合理地预估利比亚地区有14个边防军的军团。如果我将A·H·M·琼斯预估的军团编制调整为1,000人,同时加入6,000人的教导军团,删去不合理的海军人数,将军团外其余的军队编制设置在500人左右,那么军队总人数差不多就在500,000人上下而非他算出来的600,000人。
不过,A·H·M·琼斯很正确地注明了西罗马帝国因为中间时差的区间内有军队损失,应该需要有弹性的估计,那么这样算下来,东罗马帝国的军队规模应该有303,000人。西罗马帝国按理也应该有近似的规模。这样,帝国军队的规模确实应该在600,000人上下。如果阿伽提亚斯得出的645,000人包括了约安尼斯所说的45,000人的海军总人数,那么这个估计值是对的上的。即使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近似值,但这同样能够说明阿伽提亚斯所给出的数字并没有大肆地夸张。


[1]见于吕底亚人约安尼斯,《On Months》,I.27。
[2]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56。
[3]见于拉姆塞·麦克穆伦,“大小?”,p.454—455。
[4]见于同前引,p.454;参考拉姆塞·麦克穆伦,“罗马帝国军队的军费”,p.571—572。
[5]240年—320年在世,是古罗马基督教作家之一,曾于帝国高层中供职。他著有大量解释基督教的作品,博采众长,富于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仍具有广泛影响力,被后人多次再版发行。
[6]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59—60;参考p.56—59。
[7]见于同前引,p.679—684;参考阿伽提亚斯,V.13.7。
[8]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680—682。
[9]见于普罗柯比,《战争史》(即《查士丁尼战争史》),I.18.5。
[10]见于同前引,VII.29.3。
[11]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680—682。
[12]参考同前引,p.1257—1259。
[13]见于《百官志》,XLII.23。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