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13.2 概念

2023-08-10 08:0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概念


  是指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摒弃其中偶然因素和非本质的属性,抽出贯串于其中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标志出来,这就产生了概念。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的认知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念同感觉,不仅在数量上有差别,而且在性质上也有差别。教员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i]概念产生后,对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人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理论的结论,从而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各种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概念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概念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属于人类的意识。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现实时,割断了事物本身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撇开其丰富多彩的现象方面,舍去其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其事物中的一般的、必然、稳定、本质的东西。

  概念是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分为外延与内涵两个不同方面。在形式逻辑看来,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即包括的对象的数目的多少;内涵则是指在这个范围内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如国家的概念,其内涵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其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

  概念是灵活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客观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客观世界的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反映它的概念也是发展的、灵活的。同一概念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同时还会形成新的概念,抛弃旧的概念,“改造”原有的概念,从而加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注:

[i]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2页。

《哲学小辞典》13.2 概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