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29 勒内.笛卡尔
哲学史笔记29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出生于法国。 温和的怀疑论;我怀疑,我思;我反思,我思;思的内容;上帝存在的证明;广延实体;心物二元论;物理学 1、怀疑论:从怀疑到我怀疑: 笛卡尔的哲学是从怀疑出发的,这一方面源于对经院哲学的反省,即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悬置。另一方面源于笛卡尔对梦的态度:为什么醒比梦更真?这就意味着,或许对于那些“被给”的东西,我们无法说明它的存在性,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妖怪在迷惑我们? “因为可能有一个“邪恶的精灵”,他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但这些对象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来自一个错误的根源。” 所以笛卡尔对他认为能怀疑的一切都进行了怀疑感官对象(外面的东西)、自己的感官能力(身体)、数学知识之类的天赋知识。“他的分析从复杂的表象(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开始,经过比较简单的现象(关于我们自身的观念),达到简单的数学观念。” 但在这之后,笛卡尔停在了怀疑上,怀疑这个活动必须有其主体,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就是不能不存在的。 2、我怀疑,我思:从我怀疑到我思: a、从思路上看,笛卡尔最简单的思路是从怀疑出发,既然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怀疑了,那么唯一剩下的就是“我怀疑”,我怀疑是不能动摇的,如果没有我怀疑,那么“怀疑”这个动作就不可能发生。 同时“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所以,就确定了“我”在。 b、从“我”的指向上看,我思故我在所确定的是我思的在,也就是说它首先不是广义上的身体+里面,其次,不是说我不思我就不在了,因为我思故我在确定的是一种范式:我毕竟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可以说我怀疑,我存在,也可以说是我思考,我我存在,甚至于我吃饭,我存在。 我可以以吃饭的存在方式来存在,可以以思考的存在方式来存在,经过这个操作,就从我怀疑过度到了“我思”。 c、从“我思”和“我在”的关系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我思,所以我在,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所以”的关系,而是相等:我思=我在。 因为如果要说我思,所以我在,那么一定是由三段论推导出来的: 因为:所有思考的承受者都存在 又:我在思考 所以:我存在 但是并没有这样的大前提,我在思考本身就带有这样的直接性。 d、从思的含义上看,“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反思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更重要的是,“我思”是没有内容的纯粹活动,如果它是有具体内容和对象的思想,那么它也就是可以怀疑的了。” 3、我反思,我思:从我思主体到反思主体: 这个反思从d继续,笛卡尔对于我思的把握是“再看”的,比如说我可能看到路上有一辆车,而我在意识活动中对“我看车”进行看,这就是“反思”,反过来思考“自己的活动”。 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我思活动本身也是对我思的反思,“思想的活动同时是反思的活动,当我在看、在想的时候,我必须同时意识到我进行这样的活动”。 所以说,笛卡尔没有对“我思”和“反思”活动的主体做出区分,直接有“我思主体”=“反思主体”,通过这个活动,笛卡尔把前者的思维属性,附到了后者的存在上(但其实,笛卡尔确定了两个主体)。“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所以,笛卡尔的思路就是从这种同一中继续的,“我”就是一个实体,因为我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而“思”是“我”的属性,“自我”是一个这样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也就是说“我”完全可以不要身体,仅仅作为思的载体而存在。 综上,笛卡尔认为 我思实体=反思实体,他们的属性是思想。 4、我思主体的思想内容: 有了我思主体之后,还需要我思的对象,笛卡尔在这个方面运用了数学的方法——度量,他试图以“我思”的存在性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此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存在。 于是,那些可以同我思一样作为思的内容的表象或者数学知识的存在性又从怀疑之域回来了,但这仅仅意味着:内部(subjective),主观视角里的和思维概念里的那些东西是存在的,至于它们与外面的(objective)东西是否一致,我们不得而知。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笛卡尔首先对观念做了区分: 1)天赋的,如数学知识。 2)外来的,如表象。 3)虚构的,如奇美拉。 “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所以接下来笛卡尔所要思考的便是:上述三种观念与外面的东西是非一致? 5、上帝存在的证明:从“思维实体”到“上帝”: 笛卡尔的思考从上帝的观念开始,它是天赋的?还是外来的?又或是虚构的? 当笛卡尔把上帝放置到我思坐标系时,他发现上帝相比我思更为完满,而一个不完满的东西不能作为原因推断出完满的结果,所以上帝并不是我思的结果,我思也不是上帝的原因。 “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所以,上帝存在,而且这个存在不是观念、主观、内部意义上存在,而是客观的、外面的、作为外面的东西的存在,并且笛卡尔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上帝的观念和外面的上帝是一致的。 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便实现了从“内”到“外”的跃迁,找到了第一个不作为思想实体的存在。 6、天赋概念的分析:从“上帝”到“广延实体”: 笛卡尔在证明了上帝存在之后,对广延的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广延的观念不是外来的,因为即使没有三角形的东西,我们也知道何为三角形,其次,广延的观念也不是虚构的,“因为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如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两条边之和大于一边等,都在观念之中。” 那么,广延的观念只能是上帝放在我们的里面的,而上帝的完满性就保证了上帝不可能会骗我们,所以广延的观念与外部事物的广延性一定是一致的。 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给出了什么叫“真实”,只有“外部的事物”符合“天赋观念”,如外部事物要符合广延性才能说是真实的。 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并不相信所谓的眼见为实,如螺蛳粉对于感官可能是臭的、有固体泡在液体里的,但这些可感属性都不是它的本质,因为在低温之下,它可能就成一团固体了,只有他们符合天赋概念才能说是真实的。 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便找到了第二个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外部事物——广延实体。 7、心物二元论:两个实体的关系: 我们先回到笛卡尔对于实体的定义: 狭义: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按照这个定义,唯一的实体就是上帝。 广义:除了上帝之外,它们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而存在,那么就还有广延实体和我思实体。 同时,笛卡尔也说:我们只能通过属性去认识实体,如广延和我思。 根据上述1到6的推导过程,心灵与实体不依靠对方而存在。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不能设想一个有形状的思维,也不能设想一个有思维的形状,所以它们两个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但是,这与人是矛盾的,又回到了类似经院哲学的那个灵魂和肉体的问题,既然思维和广延是相互对立的,那么思维为什么能调控身体?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笛卡尔假设在身体上有一个思维和身体的交接点——松果腺。 “松果腺汇集了身体的精气(动物灵魂),在大脑产生心灵活动;另一方面,心灵活动通过驱动松果腺,牵动精气的活动,使身体随着心灵的活动而活动。”,这便是所谓的身心交感。 但这与笛卡尔的推导过程和心物二元的推论是矛盾,所以根本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8、物理学: 最值得提到的一点是笛卡尔对于“无”和“运动”描述,笛卡尔对于“无”的描述类似于霍布斯,他认为没有“无”的存在,也就是没有虚空的存在,而“运动”也只是从占有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既从占有一个空间到占有另一个空间。 而所谓的空间,就类似于水池,即使鱼不占有某一个位置,也依然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