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1篇专栏和1期视频说开去,如何从现象看本质?

2020-04-23 17:07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通常讲述一些“原理”是需要一些实例来论证的——比如,咱们今天可以用“1篇专栏和1期视频”综合起来聊一些东西。

事实上,专栏和视频内容并没有多少区别。但视频的流量是专栏的10倍(目前的数据),从这个现象能挖掘出的可能信息有:第一,平台本质上还是个视频网站,专栏的受众肯定有,但明显小于视频受众;第二,平台的算法推荐还是相对合理,并不会因为你跨领域做内容而降低权重。

从这2个小细节可以发现,如果新人UP主想要冒尖儿,肯定是视频为主,专栏为辅,事实上,如果你的专栏不是特别蹭热度,我觉得还是少写专栏——有深度的专栏并不适合目前还未重视专栏的平台

这里也必须说明的是,平台是视频为主,也就是流量优先,兼顾质量。从目前的主流趋势看,视频的流量肯定比专栏高,而且,看视频所需要思考的脑力低于专栏(文字)——除非你的文字本来就是划水之作,只是“堆砌”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另当别论。

接着是关于评论和弹幕的内容,我记得传播理论中提到,文字即信息,信息即媒介,它所传递的内涵可以有多种解读。回到视频,如果我们将其视为【议论文】,其核心就是“如果【你】认为新SE是一款智商检测机,那我就准备用这些内容驳斥你”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觉得“新SE是一款智商检测机”,那视频中的观点肯定不是针对【你】的——毕竟,正如文中(视频中)提到的,有考虑买新SE的人肯定是能接受其各项功能(设计)的。也就说,这款机型的目标用户很清晰,无需各种评测进行“常见的推广”

但是,我们如果认真翻阅评论和弹幕,就会发现一小部分论述并没有建立在“完全理解视频在说什么”的基础上。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在一长串内容中,一小部分人会出于各种原因直接反驳某个小论点,却忽略了小乱点是建立在某个大前提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在于局部,而忽略整体

我一直很提防快餐文化和娱乐主义间接引发的“反智”、“情绪大于逻辑”和“浅薄”等容易腐化心智的“精神毒药”,事实上,形成一种独立思考能力是建立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人言”的基础上,绝对不是看了一些畅销书和热门视频就能豁然开朗的。

同时,我倒是很建议能看到此篇专栏愿意思考的小伙伴,抽空去认真揣摩那些评论,第一,去琢磨ta为什么这么表述;第二,ta的表述你认同吗?或者不认同吗?第三,如果是我来表述,我要怎么才能表述的更好?或者,如果是我去反驳,会用什么角度什么论据。

注意,只需要在脑子里面过即可,不必真的码字,因为像SE这种话题肯定有争议——而且,这种争议真的毫无意义,你和我都不会真正从中受益。视频里也说了,手机这种日用品属于你觉得好就买,至于是苹果是菠萝还是香蕉,真的无关紧要

题目中我说到——如何从现象看本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单个现象并不能反映本质,但多个现象加以数据佐证,就能略微窥测到本质。

另外,我也说个自己购买逻辑,即先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接着根据需求去找目标商品,挑一个价格能承受的价格最高的款,再在有公信力的平台去挑这个款的最低价

没错,这就是我的实用逻辑,简单粗暴。这可以让我避免去反复看一些真假莫测的评测——因为这里也有个问题,当代的评测往往都是参数比较,可东西的使用体验是【不可量化】的。老话说,鞋是不是舒服只有脚知道——这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自我体验才是核心。

消费体验往往是和个人消费能力相关的,因为当你手头足够宽裕,很多事儿其实都不是事儿。但2020年的经济形势的确不是很乐观,我认为虽然不会出现100年的那种大萧条,但这个上半年每个人过的都不舒服,下半年会怎样,咱也不知道——因为也没人知晓。

这里就不免要扯到宏观经济,其实大家也会注意到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大小新闻。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这个又魔幻又现实的世界里,有时我也想,当我们这一代人都驾鹤西去后,5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人会如何看待2020年的“地球人”我们看以前的历史,觉得那就是历史,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历史里,也会成为别人未来要讲述的历史

我们能预见的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娱乐产业的繁荣,1929年的大萧条催生了电影工业的黄金时代,而2020年的经济衰退则会让家庭娱乐(PC、家用主机、掌机)、掌上娱乐(手机游戏、直播)等产业迎来繁荣,并且,会加速各个产业的整合,强者恒强,弱者越弱。

如果说未雨绸缪,那就是保持一种谨慎乐观,去琢磨什么才有可能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它有可能是让个人顺势成为浪潮之巅的契机。我自然是也在琢磨,并且,坚信保持一种独立思考能力,能在错综复杂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存在与发展的路径,不随波逐流,才是当务之急。

您说呢?



从1篇专栏和1期视频说开去,如何从现象看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