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7)
作者:刘慈欣
第13章 闪电
两天后的夜晚,第一次扫描开始了。两架直升机在空中横排成一条直线,我和张彬坐在一端的一架里,林云在另一端的一架里,天气很好,夜空中星海灿烂,首都的灯光在远方地平线处若隐若现。
两架直升机开始慢慢地相互靠近,林云乘坐的那架我们刚才还只能凭航标灯来辨认它的位置,随着距离的缩短,它的轮廓开始在夜空中显现出来,渐渐地,我又看清了被航标灯照亮的机号和八一徽章,最后,连林云和对方飞行员那被仪表盘上的红灯照亮的面孔都看得很清晰。
一声清脆的爆裂声后,那架直升机突然清晰在凸现于一片刺眼的蓝光之中,我们的机舱中也充满了这种蓝色的电光。由于两机距离很近,电极又处于机身下方,所以只能看见电弧的一小段,它那刺目的蓝光让人不敢直视。弧光中,我和林云遥遥相对地挥了挥手。
“戴上护目镜!”飞行员大声提醒我们。我扭头看看张彬,他没戴护目镜,也没看电弧,他的双眼看着被弧光照亮的舱顶,像在等待,又像在沉思。
我戴上忽米竟后,立刻除了电弧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了。随着直升机间的距离渐渐拉长,电弧也在变长,这时,我戴着护目镜的眼中的宇宙十分简单,只有无际的黑色虚空和这条长长的电弧。其实这个宇宙更像我们正在探索的境界:那是一个无形的电磁宇宙,在那个宇宙中,实体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无形的场和波……我看到的画面让我失去了最后的信心,在这画面给我的直觉上,很难相信这个漆黑的宇宙中除了这道电弧还能有什么别的东西。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摘下护目镜,像张彬一样把目光局限在舱内,这被电光照亮的实体世界让我感到舒服一些。
100米长的电弧最后形成了,并开始随着双机编队于越来越快的速度向西飞行。我猜测着在地买内看到这条突然出现在夜空中的长电弧的人,看着它在群星的背景前缓缓移动,会把它当成什么呢?
飞行持续了半小时,这期间除了飞行员们在无线电中简短的对话,我们都保持着沉默。现在,这条电弧扫过的空间,已经数千倍于有史以来人工闪电扫过的空间的总和,但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时电弧的亮度渐渐减弱,超导电池中的电能已经快耗尽了,耳机中响起了林云的声音:“各机注意,熄灭电弧,相互脱离,返回基地。”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一种对所有人的安慰。
我生活中有一个铁打的定律:对某件事你预感到失败,那它肯定失败。当然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这样的空中搜索,但我现在几乎已经预感到了最后的结果。
“张教授,我们可能错了。”我对张彬说,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他一直没看舱外,只是静静地沉思着。
“不,”他说,“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肯定你们是对的。”
我轻轻叹了口气:“对以后一个月的搜索,我其实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张彬看着我说:“不用一个月,按照我的直觉,它在今天晚上就应该出现。能否回基地充电后再飞一次?”
我摇摇头:“您该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张彬喃喃自语:“很奇怪,它应该在出现的……”
“直觉并不可靠。”我说。
“不,三十多年了,我还第一次有这样的直觉,它是可靠的!”
这时,耳机中突然响起了一个飞行员的声音:
“发现目标!电弧1号机方向约三分之一处!”
我和张彬都浑身一震,立刻伏到舷窗上向后望去。就这样,他时隔30年,我时隔13年,再次见到了决定我们一生的球状闪电。
那个球状闪电呈橘红色,拖着一条不太长的尾迹,在也空中沿一条变幻的曲线飘行着,从那飘行的轨迹看,她完全不受高空中强风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
“各机注意,与目标拉开距离!危险!”林云大喊。事后我真佩服她的冷静,我和张彬这时已经完全呆住了,不可能再想任何别的事。
两架直升机相互分离飞行,随着距离的拉大,电弧很快熄灭了,没有弧光的干扰,球状闪电在夜空中显得更加清晰,周围的一片薄云被它的光映成了红色,仿佛一次微型的日出。这被人类激发的第一颗球状闪电在空中缓缓飘行了约一分钟,突然小时了。
返回基地后,我们立刻把超导电池充电,然后重新起飞,这次飞行刚进行了15分钟,就激发了第二颗球状闪电,到50分钟时,激发了第三颗。最后这颗色彩很奇特,呈一种怪异的紫色,它生存的时间也特别长,有6分钟之久,这使我和张彬都能细细品味梦幻变为现实的感觉。
再次在基地降落时已经是午夜,我、张彬和林云在基地这一片草地上,直升机的螺旋桨完全停转后,夏虫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使夜更显得宁静,单蓝的夏夜星空在苍穹中照耀着,似乎是真个宇宙专为我们三人亮起的无数盏明灯。
“我终于喝到那酒,此生足矣!”张彬说。林云莫名其妙,我却立刻想起了他给我讲过的那个俄罗斯故事。
他接着说:“不过,这也是大气物理学推出球状闪电研究的时刻,它是基础得多的东西,不是我们这些搞应用科学的人能理解的,你们真该请超人了。”
第14章 雷球
首次搜索成功之后,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喜之中,眼中的世界边的崭新而美丽了,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许大校和林云却在兴奋中多了一点茫然,因为对于他们的目标而言,只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林云说过:“你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这话不太准确,但也说出了一定的实情。不过我的终点现在也还很遥远。
飞行员们谈起球状闪电时,都管它叫“雷球”,这也许是受那部同名的007电影的启发。以前国内雷电研究领域有人把它叫“球雷”,但“雷球”这个称呼还是第一次,比起以前的名字它简洁而传神,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知道,这种东西被称为闪电是不准确的,所以这个名字很快被大家所接受。
在取得了第一次突破后,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停滞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用闪电激发雷球,最多时一天可以激发十多个,但对它的研究手段却少得很,只能使用各种远距离探测仪器,如各种波长的雷达、红外线探测器、声纳、频谱仪等。进行接触式探测根本不可能,连对雷球接触过的空气进行取样都不可能,因为空中风速很高,那些受影响的空气瞬间就被吹散了。结果半个月下来,我们对雷球的了解并没有进展多少。
但林云的失望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在基地的一次例会上,她对我说:“球状闪电好象没有你说的那么危险,我至尽没看它有什么杀伤力嘛。”
“就是,”一名直升机驾驶员说,“这些软绵绵的火球能作为武器?”
“你非要看到有人被烧成灰才满足?”我没好气地问。
“不要这么说嘛,我们的目标毕竟是制造武器。”
“对于球状闪电,你可以怀疑它的一切,惟独不必怀疑他的杀伤力!如果你们稍不注意,它很快就会满足你们的愿望!”我说。
许文诚大校支持我的意见:“现在,在工作中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对安全越来越忽视,观测直升机与目标的距离多次小于规定的50米。有时甚至接近到20米!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要提醒机组人员,特别是飞行员,以后再接到靠近雷球小于规定距离的指令,应该拒绝执行!”
谁也没有想到,我那不详的预言,在当天晚上就实现了。
在白天和夜里对雷球的激发几率是相同的,但由于雷球在夜空中的视觉效果较好,所以多半的激发试验都是在夜里进行,这天夜里,激发了6个雷球,对前5个成功地进行了探测,探测内容主要包括雷球的运行轨迹、辐射强度、频谱特征、消失点的磁场强度等。
在对第6个雷球进行接触探测时,事故发生了。当这个雷球被激发时,探测直升机谨慎地靠近它,并沿着它飘行的轨迹飞行,努力与他保持着50米左右的距离,我所乘的直升机在更远处跟随着。这样的飞行大约进行了4分钟,雷球突然小时了,但这次雷球的小时与以前不同,我们听到轻微的爆炸声,由于机舱的隔音效果很好,这爆炸声在外面听起来一定震耳欲聋。紧接着,我们看到前方的探测直升机冒出了一股白烟,同时失去控制,翻滚着下坠,很快在我们视野中小时了。时间不长,下面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团火光,火光映红了周围的一圈地面,在深夜黑色的大地上十分醒目。我们的心立刻又抽紧了,直到接到报告,说直升机追悔在一座荒山上,没有伤着人,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惊魂未定的飞行员回到基地后回忆,当雷球在他的直升机前方爆炸时,舱内什么地方迸出了电火花,接着又冒出了浓烟,然后飞机失去了控制。坠毁的直升机的黑匣子已经烧得不成样子,自然无法判断它内部的哪一部分被击毁了。
“凭什么认为事故一定与雷球有关呢?也许是直升机自身故障,只是与雷球爆炸在时间上巧合而已。”在事故分析会上,林云这样说。
驾驶员直勾勾地看着林云,眼神是那种刚从恶魔温暖感中醒来的人所特有的:“少校,本来我是赞同你的看法的,但,你看——”他举起两只手,“这也是巧合吗?”
我们看到,除了右手的一个拇指和左手的一个中指上还残留着半片已经烧得焦黑的指甲外,其余手指上的指甲踪迹全无!他又脱下了两只飞行靴,脚指甲也全部消失了!
“雷球爆炸时,我的手指有些异样的感觉,低头一看,指甲正在发出红光,那光一伤就灭,然后十片指甲全变成了不透明的白色。我以为手被烧伤了,就举起一只手向它吹气,在吹第一口气时,指甲都化做一团白灰飞没了!”
“手指没烧伤吗?”林云抓住他的手细看。
“不管你信不信,我连一点热感都没有,再说,还穿戴着厚厚的手套和靴子呢,它们好好的!”
这次事故使项目组的人们第一次菱角了球状闪电的威力,他们再没人说它“软绵绵的”了,最使大家震惊的是,雷球释放的能量能对50米外的物体产生作用!其实在我们收集到的上万份球状闪电目击记录上,这类现象的记载是很多的。
至此,研究陷入了绝境。我们到现在为止共激发了48个雷球,就发生了一次特大事故,这种试验和观测是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是冒险进行下去也没意义。给我们最大震动的不是雷球的威力,而是它那几乎是超自然的诡异,直升机驾驶员那已经消失的指甲再次告诉我们,用常规手段根本不可能解开雷球的秘密。
我想起了张彬的话:“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询,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
在向总装备部领导的汇报会上,我把这话转述给他们。
“对球状闪电的研究方向必须转移到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林云说。
“是的,我们该请超人了。”许大校说。
第15章 丁仪
总装备部组织召开了一次扩充球状闪电项目组的会议,与会的主要是非军方研究机构的代表,大多为物理学准业,其中有国家物理研究院的领导,还有几所著名高等学府的物理系主任。会议的主持者把从他们那里收集到的一打表格交给我们,这是他们提出的人选的资料,包括他们从事的专业和研究成果的简介。
我和许大校看完后都不满意。
“他们是国内相关学科最出色的学者了。”物理院领导说。
“这我们相信,但是需要再基础一些的。”许大校说。
“还基础?你们不是搞闪电研究吗?能基础到什么程度呢?总不至于让霍金来吧?”
“有霍金那最好了!”林云说。
那几位互相看看,物理院领导对一名大学物理系主任说:“那就让丁仪去吧。”
“他的研究很基础吗?”
“不能再基础了。”
“学术水平呢?”
“国内最高。”
“在哪个单位?”
“他没单位。”
“我们不要民间科学家。”
“丁仪有哲学和量子物理学两个博士学位,还有一个数学的硕士学位,什么分支我忘了;一级教授,科学院院士,而且是最年轻的院士,曾是国家中子衰变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去年因此项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您把这叫民间科学家?”
“那他怎么没有单位呢?”
物理院领导和物理系主任鼻子里都轻轻哼了一声:“问他自个去吧。”
我和林云在海淀区的一幢新住宅楼上找到了丁仪的住处,门虚掩着,按了几次门铃都没人来,就推门进去。这套三室两厅的宽大住房大部分都空着,没有什么装修,地上和窗台上白花花地散落着大量的A4纸大小的白纸片,有的空着,有的上面写满了公式,或画着奇怪的图形,还有很多铅笔散扔在各处,只有一个房间中有书架和一台电脑,书架上书很少,但这个房间中散落的纸最多,几乎把地板全盖住了。在房间正中央清出了一块空地,丁仪正在躺椅上呼呼大睡,他三十多岁,身材又瘦又长,穿着宽大的背心和短裤,嘴里一道涎水一直滴到地板上。躺椅旁边有一个小茶几,上面放着一把硕大的烟斗,还放着一盒拆开的石林烟,其中的几根弄破了,烟丝都装到一个玻璃瓶中,他显然是正在干这活十睡着的。我们叫了几声,他也没醒来,只好从纸片中清出一条路走到躺椅前推醒了他。
“啊?啊啊,你们是早上打电话来的?”丁仪嘶溜一声抹了把口水说,“书架上有茶,要喝自己倒……”坐起身后他突然大发雷霆,“你们怎么乱动我的计算稿!我是按顺序放的,都弄乱了!”于是起身忙活起来,又把我们清开的纸片摊开来,把我们的退路封死了。
“您是丁教授吧?”林云问,显然对这人的第一印象很失望。
“我是丁仪。”丁仪打开两把折叠椅示意我们坐下,然后躺回到躺椅上,说:“在二位说明来意前,我先和你们谈谈我刚做的一个梦……不不,一定要听听,这是一个被你们打断的好梦。梦中我就坐在这,手里拿着一把刀,这么长,切西瓜用的。旁边也是放着这个茶几,但上面没有烟斗啊这些东西,上面放着两个圆的东西,这么大,圆的,球形的,猜猜那是什么?”
“西瓜?”
“不不不,一个是质子,一个是中子,西瓜那么大的质子和中子。我首先把质子切开,它的电荷流到茶几上,黏黏的,发出一股清香;中子让我切成两半后,里面的夸克叮叮当当地滚了出来,都有核桃大小,五颜六色的,在茶几上滚来滚去,有的还滚到了地上,我拾起一个白色的,很硬,但使劲一咬还是咬开了,是马奶提子的美味……正在这时,你们把我弄醒了。”
林云带着一丝讥笑说:“丁教授,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呀,您应该知道,质子、中子、夸克都会呈现量子效应,看起来应该不是那个样子的。”
丁仪盯着林云看了几秒钟:“啊对对,你是有道理的,我这人倾向于将事物简单化。想想如果质子和中子真有那么大,生活对于我将是多么美妙,现实中它们那么小,一把切开它们的刀子价值上百个亿啊。所以这只是一个穷孩子做的吃一块糖的梦,不要讥笑它吧。”
“我也听说,国家没有把超大型加速器和强子对撞机列入新的科技五年规划。”我说。
“人们都说那是无意义的劳民伤财。所以呢,我们的物理学家们以后只好继续到日内瓦去当乞丐了,求人家施舍点可怜的试验时间。
“不过您的中子衰变研究还是很有成就的,听说差点获得诺贝尔奖?“
“别提诺贝尔奖了,如果不是它,我还不至于落到今天这地步,成了一个闲人。“
“怎么回事?“
“就是因为我的几句无伤大雅的话嘛,那是去年在……在哪忘了,肯定是欧洲,在一个黄金时间的电视论坛上,主持人问我作为本届诺贝尔物理奖最有力的竞争者有何感想,我说诺贝尔奖嘛,从来就没有授予卓越的思想,而只垂青匠气和运气,比如爱因斯坦是因光电效应获奖的。到了今天,它只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婊子,姿色全无,只凭艳丽的衣裳和复杂的技巧取悦嫖客,我对它不感兴趣,但国家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巨资,所以硬要塞给我的话,我也不拒绝。“
我和林云吃惊地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那您也不至于因此而辞职吧?“
“他们说我不负责任,哗众取宠,我坏了别人的好事,大家自然把我视为异类,道不同不足以谋,我就走了……好了,二位说说来意吧。“
“我们想请您参加一个国防项目,负责理论部分。“我说。
“研究什么?“
“球状闪电。“
“很好,如果你们是那帮人派来羞辱我的,那他们达到目的了。“
“还上听完我们的介绍再下结论吧,说不定您可以用这个羞辱他们呢。”林云说着打开了她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把激发球状闪电的录象调出来放,同时向丁仪简单地做了介绍。
“你是说,你们用闪电激发了空间中某种未知的结构?”丁仪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幽幽漂浮的球状闪电问。林云回答说正是这样,我拿出张彬送的那个隔页烧焦的笔记本让丁仪看,并告诉了丁仪这个东西的来历。他接过它,很仔细地看了好一会,然后小心地递还给我。
丁仪从玻璃瓶中捏力量一撮烟丝,装进大烟斗中点燃,指着那一堆散香烟说:“你们帮我弄弄这个。”转身走到一面墙前抽起来。我们只好为他把烟丝从那些香烟中剥出来放进瓶中。
“我知道有个地方专卖烟丝的。”我抬头对丁仪说。
他似乎根本没听见,只是站在那里吞云吐雾。他的脸离那面墙很近,几乎是贴着它,烟都吐在墙上,像是要从里面熏出什么来似的。他的目光看着远方,仿佛墙是另一个广阔世界的透明边缘,他能看到那边深邃的景色似的。
烟很快抽完了,丁仪仍保持着面壁的姿势,说:“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自以为是的人,我将首先证明自己胜任这项研究,如果不行,你们可以去找别人。”
“这么说您答应加入了?”
丁仪转过身来:“是的,我现在就跟你们去。”
这一夜,基地中的很多人都难以入睡,他们都不时地从宿舍的窗子看看外面宽阔的闪电试验场上那一闪一灭的小火星,那是丁仪的烟斗。
到基地后,丁仪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我们为他准备的资料,然后就开始演算,他好象从不使用电脑,只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算,很快,刚为他准备的办公室中就像他家里一样到处散落着白纸片。他计算了两个多小时就停止了,搬了把椅子坐到试验场上,不停地抽着烟斗,那与夏夜萤火虫一起闪灭的小火星成了球状闪电研究的希望之光。
那一闪一灭的火星有催眠作用,我看着看着就困了,于是上床睡去。一觉醒来已是午夜两点,透过窗子看去,见那颗小火星仍在试验场上闪动,不同的是它与萤火虫一样移动起来,丁仪在来回踱步。我看了一会就又睡了,醒来天已大亮,再看试验场上已经是空荡荡的了,丁仪回去睡觉了。他快十点才醒来,向我们宣布自己思考的结果:“球状闪电,是可见的。”
我们相视苦笑:“丁教授,您这不是……废话吗?”
“我是说未被激发的球状闪电,就是你们所说的那种在空间中已经存在的机构,是可见的,它使光线发生弯曲。”
“怎么看呢?”
“根据我计算的光线的曲率,用肉眼看看就行了。”
我们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那……它是什么样子的?”
“透明的球体,因弯曲光线而显示出圆形的边界。看上去像肥皂泡,但表面没有肥皂泡的衍射彩纹,所以整体不像肥皂泡那么明显,但肯定能看到的。”
“可,谁也没见过啊?”
“那是因为没人注意到。”
“怎么可能呢?您想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空气中都漂浮着一个个那样的泡泡,居然没人看到过?!”
“白天能看到月亮吗?”丁仪突然问。
“当然不能。”有人随口回答。
丁仪推开窗子,外面晴空万里,就在这湛蓝的天空上,一轮弯月清晰可见,它呈雪白色,在蓝天的背景上十分美丽,而现在看去,它那球形的立体感更明显了。
“这以前还真没注意!”那人惊叹道。
“有人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它常常在白天出来。那么,你真指望人们能发现平均几立方公里甚至几十立方公里才有一个的、隐隐约约的小泡泡?”
“这还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那就让实践证明吧,你们再激发几个雷球看看。”
第16章 空泡
当天下午,已经停飞多日的两架直升机再次起飞,在三千米空中启动电弧,激发了三个球状闪电。两架直升机上,有包括我和林云在内的七个人,大家都用望远镜跟踪着每个雷球,直到它们消失,但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你们的视力不够好。”丁仪得知结果后说。
“我和刘上尉也什么都没看到。”直升机飞行员郑中尉说。
“那你们的视力也不够好。”
“什么?我们的视力不好?我们是3.0的视力,很难找出比我们眼睛更好的人了!”另一架直升机的飞行员刘上尉说。
“那就再激发几个仔细看看吧。”丁仪很不以为然地说。
“丁教授,激发雷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们可要慎重。”许大校说。
“我看就照丁教授说的再试一次吧,有时候险也是不得不冒的。”林云说。
在丁仪到基地这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林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见面十的怀疑转为尊敬,我注意到这种尊敬她是从未对其他任何人表示过的。会后,我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她说:
“丁仪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是从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球状闪电的。”
“到现在为止,我可没看到他有多了不起的思想。”
“我不是看到,是感觉到的。”
“可他那玄而又玄的想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还有他那近乎病态的固执,我实在看不惯。”
“球状闪电本来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
于是第二天上午又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激发飞行,激发了两个雷球,结果同昨天一样,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看到。
“我还是觉得你们的视力都不够好,能不能请一些更高级的飞行员来,就是开有翅膀的飞机的那种飞行员。”丁仪说。
他的话把直升机飞行员激怒了,郑上尉气恼地说:“那叫歼击机飞行员,我告诉你,空军和陆军航空兵各有各的有时,不存在谁高级谁低级的问题!至少在视力上,对我们和对他们的要求是一样的!”
“呵呵,我对军事不感兴趣,既然如此,那一定是因为距目标太原,在这个距离上谁都不可能看到雷球了。”
“我可以肯定,再近也看不到!”
“这是有可能的,它毕竟是一个透明的空泡,对于这样一个目标,空中的观察条件太不好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将它拿回来放到桌面上看。”
我们又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看看,在丁仪面前,这是大家常有的表情。
“是的,我有个方案,可以捕捉到未被激发的球状闪电,并将它存储起来。”
“怎么可能呢?我们甚至都看不到它!”
“听我说,在你们飞行的时候,我一直在看这个东西的资料。”丁仪指着旁边放着的两节超导电池。
“这和球状闪电有什么关系?”
“它能把未激发的球状闪电存贮于其中。”
“怎么做呢?”
“很简单,用从电池正极接出的一根超导线接触空泡,它就会被导入到超导电池中,同其中的电流一样被存贮起来,在电池的负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它从中导出。”
“天方夜谭!”我喊道,丁仪的故弄玄虚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现在真后悔将他请来。
“这并不容易做到,”林云还是一脸认真,“我们看不到空泡,怎么接触它呢?”
“少校,你是个聪明人,仔细想想?”丁仪说,一梁坏笑。
“是不是这样:我们能看到激发状态的球状闪电,如果在它消失后的瞬间就将导线伸到那个位置,就接触到空泡了。”
“那可得快点,不然空泡就飘走了。”丁仪点点头,脸上仍保留着刚才的坏笑。
我们想了半天才明白林云的意思。
“那不是要命吗!”有人喊。
“少校,别听他胡说。”刘上尉指指丁仪对林云说。
“上尉,丁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国家科学院院士,对他要有应有的尊敬。”许大校厉声喝道。
“呵呵,没关系没关系,习惯了习惯了。”丁仪挥挥手说。
“对了,我有个注意!陈博士,我马上带你去一个地方!”林云拉起我就走。
林云说要去看一个叫“探杆防御系统”的东西,并说这个名称古怪的系统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汽车向张家口方向开了四五个小时,来到一个尘土飞扬的山谷间的开阔地,履带的痕迹纵横交错,林云告诉我们,这里是2005式主战坦克的测试基地。
一名穿着坦克兵作训服的少校跑过来,对林云说她要联系的“探杆防御系统”研制组的负责任一时还抽不出身,请我们稍等一会。
“二位请喝水。”
他手里没有端着水,水是一辆坦克端来的,两杯水就放在坦克炮炮口上的一个小托盘中,当这庞然大物向我们慢慢驶来时,不管车身如何起伏,它的炮管始终保持水平,似乎前方有强力的磁力把它吸住了,托盘上的两杯水竟一点都没洒出来!看着我们吃惊的样子,旁边的几名装甲兵军官开心地笑了/
2005式坦克同我过去见过的坦克有很大的区别,外形扁平,棱角分明,几乎看不到曲线部分,炮塔和车身是两个叠在一起的扁平梯形,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
远处有一辆坦克在行进中射击,炮弹爆炸的一声声巨响震得耳鼓发疼,我很想捂住耳朵,但看到旁边林云和几个军官谈笑风生,好象这巨响根本不存在似的,我也不好意思那么做。
半小时后,我们见到了那个“探杆防御系统”的项目负责人,他首先带我们去看系统的演示。我们来到一门小型多管火箭炮面前,两名士兵正把一枚火箭弹填进最上面的弹槽中。
项目负责人说:“用反坦克导弹演示成本太高了,所以用这个代替,预先试射好的,肯定能击中。“他指指远方的一辆2005型坦克,那是这枚火箭弹射击的目标。
一名士兵按动发射钮,火箭弹呼啸而出,在我们身后激起一大团烟尘。它在空中拖着白色尾烟划出一条很平的弧线,准确地射向目标。但就在火箭弹飞到坦克上方10米左右时,好象突然碰到了什么东西,方向骤然改变,一头扎进距离坦克十几米处的泥土里,由于没装弹头,只激起了一股小小的尘土。
我的惊奇是溢于言表的:“那辆坦克周围有一圈防护力场?“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项目负责人笑着对我是或:“哪有那么玄乎?你说的事只在科幻电影中有。要说这系统的原理,真是土的不能再土了。“
我不明白他说的“土”是什么意思,林云解释说:“这原理可以追溯到冷兵器时代,骑士们挥动长矛,碰对了就能挡开敌人射来的箭。”
看我还是不明白,项目负责人说:“距离太远,过程又太快,你当然看不清楚。”他把我领到旁边的一个显示器前说,“看看高速摄影吧。”
在画面上我看到,当火箭弹击中坦克前那一刹那,从坦克的顶部闪电般伸出一根细长的杆子,像一根长产妇的钓竿,准确地点到火箭弹的头部,把它捅地偏离了弹道。
项目负责人说:“实战中有时候能像这样把来袭物捅开,有时候则使它提前爆炸,对于低速的反坦克导弹和机载炸弹,这是一个效率很出色的防御系统。”
“你们竟能想出这种办法!”我由衷地惊叹道。
“喂,这主意可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探杆系统的概念最早是80年代末由北约的武器专家提出的,后来法国人在最新一代的勒克莱尔坦克上首先试验成功,我们只是步人家的后尘罢了。”
林云说:“虽然这个系统的原理很简单,但其目标探测和定位系统是最先进的,它不但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探杆点中目标,还要选择最佳的角度,这几乎是一个微型的TMD。”
现在,林云的用意我已经很明白了,这东西几乎是为我们定做的!
项目负责人说:“昨天林少校已经把你们的意向详细向我说明了,上级也指示我们密切配合。说实话,要在以前,我对你们现在研究的那东西会不以为然,但现在不会了。我第一次听到探杆系统的概念时,惟一的感觉就是可笑,绝没想到它会有今天的成功。杂在今后的战场上,也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林云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探杆的长度,还能再长些吗?直升机距离雷球太近很危险的。”
“目前探杆的极限长度是10米,再长强度就不够了。不过从你们的用途来说,对接触强度没有要求,反应速度的要求也比我们的低一到两个数量级,我粗略算了一下,探杆最长可以到25米。但有一点:它可以拉一根你说的超导线,但除此之外它的头部可什么都不能装。”
林云点点头:“这基本上就可以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林云:“你真的打算这么干?在丁仪身上押的赌注是不是太大了些?”
林云点点头:“我们必须试一次。我感觉丁仪真的是能够在球状闪电研究中取得突破的人。我们以前常说,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无法解开这个自然之谜,现在非传统的思维出现了,你们却无法接受它。”
“现在的问题是:你怎样说服许大校和飞行员们?”
第二天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林云谈了自己的计划。
“用一根长杆去捅雷球?少校,你疯了吗?”飞行员郑中尉大声说。
“我再次说明,长杆不是去接触处于激发状态的雷球,而是在它熄灭后的瞬间去接触哪个位置可能存在的空泡。”
“丁教授说过,长杆所带的超导线必须在雷球熄灭后的0.5秒之内到达那个位置,否则那个什么空泡就会飘开,能有那么准确吗?如果早0.5秒呢?”
“探杆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比我们要求的快两个数量级,只不过原系统的探杆是在目标在特定位置出现时动作,而我们经过改进的系统的探杆是在目标小时时的动作,而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观测,无论是从电磁辐射方面还是从可见光方面,我们对雷球熄灭是有准确的判定参数的。”
“就算你说的这些都能达到,直升机也需要接近雷球至25米,这比上次出事故的距离又缩短了一倍,其危险是是会都应该清楚的。”
“我清楚,上尉,但这个险必须冒。”
“我不同意这个计划。”许大校说,语气很坚定。
“上校,就是您同意了,我们也不会飞这个任务的。”另一名飞行员刘上尉说,“我们这两个机组只是借调到研究基地的,我们最终的指挥权在集团军,我们有权拒绝任何危及机组安全的命令。上次事故后,我们的师领导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林云显得很冷静:“刘上尉,如果你们接到集团军的命令,要求飞这次任务,会执行吗?”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当然会执行的。”
“我能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吗?”林云目不转睛地看着刘上尉,她的眼神让我恐惧。
“我以这个直升机编队负责军官的名义保证。但是,少校,集团军不可能下这种命令的。”
林云没有说话,拿起电话拨了个号码,“您好,找曾师长……我是B436项目研究基地,啊对,是我,对,谢谢您!”她把电话递给刘上尉,“上尉,三十八军陆航二师师长的电话。”
刘上尉接过了电话:“是我……是,师长……我明白,是,一定!”他放下电话,没有看林云,而是转向许大校:“报告首长,我们已接到命令,确保完成此次任务,时间和航次由基地决定。”
“不,立刻告诉你们上级,在没有找到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基地将停止一切观测飞行。”许大校斩钉截铁地说。
上尉拿着话筒犹豫着,他将目光转向林云,其他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她身上。
林云咬着下嘴唇沉默了两三秒钟,伸手从上尉手中接过话筒,另一只手按断了电话,重新拨了一个号码:“您好,是六号首长吗?您好,这里是B436项目基地,是,我是,我们想知道昨晚我汇报的事情,上级是否已有决定……好的,。”说着她将话筒递给许大校,“总装备部六号首长。”
许大校拿着话筒神色严峻地听着,最后只说了三个字:“是,首长。”就放下了话筒。然后,他转向了所有人,郑重地宣布:“上级命令我们,按照林云少校的方案进行捕捉未激发状态的球状闪电的试验,同时指示基地暂停其他工作,把力量集中到这个试验上来,希望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会后请项目组的技术负责人留下来。”
从坦克试验基地回来时,林云自己单独去了一趟市里,整整呆了一晚上才返回基地,现在我知道她去干什么了。
之后谁也没有说话,人们在沉默中慢慢散去,这沉默的锋芒显然都是指向林云的。
“中尉,”林云轻声叫住了正在离去的飞行员,“请理解,如果在战时,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击罢了。”
“你以为我们怕死吗?”郑中尉指指自己胸膛说,“我们只的不想无价值地去死,就为一个肯定一无所获的试验,一个按照莫名其妙的理论由莫名其妙的人设计的莫名其妙的试验。”
刘上尉说:“我想,就是丁教授,也不会坚信这样真的能捉住雷球。”
丁仪一直没有说话,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他也无动于衷,他点点头说:“如果一切都精确地按林少校的方案去做,我就能确信。”
两个飞行员走了,会议室只剩下许大校、林云、丁仪和我。长时间沉默后,许大校严肃地说:“林云,你这次太过分了。你把自己进入基地后的行为前前后后仔细想一想:在工作上,你一贯我行我素、独断专行,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不择手段,习惯于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干涉一切,常常绕过基地领导自行其事。这次,更是通过特权和非正常渠道,越过好几级机构,直接向最高领导层转达你的主观意想,传达不真实的信息,你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不错,基地的其他同志以前都容忍了你,但这都是为了工作,军队也不是处在真空中,我们清楚你的背景对这个项目的分量,也珍惜你这个下情上达的渠道。但你把这种容忍和同志们的信任当成了纵容,越来越不象话了……这个试验完成之后,我将向上级写一份客观的报告,说明你的行为,同时,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就请自己离开这个基地和这个项目,大家已经很难与你共事了。”
林云低着头,两手放在双膝之间,刚才的冷静和果断当然无存,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女孩,她低声说:“如果试验失败,我会承担更大责任的。”
“试验成功,你的做法就对吗?”上校说。
“我觉得没什么不对的。”丁仪说,“非常规的研究就需要采用非常规的推动方式,否则在这个僵化的社会里,科学将寸步难行。唉,如果我当时脑子灵活一些,超级加速器项目也不会被取消。”
林云抬头感激地看了他一眼。
丁仪起身来回踱起步来,脸上又露出了那惯有的坏笑:“至于我,我是不会承担什么责任的,我们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提出假设,如果得不到实验验证,我们的责任无非是再提出一个。”
“可是,验证您的假设是要冒生命危险的。”我说。
“与要得到的东西相比,这是值得的。”
“您到时候又不在那两架直升机上,这么说当然容易。”
“什么?”丁仪突然暴跳如雷,“你的意思是让我也上直升机,以显示某种气概?没门!我这条命已经有主了,那就是物理学!告诉你,我不上直升机!”
“没人让您上,丁教授。”许大校摇摇头说。
散会后,我走到没有人的地方,拿出手机拨通了那个号码,只响了一声铃,就听到了林将军沉稳的声音:“陈博士吗?”
他能猜出是我令我十分吃惊,这至少说明高层也在关注我们的研究。我将会议的情况向将军说了,他立刻回答:
“你说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清楚,但这是非常时期,急需这个。”“将军,我主要想说的是,丁教授的理论也太玄、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博士,现代物理学哪个理论不玄,哪个又能令人轻易置信呢?”
“可……”
“林云拿来的丁教授的理论设想和计算过程,我们已经让更多的学者和专家看过了,对她设想的试验也经过了慎重考虑。另外,你可能不知道,丁仪并非第一次参加国防项目,我们对他的能力是有信心的,不管他的理论多么玄,这个险值得冒。”
在以后的两个星期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军人与平民的差异。像这样一个以常识来看十分荒唐的试验,项目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同以林云为代表的少数人形成尖锐对立,如果是放到地方上的研究机构中,是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的,每个反对者都会以让人抓不住把柄的方式消极怠工或暗地里拆台。但在这里不同,每个人都真正地尽心尽力,林云发出的命令被坚决执行,很多执行者的军衔都比她高。当然,也不否认这里面她的个人魅力在起作用,项目组里有几个高学历的年轻军官,不管对错总是死心塌地跟着她跑。
一同参加试验的还有刚调来的“探杆防御系统”的几名工程师,他们改进了系统的硬件部分,将探杆增长了一倍半,并将系统安装到直升机上。同时,系统的控制软件也进行了修改,除了软件的目标识别部分外,还对其触发判定部分进行了反向设置,使探杆在目标熄灭的瞬间弹出。
正式试验的这天,基地的所有人都来到起飞场地,使我想起了一个多月前第一次空中放电实验时的情景,与那次一样,这也是一个晴朗无风的清晨。这时,真正轻松的似乎只有那两个将经受生命危险的飞行员,他们像第一次一样在救护车旁与护士们自如地谈笑着。
林云穿着一身作训服,像每次起飞前一样,走向装有探杆系统的那架直升机,但刘上尉拦住了她。
“少校,探杆系统是自动运行的,上面有一个飞行员就行了。”
林云无言地推开上尉的手臂,登上了后排座舱。上尉盯着林云看了几秒钟,也爬进座舱,默默地帮助林云系好伞包,他手指上被雷球烧掉的指甲还未长出来。
丁仪又在一边嚷嚷起来,生怕别人将他拽上直升机,再次声明他的命是属于物理学的,全然不在乎旁人鄙视的目光,还说他又进行了更深入地计算,更加确定了自己理论的正确,雷球肯定能被捉回来!现在,这人在我们眼中的形象,也只有江湖骗子能对上号了。目前除了他和林云,没人对试验结果抱任何希望,只是祈祷直升机是和的人能逃过这一劫而已。
两架直升机轰鸣着起飞了,当电弧在空中噼啪做响时,地面每个人的心都抽紧了。按计划,当雷球被激发后,电弧立即熄灭,装有探杆系统的那架直升机将靠近目标至25米左右的距离,当雷球熄灭时,探杆将自动弹出,牵引着一根直径不到半厘米的超导线接触那被丁仪认为存在的空泡的位置,那根导线连接着放置在机舱内已经放空的超导电池。
直升机编队渐渐飞远,电弧变成了清晨蓝天上的一颗银亮的星星。下面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以后才听说的。
起飞后24分钟左右,一个球状闪电被激发了。电弧熄灭后,装备探杆的直升机向空中漂浮的雷球靠过去,将距离缩短至25米左右,并将探杆对准它。这是第一次激发雷球以来直升机距雷球最近的距离。这种跟踪飞行是十分困难的,雷球不受气流影响,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她的飘行轨迹,这种轨迹变幻不定,毫无规律。最危险的是,它可能突然接近直升机。事后我们从录象中发现。雷球距直升机最近知只有16米!这是一只发出橘黄色光芒的普通雷球,在白天看上去不太显眼。它在被激发后1分钟35秒的时候小时了,这时它与直升机的距离为22.5米,直升机里的刘上尉和林云清楚地听到了外面雷球爆炸的声音。与此同时,探杆系统动作,二十多米长的探杆闪电般弹出,将拉出的超导线的一端准确地点在雷球消失的位置,理想显示,从雷球消失到超导线到位,只间距0.4秒。
紧接着,林云身边发出了一声巨响,机上的什么东西爆炸了,机舱内立刻弥漫着灼热的蒸汽。但直升机仍然保持着正常的飞行状态,直至返回基地降落。
直升机降落在欢呼的人群中,正如许大校所说,这次试验,安全返航就是胜利。
经过检查,发现爆炸的是地勤人员遗忘在后坐下面的一瓶矿泉水,那颗雷球的能量释放在水中,使水瞬间变成过热的蒸汽了。幸运的是矿泉水放在座位下面,爆炸时塑料瓶是以一个整体破裂的,没有碎片,只有林云的右小腿被穿透作训服的蒸汽轻微烫伤了。
“我们真是幸运,直升机的冷却系统用的是冷却油,如果像汽车那样用水箱的话,它就变成一颗炸弹了。”刘上尉心有余悸地说。
“你们还忽略了一个更大幸运,”丁仪凑过来神秘地笑着说,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似的,“你们忘了,除了那瓶矿泉水,直升机上还有水。”
“在哪?”林云问,但立刻恍然大悟,“天啊,在我们身体里!”
“对了,还有你们的血液。”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真无法想象他们两人身体内的血液瞬间变成过热蒸汽的情形。现在,所有人才真正意识到他们刚才经历的危险有多么可怕。
“这说明,球状闪电在选择释放能量的目标时,目标的边界条件很重要。”丁仪若有所思地说。
有人说:“丁教授,您现在要考虑的应该是那个已经释放能量的雷球,您把他叫什么?空泡吧,它应该就在那个超导电池中了。“
丁仪点点头:“整个捕捉过程进行得很精确,它应该在那里了。“
人们又兴奋起来,开始从直升机上卸下那节超导电池。这种兴奋里有很多讥讽的成分,大多数人都已预测到结果是什么,大家把这当成一出庆祝直升机安全归来的消遣喜剧了。
“教授,什么时候能将空泡导出来让大家看看呢?“当沉重的电池卸下后,有人又问,大多数人都预测丁仪会将这个电池深藏到实验室中,让尽可能少的人看到他的失败,但他的回答出乎意料:
“马上。“
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声,我感觉到他们真像一个人被砍头时的一群兴奋的围观者。
许大校登上一节直升机的舷梯,大声说:“大家注意,空泡从电池中导出是一件很慎重的事,要有一个充分准备的过程,现在将电池运回实验室,我们会及时通知大家结果的。”
“大校,大家经过了这么多天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刘上尉和林少校还冒了生命危险,我想他们是有权立刻获得结果的!”丁仪说,他的话又赢来了一片欢呼声。
“丁教授,这是一个重大的试验项目,不能当儿戏,我命令将电池立刻运回实验室。”许大校坚决地说。我感到大校真是个好人,这种时候也在努力维护丁仪的尊严。
“大校,不要忘了,试验的空泡导出部分应该是由我全权负责的,我有权决定这个试验步骤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丁仪对许大校说。
“教授,劝您冷静些。”上校在丁仪旁边低声说。
“林少校的意思呢?”丁仪问一直没有说话的林云。
林云一甩头发,毅然地说:“就现在吧,不管是什么,我们应该早些面对它。”
“很对,”丁仪挥了一下手,“下面请超导所的工程师到前面来!”
负责操作超导电池的三名工程师挤到前面,丁仪对他们说:“导出的操作过程我们昨天已经讨论过,我想你们都清楚,约束磁场装置带来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说,“那我们开始吧。”
圆柱形的超导电池被放置在一个工作台上,一名工程师将一根超导线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上,导线末端有一个开关。丁仪指着它说:“我只要按下这个开关,导线就与电池联通,电池中的空泡就将导出。”
两名工程师在那根导线的另一头安装了一个装置,它由几个有一定间距的线圈组成,丁仪接着对众人介绍说:“空泡导出后,没有任何容器可以盛装它,它可以穿过一切物体,自行飘走。但根据理论预测,空泡将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所以能够被磁场约束住。这个装置将产生一个约束磁场,这个磁场能将空泡固定在这里,供大家参观。好了,现在启动约束磁场。”
一名工程师扳动了一个开关,磁场发生装置上的一个小红灯亮了。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空泡,我带来了这个。”丁仪从身后的地上拿起了一个正方形的东西,人们惊奇地看到那是一个围棋棋盘。
“下面,就让我们迎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吧。”丁仪走到超导电池旁,把手指放到那个红色的开关上,在众人的注视下,他按下了开关。
什么都没有发生。
丁仪脸上仍如刚才那样死水般平静,他指着磁场发生装置的位置,庄严地宣布:“这就是处于未激发状态的球状闪电。”
那里什么也没有。
一阵死寂,只能听到磁场发生装置发出的轻微的嗡嗡声。我这时感觉到时间黏滞得像胶水,只希望它快些流走。
突然,我们身后响起了噗的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回头看去,看到笑得直不起腰的刘上尉,他刚刚喝进一口矿泉水,笑的时候忍不住将水吐了出来。
“哈哈哈……你们看丁教授,他……像不像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裁缝?”
大家都觉得他的比喻很妙,一起大笑起来,笑这位物理学家的厚颜无耻和幽默感。
“大家静静,听我说!”许大校挥手平息了笑声,“对这个试验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心态,我们早就知道它会失败,并已经达成共识:试验人员的安全归来就是胜利!现在,这个结果应该是很圆满的!”
“可总得有人为这个结果负责啊!”有人大声说,“上百万元的投入,以一架直升机和两个人的生命为赌注,就换来了这么一场滑稽表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共鸣。
这时,丁仪将那个围棋棋盘举起来,悬在磁场发生装置上方,他的这个动作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吵闹声很快平息下来,待完全平静后,丁仪将棋盘缓缓降下去,直到它的底边与装置相接触。人们凑近了去看棋盘,震惊使他们变成了一群一动不动的雕塑。
棋盘上的一部分正方形小格发生了变形,变形的区域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圆形,如同放在棋盘前的一个透明度极高的水晶球。
丁仪撤走了棋盘,人们弯下腰放平了视线,现在不借助那个工具也能看到空泡了,它那球形淡淡的边缘在空气中隐约可见,看上去像一个没有彩纹的肥皂泡。
在这群凝固了的人们中,最先有动作的的刘上尉,他伸出一根没有指甲的手指战战兢兢地去点空泡,但最终还是收回了手指,没敢接触它。
“没关系的,你就是将脑袋伸进去都没有关系。”丁仪说。
上尉真的将脑袋伸进了空泡里,这是人类第一次从球状闪电内部看外面的世界,上尉没发现什么异样,他看到人们再次欢呼起来,这一次他们的狂喜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